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以来非典肆虐,徒费出行之大好光阴。夏季又遭百年难遇的大热,江南之地若无空调为伴,似再无立锥之地。昨天在大佛寺迎来一场磅礴豪雨,哪料今日又艳阳当头,这本应娴静爽靓的千丈幽谷,却也热得如火如荼。当我们行至谷底的隧洞,是那正午的光景。挥去衣袖间溽暑之气,背后是七月盛夏煎肝炙肺的热浪,洞内扑面清凉倒也正如久违甘露,令我疲劳顿消。才抹去颈脖的汗水,却又被溅了一脸狼狈,竟是孩子们玩起了水枪。
这个隧洞是专为开发“千丈幽谷”景区而凿通的,大约要走上一刻钟,出了洞下山便是省级公路。凿洞之举,不但让游人省却走回头路之累,也使为生计奔波的山民少受腿脚跋涉之苦。隧洞是一条康庄直道,洞内宽广,尽头清晰可见。洞路水泥铺就,虽潮湿却不滑脚,洞顶每隔数米装置白炽灯,灯色昏昏,照出飞舞纤尘,行人幽暗,如魅影般恍惚。
我们一行静静地走着,前方忽然传来一阵箫声。箫声依稀遥远,似处在隧道的尽头,婉转音色沿着洞壁源源而来,在朦胧混沌的光雾中,听起来格外动人。越往前走,箫声越发清晰,曲调流畅,奏者手法显然相当娴熟。
从这娴熟的手法看来,吹箫的人大概已不年轻了,然而箫声分明柔艳,也不象是老人吹奏的曲子。我不禁讶于在这乡野之地,竟能有如此风雅的音乐,但同时又有所狐疑,心想也许是音箱里传送来的事先录好的音乐吧。我放缓脚步,倾耳细听,不知何故忽觉心潮起伏。这曲子叫什么名字呢?听起来煞是悠闲。我从未听过,却又隐隐觉得曲调高贵,似非乡野山村所能有。
不知不觉半程已过,隧道尽头的光亮越来越明显,箫声始终未停,此时已可听出箫声确为现场吹奏。箫声到底是从哪里而来的呢?我急切地寻找着。
当我寻觅到这箫声的来源,隧洞已接近底部。藉着洞口的亮色,我窥见一个老翁正缘着墙壁端坐,专心致志吹奏着曲子,箫声在灵巧指间淙淙流出。老人用右脚和着节拍击打地面,显然是倾注以极浓厚的情怀。那是他对自己高超技艺的巨大自豪感呢?还是回首光阴似箭的强烈宿命感呢?是缅怀故人?抑或是心念旧事?
这些我都无从知晓,能奏出如此美好的曲子,他必定拥有着一个值得回忆的往昔吧!事实上,我甚至认为每一个老人都必定有着很多精彩绝伦的经历,并深深为之羡慕。肉体虽然随著年龄增长而日渐衰老,然而心灵却藉着人生的丰富历练而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肉体终究会面临灭亡,而心灵却可以超脱生死的限制,永恒存于宇宙之间。
我们从老人身旁缓缓地走过,老人身着白衫长裤,是个外貌普通的人。我仍很好奇,老人为什么特意跑到山洞来吹箫?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是谁作的曲?曲子里面又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但是我终究没有驻足下来向他细细询问,这个老人正漫步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也许对我们的到来毫无觉察,我没有必要去打扰他。就让这一切回归于神秘中去吧!我只是一个未得到机缘去揭示真相的过客,可即便如此我已应知足,那是因为,这一阕箫声已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宁静的荡涤。
走出洞外,四处空无一人。箫声渐不闻,循着山涧而下是归程,再远处有茂盛的田垄和几户农家,已可瞧见蜿蜒曲折的公路。举目眺望,远方青翠的山峦与浮云交结,天空一片蔚蓝。酷热依旧难挡,我的心却如饮了一杯清凉绿茶,感受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快意。
(完稿于03年9月7日晚家中)
作者:sadr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