晚饭过后的节目是与扎西聊天,我们可以自由发问。扎西是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他小时侯被家人送到寺庙(藏传喇嘛教)中做和尚,十九岁还俗,会认会写藏文,但对汉文却只能说不会写。因为他受过教育,而且人也靓仔,所以很多考察的人都会找他做向导,还上过不少介绍摩梭族风情的镜头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思路比一般当地人宽,见识也多,跟他聊天还是蛮有意思的。
交谈中了解到,摩梭人最早只有达巴教,藏传佛教是后来才流入这个民族的。但是达巴教讲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而且没有文字,全凭口述,这样一来对就其推广流传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藏传佛教则后来居上,得到了认同并很快流传普及。不过,虽然摩梭人已经信奉了藏传佛教,但祖宗流传下来的很多习俗仍然保持不变。交谈中,扎西对“摩梭人是纳西人的支系”这一外界说法很有异议。因为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摩梭人就会流传纳西文化的象形文字,达巴教也应该会有文字记载才对。
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向了最为媒体渲染的“走婚”。每个摩梭人到了十三岁都会有一个隆重的仪式称为“成丁礼”,因为摩梭人不过生日也没有婚礼,所以成丁礼和葬礼就成了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有些资料上讲,成丁礼后就意味着可以走婚了,但按照扎西的说法,通常要等到十八九岁才开始走婚。所谓走婚,就是男不娶女不嫁。女孩子过了成丁礼之后,家人会给她一个单独的房间(称作“花房”),到了夜晚就可以让情人(阿竹)留宿,而每天天亮之前,她的阿竹又会回到自己的家中。这种婚姻制度是母系氏族的产物,双方没有经济上的瓜葛。因为整个家庭是以母亲为中心,所以家里的男子一定留在母亲或姐妹身边工作生活。
其实仔细想想,阿夏婚姻完全以最单纯的爱情为基础,根本不会涉及到财产,地位,家庭背景等等,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走在一起。如果女方不再为男方开门或男方不再登门就表明希望结束这种关系,而另一方会继续与自己的家人一起,情感上可能会受伤,但生活秩序却不会因此而改变。在这种关系的初期,一般不会让家人知道,男方总是深夜静悄悄地来,第二天天不亮又要赶回自己家。但一旦有了小孩,双方的关系会比较稳定,也可以公开,男方不必再偷偷摸摸,女方也可以去男方家里拜访。而且,如果这种关系稳定下来,称呼也有所不同,阿夏变为初伲,阿竹变为哈初邦。等到年老不再工作时,哈初邦也可以住进自己的初伲家中,以享天伦。不过,即使在有了小孩之后,双方这种关系还是可以由一方提出结束,而子女毫无疑问会留给母亲。每个大家庭所有的小孩都会由自己的母亲,阿姨及舅舅共同抚养。所以对于小孩子而言,舅舅比父亲更加亲密。
摩梭人没有接受计划生育的教育,但这个民族的人口繁衍却非常慢,很有节制。因为摩梭人考虑的是大家庭的利益,所以只要家中有继承人,即使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也一样视如己出。而且,他们深知人口太多不利于整个家庭发展的道理,所以自发自觉地控制了人口。想一想,其实摩梭人的许多意识都比汉人先进很多。
阿车玛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她母亲的家族太大,所以她就跟姐姐搬出来自己独立了门户,又因为三姐的精神有些问题,阿车玛成了这一户的当家人。扎西来自另一个更加贫穷的县,而且路途遥远,所以跟一般当地人走婚的习俗不同,扎西长期住在阿车玛的家中。
一早知道这种母系家庭中,女性是当家人,地位很高。所以我们最初有一些天真的想法,以为在这里女人可以作威作福,使东唤西地让家中男丁做事,而自己则可以在一旁做“那摩温”,很是向往(好象有点小人得志)。但去到之后才发现,摩梭族的女人其实过得非常辛苦。她们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盘算家中各项开支、去田里干农活、上山采菌,无论体力上还是精神上压力都很大。反之,男人的担子就轻得多,主要工作是打打鱼和做点小生意。虽然女人的地位高,但对外的社交却由男人负责,譬如吃饭时就只有扎西作陪,而阿车玛却无论如何都不会跟坐下来一起吃饭。所以应该说摩梭女性受人尊重的地位完全是由她们所付出的心力体力换来的。
晚上跟小吴继续卧谈,谈到意见不一致时仍忍不住各持己见争执了一番,到第二天被李大嫂打趣我们精神好,折腾了一天也不会累。
作者:sapphi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