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塘这天是星期六,游人很多,小镇有点不胜负荷的样子。
走过那条仿古街,转了个弯,就是古镇口。站在小桥上,就看见了西塘的招牌——烟雨长廊。沿着河边搭起的灰色长廊,完全是一副洗尽铅华的模样,对面的河边是格调统一的灰色调老屋,翘着古色古香的马头墙。眼前就是一幅浓淡有致的水墨画。
站在桥上,一时间有点心神恍惚,两小时前不是在繁华的大上海吗?现在又是何年何月何地方?
老街很窄,有点破落的样子,却热热闹闹地做着买和卖。看到到处都是小粽子,猜想这是风味小吃吧,一口气买了两个居然吃完,味道好极了。才擦了嘴又看到荷叶粉蒸肉、麦芽蹋饼,家家都是热腾腾的,禁不住又咽口水。终于又塞进一个麦芽蹋饼,软而热的皮,里面是甜的豆沙、核桃,清香甜滑,这才是我心目中江南小吃应有的味道啊。老街上有王宅、薛宅等当年大户人家的老房子,但跟同里古镇的崇本堂、嘉荫堂比,真是太朴素了,门就是门,窗就是窗,不象后者那么极尽雕刻之华丽。倒是薛宅里有一块练字石,毛笔蘸水在上面写字,跟用墨在纸上写的效果一样,还可节约不少纸张,很环保。我一时兴起,拿起毛笔蘸水在上面写了个“薛”字,发现自己小时候的毛笔字功夫算没白练,居然还有人说:“写得不错嘛。”
在西园里有最小型的石拱桥,象玩具一样,却也正儿八经地横在园里的小水塘上。心想这园子的主人在这小天地里可真是自得其乐啊。
西塘也有计家弄、叶家弄这样的窄窄的小巷。想起同里的穿心弄,从这边到那边,竟是通到小桥流水人家,很富戏剧性。于是我又怀着悬念信步走进计家弄。兜兜转转,最后却是通到镇外的停车场。没想到却是这样的谜底。
不知不觉在西塘已转了两三圈,还是不自觉地回到长廊来。实在爱极了眼前这幅画。已是下午,游人走了不少,没有了吵吵嚷嚷,画的味道更浓了。我坐在廊下的长凳上,看那几个美院学生在作画。送走了游人的船一条接一条无声地穿过小桥,停在了附近。船夫坐在船上说笑着,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读懂了他们脸上的喜悦。
风迎面拂过,正是这“吹面不寒杨柳风”。
转自“羊城晚报”
作者:datou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