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把交椅的峰会》(范宁)
公元1165年,而立之年的张栻在尚飘着新木香气的岳麓书院里整了整头上的纶巾。他敬肃的环视着这座早已声名远播的书院沉默不语。湖南安抚使刘珙就站在旁边,温和恭顺的眼睛里也充满了信任。张栻是以其文名和才学受刘珙相邀主教书院的,但是他在仰头看见“岳麓书院”题匾的时候仍然觉得肩头一沉。他明白这一步跨入的意义,同时,他又在期待着什么。一时间,整个湖湘学人的眼光都集中到这山间的一片建筑上来了。这一关注,就凝视了整整的千年。
我从正门越过赫曦台进入岳麓书院讲堂的时候,看见了并排摆放在讲堂中央的两把方正的木椅,平实,中庸。我不敢妄加揣测这是不是当年“朱张会讲”的场景,但是木椅的方正映衬了两墙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字的儒家礼义;而两把木椅无声地至于堂前,又恰好暗示了“朱张会讲”乃至后来开创的学派交流之风的模式:宋到明到今天的学者文人,无不在两把交椅之间或相执,或酬唱,完成着一次又一次思想的峰会。我依稀见到了张栻朱熹并驾齐驱相执不下的论辩,依稀想见了“生徒云集,坐不能容”的盛况。张栻的主教相当成功,在他的发扬下,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形成了一个高峰,盘亘在南岳之尾,守侯着其他源泉的汇入,以成汪洋之势……
张栻没有白等,“寻朋湘水旁”的朱熹于1167年寻访而至。岳麓书院从此热闹起来。朱张二人在湘江两岸的岳麓、城南两座书院讲学两个月,湖湘学派的思想和程朱理学的精髓撞击衍化,史称“朱张会讲”,蔚为大观。这次学术的交流不仅仅使二人交游亲密,学术大进,更开了不同流派学术高谈阔论各执己见的先河。此后,茶陵士子李东阳在这里留诗,余姚哲学家王阳明在这里讲传王学,书院的椅子从来都保留着文化的温热,亘久未消。岳麓书院从来都不仅仅依靠自身的讲学传递知识,而是在两把交椅的峰会中参悟、确立正确的思想。正是有了源源不断的外来思想的融注贯通,从这座书院走出去的人才能以纳百川之气势完成自己的文化人格,湖湘学派也才能真正得以传承。
1999年的夏天,数百听众冒雨参加了在岳麓书院举办的“千年论坛”,文化长河在蜿蜒了数百年以后再次在衡山之麓转折激荡,波澜相会。一时间名家接踵纷至。余秋雨在这里眺望新世纪文人的前程,杜维明在这里渴望儒家精神与现代文明的对话,黄永玉谈起了绘画与文学,傅聪回忆着音乐的往事,金庸回顾历史,张朝阳则论剑当今,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循循指点着人生……岳麓书院讲堂上有一块乾隆御赐的“道南正脉”匾,是为肯定书院在理学传播上的地位而写,如今,理学之脉已经涌动着活力成为一条文明的脉搏,搏动于湘水之畔。
徜徉于岳麓书院之中,藏苍掩翠,蝉鸣鸟唱,淡菏飘香,我只是想起观鱼拂柳,吟诗作对的的风雅来。可是,当那些名士大家宏声论道,指点江山的时候,我的眼前就会马上浮现出讲堂上的两把椅子。想来于幽静中孕育激情,在含蓄中包容博大;于小桥流水间勾勒苍茫气象,在两把椅子间高谈世界人生,真的不是我辈能企及的了。
作者:sjjz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