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淅沥沥地下着,空气很热很潮湿,仿佛随手抓一把都能攥出水来。昨晚就开始下得雨直到今晨都没有停。在街巷中我行走着,没有撑伞,因为在这闷热的季节里,没等雨水淋湿衣衫汗水却已是浑身湿渌渌地了,任凭那凉丝丝的雨点打在身上到平添了一份凉意,很是爽快。六月底的江南梅雨时节,我再次来到了江南名镇----南浔。
南浔镇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北靠太湖,东接江苏吴江,318国道贯穿小镇东西,属浙江省湖洲市。小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其经济鼎盛时期,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说法,其时生产的“辑里丝”名扬四海,驰名天下。近年来,小镇兴起的建材市场和家具市场也聚来了四地的商家,其影响远远地涉及到了江浙沪。小镇文化悠久,人才辈出,且名胜古迹众多。《江南园林志》云:“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除了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颖园、张石铭旧居、张静江故居外,小镇还有小桥流水、沿河民居等旅游资源。
记不得已是第几次来南浔了,但却记得第一次来时也是梅雨季节,我们被大雨整整的关在小旅馆里闷了两天,虽然,回家只有三、四小时的路程,但我们不愿就这么被雨水挡回去,楞是等了两天雨水小了,才撑着雨伞游览小镇的。记得在空气清新的小镇上,我们贪婪地呼吸着纯净的空气,信马由缰地闲逛着,在寂静的老街上倾听那由曲曲拐拐地深巷里传来的幽词雅调。伫立在通济桥上,透过青灰色的烟雨看着那小木船摇摇摆摆过来,听着它吱呀吱呀的过去。小镇人很平和,既是在雨中他们也清闲得不紧不慢的干着自己的活,那怕躲雨中你冒失地闯进了他们的院落,他们也是莞尔一笑仍就意态安详。于是,那种江南小镇特有的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平实而久远的文化透过那滴滴雨水慢慢地流进你的心底,静静的洗刷着你的心灵,将那都市的喧嚷、生活的烦躁悠悠地给你丢在了来路上。小镇的情、小镇的意和着雨水最终将我们融化了,那第一次的南浔之行就伴着雨水深深地留进了我的记忆里。
沿着东大街我慢慢的步行,过洪济桥就是就是百间楼民居和张静江故居了。这一切于我已是很熟悉的了,但每一次来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那就是随着旅游的开发,小镇渐渐地开始变的漂亮了,修缮一新的民居和老字号多了起来。百间楼为明代始建,因沿河有楼约百间而得名,过去,来南浔时常在这河边的楼房间散步,在斑剥的青砖墙下小歇,在那苍老的建筑中寻找它曾拥有的辉煌和荣辱。有时走累了就在沿河的石埠上一坐,瞧着水泥船上的农家作饭,莼鲈鲜虾的菜香伴着吹烟飘在市河上、飘进街巷里,让人垂咽欲滴。偶尔从静静的庭院里会传来“饭吃过吧?”的问候,你回首望去那一定是一个慈祥的老人,语气平静自然地就象是在关心一个小辈,让你心里感受到一股暖流。百间楼依旧,只是白墙黑瓦要比过去亮丽了许多,而张静江故居在细雨中则显的格外清静。在南浔民间把富商称“四象八牛七十二狗”,张家是其中一象,然而,张静江故居与其堂兄张石铭的“江南第一巨宅”“懿德堂”相比要逊色许多,“懿德堂”占地4792平方米,有房150间,宅内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公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张静江故居却显的很朴实,没有高墙深院,故居里更多展示的是张静江的生平资料,这位老同盟会员为革命捐款效劳,获得孙中山先生“出资最勇而多者”的赞誉。被故里人称为二先生的张静江曾任过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当选过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出任过浙江省政府主席,其宅虽逊色于其堂兄,但其名却是名扬四海,可见“名声”二字不是因宅兴而起乃是因人和而大。
出张静江故居雨渐渐地停了,张宅对门的钱姓老伯正在给他那养了才一年的小京吧狗洗澡,看着我走近他满脸笑容的招呼:“你是今早第三批人啦”。因前一段SARS和近日梅雨的影响,小镇的游人一直不多,看着我们的这些外地的游人一天天的多了起来,老人特别高兴。虽然,老伯早已退休,旅游并不给他带来什么利益,但看着小镇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门前的老勃游人老人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业余向游人宣传和介绍小镇的旅游资源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趁着雨停这间隙我有心地停下来听他讲,老伯兴致很高,给我讲百间楼、讲“红房子” 刘氏梯号、讲张石铭的旧宅。我静静地听着,渐渐地我对老人倍感亲切起来。说起江南的美景,谈起小镇的风情,人们总是想起小桥流水人家,但随着对小镇的了解,随着说不清多少次这样与老人们的交往,我印象中早已将“小桥流水人家”变成了“小桥流水老人家”。在江南小镇,随着年轻人涌向城市、小镇的人口结构早已是老年化了,而小镇淡薄而安定、舒适而清静的生活非常适合老人们居住,因此,每次去江南小镇我总是要时不时地和这些慈祥而善良的老人们接触交往,他们是那么地平易近人、那么地和蔼,这常常给我留下许多美好地回忆。(更多图片http://laotu.51.net)
作者:_bbc0125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