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变他乡
好像只有在达利的画中,时间才可以以柔软的形式缓缓滴落。
我知道,这不再是一个轻手轻脚的年代。
老镇,古渡,小船,凫鸭。
暗夜的水面上明灭的微光,缥缈的橹声,隐含着一丝忧郁的柔婉渔歌。
故乡就是这样的一派婉约,在我的记忆中始终是一副素灰色的山水画。
听闻着家门口袅袅的桨声长大,故乡便于水雾中在我的心头留下一滩坚硬的潮湿。
总是赵婶在小河边洗衣的时候唱起江南小调,邻里的女子们便高高低低地随声符合上那么一两句。
还有长胡子刘爷的二胡,咿咿呀呀地随着风将水面上的月影揉的零零碎碎。
从二胡声中还可以听得出刘爷的心情,听得出刘爷今天是输了几盘棋,还是自斟自饮了三杯酒。
光腚的孩子们拿着各自的碗,东家走走西家蹿蹿,尝着百家菜慢慢地长大成人......
还是这样的细雨绵绵,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是什么时候在镇口立起了这样的一座钢筋混凝土牌楼?上面写着“江南第一镇”。
一路过去,街上全是餐馆。小镇上哪里会有那么多的人下馆子呢?
走在故乡的小桥上一看,故乡的小船往来如织,密度大的惊人。摇橹的人们穿着统一的服装,面无表情地唱着故乡的小调。
船上人们的脖子上都挂着相机。
岸边人们的脖子上也挂着相机。
我明白了,我的这座梦中小镇如今变成了旅游区。
素灰的调子没有了——岸上、船上的红男绿女穿着五花八门的亮丽衣服。连绵起伏的灰屋顶也压不住如此斑驳的一大摊纷乱的杂色。
袅袅的桨声没有了——所有的船都是急急火火地把掌握着人民币的动物们装上去,再飞快地摇到目的地卸下来以便重新排队去装上另外一群动物。
柔婉的小调没有了——唱歌的婶子们都穿着整齐划一的碎花衣服,漫不经心地哼唱着统一学到的歌谣。一首歌的投入程度仅在于听歌的人们想要从口袋里面掏出多少的钞票。
走上桥头,阿婶把我也当成了游客,她招呼着姐妹们一起拦在桥头,一边煞有介事地整齐地摇着手一边唱歌。听客们是应该给钱的,听客们还可以交钱和阿婶们一起合影。
晚上在一家临水的餐馆吃饭,一个长相和胡子都酷似刘爷的阿伯递过来一张硬纸片,上面象菜单一样写着不同名字的二胡曲牌。——阿伯谄然一笑:听一曲吧?只要十块钱。
我怅然若失。
以前只有过年才会吃到的猪蹄膀现在在故乡的小卖店里摆满了。明晃晃的油让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那曾经是不可多得的儿时的美味。
儿时从未觉得那栋楼有什么奇怪之处,如今也被挂上了“怪楼”的气死风灯变成了人们争相猎奇的去处。
酒吧、网吧都有了;入夜时分,河面上悬浮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喧嚣。
难道只有月亮还是从前的月亮?
月亮也不是从前的月亮了,它失去了那一抹勘为灵魂的静谧。我不知道现在光腚的孩子们躺在妈妈的怀中,是否还会相信头顶上的那个圆乎乎的玩意儿里面住着一个寂寞而美丽的仙女。
我怀着夏天愉悦的心情还家,故乡的味道却久久没有闪现。
唯有那些亘古不变的叽叽喳喳的麻雀,从依旧青黑的一片屋顶蹦跳到另外一片——它们的飞翔让我感激。
我的故乡被磕碎了。
只有乳名被重新唤醒。
红男绿女都在笑着。他们到这里尽兴地消遣一番后再度返回那个忙忙碌碌的世界。
他们还会有其它的短暂的目的地,尽管那里根本不是他们的故乡。
故乡的人们也在笑着。我不止一次地在故乡的薄暮之下看见他们在自家的小店里面数钞票,脸上荡漾着由衷的幸福微笑。
只有我一个人笑不出来。
我失去了我的故乡。
非一郎 2003,05,01
后记:
其实去年夏天我是以一个游客的身份造访周庄的,在那里索然无味的时候我忽然想:如果这是我的故乡,我会是怎样的一个心情呢?
游客们很开心,游客们带来的经济利益让周庄的人们也很开心。
他们都没有什么错,也应该开心。
那么,难道还应该有什么不开心的地方吗?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对抗时间。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亘古不变。
也许仅仅是因为:所谓的永恒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巴黎老城区所有的建筑几乎都被划做了文物,巴黎的人们乐意保持着让他们引以为荣的“老城生活方式”。
瑞士不少城市直到今天依旧保持着有轨电车,因为“是否有有轨电车”曾经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摩登的标尺。
话又说回来,巴黎老城也不可能一味地老态龙钟;古老城市当初在引进有轨电车的时候一样可以粗暴地打乱人们曾经固有的生活节奏。
但在中国——诸如云南丽江、广西漓江、湖南凤凰、新疆喀什、山西平遥、安徽西递等等这些有着厚重“老式味道”的聚居区似乎没有一个目的地可以让我停止上述这种迂腐而徒劳的思考。并且,他们旧貌换新颜的速度快的能让你瞠目结舌;他们飞快地将一种古旧的人文环境蜕变成城市化的消遣娱乐场所——除了交通工具由出租车变成飞机火车之外,你几乎搞不清楚你是到了漓江丽江还是转了一个大圈子又兜回到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淮海路。
我们对抗不了时间,但起码还可以让时间变得柔软一点吧?
作者:fylfei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