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景 这 边 独 好
也许,这都因为岛城厦门实在是太美丽、太温馨了。
美丽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有谁不希望自己美丽一些呢?但是,对自己美
丽的欣赏,却很可能由自恋发展为自满,又由自满发展为自足。同样,小巧也不
是什么坏事,小城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但也容易造就眼界不高视野不阔心
胸不开朗。温馨当然也很好。但是,过于温馨,会使人心酥腿软,豁不出去,当
然也就难得大有作为。厦门人常常会自豪地宣称:厦门是中国最好的地方。我愿
以一个外地人的身份,证明此言不诬。可不是么?北京太大,上海太挤,广州太
阔,沈阳太脏,南京太热,天津太冷,成都太阴,三亚太晒,贵阳太闭塞,深圳
太紧张,而别的地方又太穷,只有厦门最好。我来厦门后,不少亲朋故旧来看我,
都无不感叹地说:“你可真是给自己找了个养老的好地方。”
的确,厦门确实是养老的好地方,却很难说是干事业的好地方。不少有志成
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来到厦门后,终于憋不住,又跑到深圳或别的什么地方去了。
平心而论,厦门人的事业心的确并不很强。他们眼界小,野心小,胆子小,气魄
也小。心灵的半径,超不过厦门60平方公里的市区范围:考大学,厦大就行;找
工作,白领就行;过日子,小康就行;做生意,有赚就行。厦门籍的大中专毕业
生,最大的理想也就是回到厦门,找一份安定、体面、收入不太少的工作,很少
有到世界或全国各地去独闯天下,成就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雄心壮志。甚至当
年在填报志愿时,他们的父母首先考虑的也是能否留在或回到厦门,而不是事业
上能否大有作为。总之,他们更多追求的是舒适感而不是成就感,更多眷恋的是
小家庭而不是大事业,更为看重的是过日子而不是闯天下。
因此,当厦门人自豪地宣布:“厦门是中国最好的地方”时,他无疑说出了
一个事实,同时也不经意地暴露了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试想,当一个人认为自己
已经“最好”了,他还会有发展,还能有进取么?
实际上,厦门不如外地的地方多得很。
比如说,厦门就没有北京大气和帅气。北京雄视天下,综览古今,融会中外
文化,吞吐世界风云,那气魄、那气派、那气度、那气象,不但厦门永远都望尘
莫及,而且生活在这美丽温馨小岛上的厦门人,即便到了北京,面对燕山山脉、
华北平原,也未必能真正深刻地体验到这些。他们多半只会挑剔些诸如北京的风
沙太大、出门太难、“火烧”(一种饼)太硬、“豆汁”太难喝、到八达岭玩一
回太累之类的“毛病”,然后嘟嚷一句“还是厦门好”便回家。认为什么地方都
没有厦门好,这正是厦门人的不是。
厦门没有北京大气帅气,也没有广州生猛鲜活。广州好像是一个精力过剩的
城市,永远都不在乎喧嚣和热闹,永远都没有睡眠的时候。一进广州,一股热潮
就会扑面而来。当然,广州的拥挤和嘈杂也让人受不了。但广州的活力却令人向
往。更何况,广州人拿得起放得下。要革命便北伐,北伐失败了便回来赏花饮茶。
厦门人放倒是放得下,可惜不大拿得起。要他们北伐一回,准不干。所以广州
(也包括广东)可以一次次走在前面,厦门却一回回落在后面。难怪鲁迅先生当
年在厦大没呆多久,便去广州了,其中不是没有原因和道理的。
厦门不如上海的地方也很多,因为上海毕竟是“大上海”。尽管上海人被讥
为“大城市、小市民”,也尽管厦门人出手比上海人大方,待客比上海人热情,
但并不因此就成为“大市民”。厦门人在上海人面前多少会显得“土气”,露出
“小地方人”的马脚(比方说那一口闽南牌的普通话就带有“地瓜味”),就像
菲律宾、新加坡见了大英帝国一样。小平同志南巡时曾感叹于当年未把上海选作
特区,但不是特区的上海却并不比早是特区的厦门差,而几年来浦东开发的速度
又让厦门望尘莫及。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应从两地的
文化和两地人的素质去找原因。总之,不管上海的市民是如何地“小市民”,再
大度的厦门人,却也无法使厦门变成“大厦门”。
其实,厦门和厦门人不如外地和外地人的地方还多得很。比方说,厦门不如
西安古老,不如深圳新潮,不如武汉通达,不如成都深沉,不如天津开阔,不如
杭州精细。又比如,厦门人不如东北人剽悍,不如山东人豪爽,不如河北人开朗,
不如湖南人厚重,不如陕西人质朴,不如江浙人精明,不如四川人洒脱,不如贵
州人耿直。即便美丽温馨,也不是厦门的专利:珠海、大连、苏州,美丽温馨的
小城多着呐!甚至如福建的长汀、湖南的凤凰,虽不过蕞尔小邑,上不了中央电
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其独特的风情和韵味,也不让于厦门。何况还有厦门的近
邻泉州,那个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多么厚重的文化积累啊!
