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虽然美好,生活依然忙碌.
从丽江回来后本是不想写些什么的,但看到相片的那刻,一幕幕场景浮现脑海,点滴感受汇成了以下片段…
虎跳前奏
8月31日清晨早早起床,准备2天徒步虎跳峡。
说来好笑,原来的计划中并无此项,多余的时间是留给在丽江发呆的。
但来了之后发现,丽江也是一个商业化城市,只不过由四个污水厂处理过的污水看似清澈;
满街瞎逛的游客,中外混杂,满足了一些人的小资情节;
然而所有这些肤浅的想法都在我去虎跳后再次回到丽江时荡然无存。
从丽江驱车往大具的路上,车子的轮胎坏了一只,司机下车进行修理,于是闷了一车的旅客纷纷下车,借此机会在高原的公路上撒撒野。
片段一:
休息时间长了,便觉无事可干,不少人想去”唱歌”,美女也不例外,但对地点的要求却要苛刻得多.
生活并思考着是她们的生活准则,细心的美女发现一条规律: 公路旁至田地间一般不长草木,但偶尔也有一两块石碑边,草木特别旺盛,且其旺盛程度与“唱歌”的选择频率成正比.看来庄稼一支花,全靠X当家… 哈哈!
片段二:
就这样懒洋洋地等着,又发现:
在高原上,不可避免地要与阳光来N次全面接触.
在这种恩赐下,设想整个脸部哪里最黑?
当然是鼻子! 由于其自然突起成为脸部平原上的山丘(抑或山峰,可惜本人是山丘),必然起到聚焦吸热功能.
经过若干次对高原人民的观察,发现他们的鼻子在阳光常年累月的眷顾下,已经成为烤熟的红色了,不过还好,没有发现有烧焦的主.
鼻部避免晒红的方法: 城市人民可将鼻子整得塌一点,最好是塌方的那种,以达到平摊表面积的效果。
片段三:
车子继续处于整顿修理阶段,我们漫无目的走到车头,发现一老外直躺在车前方的路中央:
一腿伸直,一腿弯曲,一手挡在眼上遮住强烈日光,另一手自由地散落在身旁,就这样慵懒地睡着了。
光天化日之下,班车的停滞不前与他毫无顾及自由散漫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片段四:
车子就绪,出发,缓缓驶入虎跳峡景区。
远眺山路弯弯曲曲随意地蔓延,却有一条白色自上而下挂在山前。
瞥了一眼同伴pauline,我邪邪地笑道:“今后再徒步的话,或许就走这样的路了”
“maybe这次就是…” #@%&*!!! 这回轮到我做惊讶状.
片段五:
虎跳峡的艰辛与对意志的磨练是我和pauline始料未及, 但所有这一切都值得你花尽最后一丝气力。
在经历了出渡口那一个石子陡坡,多处塌方及狭窄的一线天后,我在客栈留言薄上写下了“决不后悔!”,而pauline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却轻描淡写地添了一句“我来过了”。
默默相视一笑,将几个破字拍照留念,荡漾心间的还有一股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丽江--- 繁华后的宁静
带着徒步虎跳的疲惫与兴奋,再次回到丽江,却有一种亲切的归属感。
丽江平缓的节奏,从容的步伐,以及她的宽容, 使我初次感受到了隐藏在古城繁华背后的安宁。
回避与进攻的较量:
在古城街头经常看见穿着纳西服装的老婆婆悠然而行.丝毫没被外界打扰。
出于好奇,城市中来的人通常喜欢用相机记录他们的外表,但眼神,表情及那些由岁月沉淀下来的任何神态都是需要去慢慢体味的.
每每当人们用大炮式的相机对着老人时,她们通常用手挡住脸.既不骂你,也不瞪你,而是一直保持这一姿势,直到你自己都感到无趣了,灰溜溜地跑开.
回避取代了进攻,却同样是一种让人放手的武器!
另一种和谐:
那些身着蓝白相间的民族服装的老婆婆构成了我们眼中的典型丽江老人形象。
她们买东西,卖东西,吃饭,休息…似乎顶下了天空下所有的工作.暗暗奇怪,老头儿呢,难道他们都是足不出户的?
正疑惑着,又有一位蓝白相间的婆婆走过,婆婆很矮不超过1.60,旁边却有一位身高1.80的老头相伴,老头身着西装,笔直的腰杆透出一股精神头,两人脸上都荡漾着淡淡的微笑,说着我们都不懂的纳西语。
顿时发现:这一高一低,一古一今,在柔和的阳光下,在这宁静的小巷中,古城,黄昏,一对老夫妇,构成了一种莫名的和谐。
尾声:
起初曾一度想要逃离的古城,在离开那一刻却让我有了些许的不舍…
了解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用心体会的。
仅以此文献给朝夕相处9日的驴友:
Jenny, Pauline, 麦大哥,红云,杨桦,Cindy, 阿迪, 陈智,和我自己…
期待十月再次相聚!
----------------------------------------------------------------------
作者:micki_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