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古镇自助游(三)--南浔
2003/9/7 星期日
南浔地处浙江北部的湖州市,位于乌镇的北面,距乌镇50多公里。从乌镇去南浔没有直达车,但只要站在乌镇汽车站前的路上等候,大约40~60分钟就有一班从濮院开往南浔的中巴路过,招手即停。当然也可以从乌镇先坐车到桃源(位于乌镇和南浔之间的小镇),在那里可以等到更多路过去南浔的车。(但这样每人多花3元钱。)
一小时的路程,不到上午10点,车已驶入了南浔镇。眼前一亮,马路宽阔而整洁,路旁的建筑造型多为现代式样,明快简洁,用材新颖,镇区的占地范围比西塘、乌镇大,现代化设施多。在泰安路的汽车站下车,问讯后方知从南浔回苏州的车是从位于镇北318国道旁的另一个长途汽车站发车。(回上海的也是)大约30分钟一趟,全是空调车,下午最后一班是17:50回苏州。
坐上三轮车,我们先去南部景区。听从网上朋友的建议,我们舍弃了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直奔张石铭故居。
从门口的平面示意图上看,故居目前开放的部分只占整个宅子的二分之一多。参观从大门北侧的轿厅开始。这儿是停歇轿子场所,回首望去,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顿时扑面而来。门头四周是一组兼具透雕、浮雕的古典人物、车马、景物等群像的石雕,纹路精细,栩栩如生。往里是大厅,是供办理喜庆丧事等大典活动之用的。左侧是主人中国传统样式的书房,细高的一扇扇木刻图案装饰的门,两两相对开着,阳光自树丛间班驳地洒落在天井里,缓缓移动。第三进院所谓“女厅”,是女眷活动的地方,两侧小小的天井,一面白墙,三面落地木花窗围合,井中载竹,竹影映在墙上,似一幅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透过雕花窗格,诗情浮现,意韵婉约,仿佛还散着淡淡的墨香。
走到第四、五进院落,已是欧风劲吹。窗户的玻璃进口自法国,阳台栏杆是巴洛克风格的铸铁花式,百叶窗与窗上方红砖砌筑的西式拱券交相辉映。豪华考究的舞厅,悬挂着水晶灯,吊顶是简练的浅色大方格图案。大厅正前方还有壁炉,仿佛炉中的火焰还在噼噼啪啪地燃烧。法国进口的地砖,精心拼贴的图案,虽已褪去昔日鲜艳的色彩,甚至个别还有些残破,仍可以感受到百年前的亮丽与眩目。厅外是花园,两株广玉兰分栽两侧,虽经百年风霜,仍枝繁叶茂,长新常绿。花园四周的墙壁用红砖和青砖拼花砌筑。两根古罗马科林斯风格的柱式,比例准确,造型华丽,数片卷曲花草叶包裹而成的柱头撑起楼上半圆形的观景平台。
这一切如同在展示主人那通贯中西的商业经历和高雅不凡的艺术品位。 能够将西方艺术如此和谐地溶入中国文化,难道不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学习吗?
从张石铭故居出来,我们已站在古镇的老街区上。就水成河,临水成街,因水成市。南浔或许因为历史上曾是丝绸重镇,贸易往来频繁且运输量大,河道及两岸的路与西塘、乌镇有着明显差异。西塘和乌镇的水巷和老街,临水通常一边是路,一边是房,路宽不过二、三米,窄处不过一米,狭细幽长。而南浔的这条主河道稍宽,岸两侧均为道路,窄处也有三四米,宽处可达七八米,视野开阔。街边的廊棚,有的临河,有的居中,有的还连着小亭子,内有石凳供人歇息。驳岸长长,垂柳依依,不时穿梭而过的自行车、轻骑,为古镇平添一份现代生活的气息。
沿岸随性溜达,一间间店铺、民居眺入眼帘。“生记米行”、“宝兴花行”、“邱记轿行”、丝绸行、烟纸店、木作店、茶叶行等等,都是旧式的陈设,店门口挂着大幅的旌旗,旗上写着店名,远远看去,五颜六色,在风中招展,着实现代广告牌、招贴画的前身。当然这些店并不是在展示,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买卖。米店中各种米在大竹箩筐里高高地堆成尖,上插红色牌牌,标明成色和品种。坐在箩筐后面的店家,悠闲自在地拨弄着算盘。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家打铁铺。光线昏暗的屋子,脸上刻着深深皱纹的老者,在炉火边一阵乒乒乓乓的敲打,动作娴熟而流畅,红热的铁块在他手下渐渐变成可以使用的农田用具。这情景以前只在电影电视剧中见过!不远处的一间绸布店,柜台上摆满了各色绸缎,色彩艳丽夺目。一中年女子端坐在店中,不紧不慢地做着锈工活计。轻挑慢捻,架上的图案一点一滴地完整、清晰、鲜活起来,那一份淡定和从容,是我等匆匆而过的看客所难以拥有!。
也许是因为天气炎热,或因宣传力度不足,景区内的游人较西塘少,比乌镇更少。中午我们随便吃点,稍事休息,继续我们的水乡之旅。
位于北部的张静江故居与其堂兄张石铭的“江南第一巨宅”相比要逊色多了。首先占地小,规模气势也不及。没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高墙大院,却显的平朴实在,不实为其人生平经历的展览馆。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及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陈布雷、蒋介石等名人手札等陈列其中。这位老同盟会员拖着残病的下肢,为革命风里雨里东奔西走,捐款效劳,倒也令人敬佩!
张静江故居的西侧,就是著名的百间楼民居。据说这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家奴婢仆从建的。沿河两岸一百多间民居临水而建,顺着弯曲的河道、婉蜒逶迤。楼前的雨棚,都有圆形的门洞,连成一片,行人可以免受风雨日晒之苦。各楼之间筑起一道道封火山墙,曲曲折折,重重叠叠,形成富有韵律的节奏感。每家每户门外都有石阶通向河边。这些民房目前多还住有居民,有些开着屋门,探身看去,房间虽不大,采光较差,家具多陈旧,却收拾整洁,偶尔瞥见一两台空调室外机挂在廊檐屋下。沿岸支着一桌围棋,古镇人在黑白世界里打发他们的闲暇;廊下闲坐的老人们,神态安详而不路声色,看人来船往,知时光流淌。淡泊而宁静的生活表征,明末清初的建筑遗韵,久远宽厚的文化底蕴,悠然物外的处世心境,共同构成一幅韵味十足的江南水乡画卷。
美中不足的是,百间楼的外围建了不少现代式样的房屋,看形式大约是七十年代的,简陋的造型,灰暗的墙面,为了避开它们,着实让我们拍摄百间楼风景时颇费周折和脑筋。
告别南浔,我们打道回俯。经过一小时十五分钟车程,下午五点多回到苏州南站。晚饭在观前街的“得月楼”狠狠腐败了一番,饭后赶到火车站,只买到20:30开车的5070次车票(上海→无锡)。好容易等到上车,倒有空调,双层车,对号入座,就是不准点发车。直到将近21:00才开,还未出苏州市,又临时停车,磨蹭到无锡已是21:40,真是一趟慢车!
三个水乡古镇游来,感觉各有千秋。西塘像一个保存完好的精致古董,原汁原味,让人玩赏品味,发思古之幽情;乌镇如一个精心修复的赝品,些许刻意些许矫情,适宜在镜头里寻找美;而南浔,古老传统的文化被保护被继承的同时,又不断吸收新元素,焕发着勃勃生机。简言之,西塘——寄情,乌镇——养眼,南浔——随性。
作者:zhangqinm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