谁说只有厦门才“风景这边独好”呢?
如此这般说来,厦门人,你还能那么怡然自得、满不在乎、自我感觉良好么?
五、走出厦门看厦门
事实上,有可能会阻碍厦门发展的,便正是厦门人那种根深蒂固的“小岛意
识”。岛原本具有开放和封闭的二重性。因为岛所面对的大海,既可能是畅通无
阻的通道,又可能是与世隔绝的屏障。厦门人总体上说是既开放又封闭。其封闭
之表现,就是抱残守缺于一隅,自我陶醉于小岛。厦门人有一种奇怪的观念,就
是只承认岛内是厦门,不承认岛外辖地(如集美、杏林)是厦门。至于鼓浪屿上
人,则坚决否认自己是“厦门人”,而坚持说自己是“鼓浪屿人”。看来。越是
“岛”,而且越“小”,就越好。这可真是地地道道的“小岛意识”。这样狭窄
的眼界,这样狭小的胸襟,是很难能有大气派、大动作、大手笔的。
显然,要想把厦门建设得更好,要想创建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文化,
我们就必须走出厦门看厦门。
然而,厦门人最大的问题,恰恰又在于他们总是走不出去。
在全国各城市的居民中,的确很少见到像厦门市民这样不愿出门的人了。不
少厦门人终身不离岛,许多厦门人不知火车为何物。厦门的旅行社都有这样一个
体会:组团出厦门要比组团进厦门难得多。不要说自己掏钱去旅游,便是有出差
的机会,厦门人也不会多么高兴。如果去的地方差一些,还会视为“苦差”而予
以推托。这显然完全是错误观念在作祟。一是认为天下(至少中国)没有比厦门
更好的地方,到哪里去都是吃苦;二是认为外地怎么样,与我没有关系,看不看
无所谓,看了也白看。所以,厦门人即便到了外地,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除了
“还是厦门好”以外,他们再也得不出别的结论。
到外地出差、旅游尚且如此之难,要他们到外地工作、上学,就更难了。一
位家长曾瞪着眼睛问:“到外地上学又怎么样?毕业后还不是要回厦门工作!”
我不懂她所说的“还不是”有什么根据。谁规定厦门的孩子毕业后就该在或只能
在厦门工作,就不能到别的什么地方工作呢?“青山处处埋忠骨”,“天涯何处
无芳草”,谁说只能在厦门工作来着?看来还是自己“画地为牢”。
其实,世界大得很,世界上的好地方也多得很,并非只有厦门。厦门再好,
也不能把世界之好都集中起来吧?不但世界上、全中国还有比厦门更好的地方,
即便总体上不如厦门的地方,也会有它独特的好处。我们实在应该到处走一走,
到处看一看,各方面比一比,才会开阔我们的眼界,也才会开阔我们的胸襟。自
得其乐地死守一个地方,无疑于“安乐死”。安乐则安乐矣,生命的活力却会磨
损消沉。更何况,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因此即便是
到贫穷落后的地区去,倘若把它看做一种体验,也就不会白去。人生百味,苦也
是其中一种。在厦门这个美丽温馨大花园里长大的孩子,更该去吃点苦头,否则
他的人生体验就太单调了,他的心灵也就难得丰富起来。
的确,人有时是需要“生活在别处”,过一过“别样的生活”的。见多才能
识广,少见必然多怪。厦门人既然那样地热爱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园,就更应该
出去走走看看,就像到别人家去串串门,以便把自己家建设得更好一样。当然,
我们无意要求厦门也变成北京、上海,或者变成广州、深圳。没有这个可能,也
没有这个必要,坦率地说,城市太大,其实不好。厦门的城市规模现在正合适。
而且,厦门现在也正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其他大城市面临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
染、交通堵塞、住房紧张、水资源恐慌等等,厦门都没有。但小城也有小城的麻
烦和问题。小城之大忌,是小家子气和小心眼。补救的办法,就是经常出去走走
看看。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厦门人走出厦门,也应该有选择地从全国各地引进人
才,改变厦门的市民结构。苟能如此,则厦门这道“门”,就不会变成闭关自守
画地为牢的小门,而能够确保成为兼容各种文化、吐纳世界风云的大门。
作者:wangsheng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