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卢 侗
卢侗(1023—1094年) 字元伯,号方斋,上华镇冠山人。潮州前八贤之一。博通经史,尤精《周易》。宋皇祐五年(1053年)授本州长史。嘉祐年间,经余靖、蔡襄、王举元等人推荐,调惠州归善主薄,不久又调广州帅府,任佐靖之职。宋英宗治平年(1064年)初,应召策对于枫宸殿,因才学过人,受到皇帝赞赏,被任为国子监直讲。后奉命巡察川、陕、淮、浙等地,受到朝廷嘉奖。宋神宗熙宁(1068年)初年,卢侗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出任柳、循二州郡守,不久又奉召回京,任秘书省事,兼右正言。因与邓绾、吕惠卿政见不合,遂以中舍致仕。归乡后,于冠山神山下龙潭畔结庐读书,潜心研究《周易》,并于郡城设馆供子弟授业课读。卢侗乡居期间,适逢韩江水涨、堤决,他捐资修复,筑涵沟引水汇集于冠山潭中,出上窖而后入河,使水流得到疏导,乡民感其德,称为“中舍潭”。
张 夔
张夔(1068—1157年)字柏岸,号致尧,莲华镇隆城人。潮州前八贤之一。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历任茂名知县、廉州通判等职。后任新州知州,兴办学校、自捐薪俸刻印《四书》、《五经》等送当地子弟习读,并兴修水利,筑坡蓄水,灌既农田,当地人民把该坡称为“张侯坡”。张夔一生以清节著名,宋高宗皇帝赐其“名著南天”匾额,还曾于屏风上写道“南有张夔,北有周昕”。张夔70岁辞官回乡,终年90岁,著有《禄隐集》。
唐伯元
唐伯元(1535—1592年)字仁卿,溪南镇仙门村人。明朝潮州名贤之一。明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历任万年、泰和知县。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勤于职守,两县人民感其惠政,立生祠奉祀。后调任南京户部主事、郎中、礼部主事、尚宝司丞、吏部员外郎等职。唐伯元一生过着清苦淡泊生活,深受人们敬重,被誉为岭海士大夫的楷模。一生著作甚丰,著有《醉经楼集》、《二程语录纂》、《礼篇》、《易注》、《铨曹仪注》、《阴符经注》、《白沙文篇》等。
佘志贞
佘志贞原名艳雪,字嵋州,澄海区人。潮州先贤之一。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左右赞善庶子,升侍讲、侍读学士,入值南书房,充政治、唐诗类函两局纂修官。佘志贞擅诗章,在史馆20余年,名重一时,是清代澄海儒士中以文章博取功名之最为突出者。康熙四十一年(1702)殿试考词臣(翰林)名列第二。文章和德行均受皇帝嘉许。佘志贞为官几十年,两袖清风,曾于康熙四十二年奉命祭西岳华山,沿途各省官员闻讯争先向他赠送金银,他一概拒绝接收。在京逝世时家中四壁萧然,人们无不感叹钦佩。遗著有《螭蚴草》。
黄 璧
黄璧(约1720—1780年)字尔易,号小痴,澄海下外都(今澄海区)人,清初著名画家。少年时拜翁铨为师,善画山水,兼长虫鱼鸟兽。集闽派海派之所长,画风兼收并蓄,作品笔墨浑厚,构图自然。黄璧足迹遍及温陵、武夷、西湖、虎丘、罗浮等名山胜迹。他技艺精湛,所绘山川名胜气势磅礴,生活气息浓厚。性情高傲,曾拒绝为权势者作“寿图”,世人都笑他痴呆。他晚年喜仿元人黄大痴笔意,故自号“小痴”。作品《急流舟上图》、《赏雪图》两幅收入《广东历代名画选集》,其传略收入《中国历代名画家汇传》。
郑 信
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父郑镛为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娶暹罗女洛央为妻,生郑信。
不久郑镛去世,郑信为暹罗国财政大臣收为养子,接受贵族子弟的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暹罗人称为披耶达信。1763年缅甸军入侵暹罗,郑信率部协防暹都。
1767年4月,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郑信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基地,组织军队抗击缅军,于当年收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12月28日被拥立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称郑信为达信大帝。此后陆续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于1770年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外扩张,成为泰国历代幅员最大的王朝。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为纪念郑信,泰国很多地方建有他的塑像或纪念性建筑物,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澄海人民也于1985年在上华镇华富村的乌鸦地修建了郑信衣冠墓。
陈慈黉
陈慈黉(1843—1921年)又名陈步銮,隆都镇前美村人。少即接管其父业务,1871年于泰京曼谷创设陈黉利行专营出入口贸易,陆续创设各火砻于曼谷。与族人集资创设陈生利行(后改为陈元利行)于新加坡,联泰国、新加坡、香港、汕头经营于一环;61岁时回乡,捐资修桥筑路,倡建新村,创办成德学校。
高绳芝
高绳芝(1878—1913年)原名高秉贞,澄华街道上窖乡人,清举人。历任汕头总商会会长、汕头民政长、全潮民政财政总长,是清末民国初期潮汕著名的华侨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高绳芝为泰华商界巨擘。高满华之孙。大慈善家商高晖石之侄。清末与叔父高晖石配合兴办汕头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创办汕头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开设机器榨油厂;在澄海首创振发织布局,引进日本新式织布机械;架设汕头至澄海有线电话,开澄海民用电话之始。并填筑海坪扩大土地,使高氏实业成为当时潮州9县首富。高绳芝还积极参予并赞助黄冈起义和惠州起义。惠州起义一役,捐款2万银元。辛亥革命时,他为革命大局奔走,出私财10余万元银元,以充军费。
高绳芝病逝后,被批准为丁未“着花红”烈士。为缅怀高绳芝支持辛亥革命和举办地方公益事业的功绩,汕头中山公园建设委员会特在园中建“绳芝亭”以记念之。
蚁光炎
蚁光炎(1879—1939年) 东里镇南畔洲村人。17岁到越南,后转泰国数年后成为泰国工商界闻人。
至20世纪30年代,其企业已拥有职工10多万人。1922年粤东、闽南“八·二”大风灾和1931年北方黄河大水灾,他均慷慨捐巨款救灾。每年用在中泰慈善事业的款项逾10万铢。还解囊支持泰京崇实学校,以助贫侨子弟入学;创办俊才夜校,专为成年侨胞补习泰文。
抗日战争爆发后,蚁光炎以抗日救亡为己任,领导泰国中华总商会,号召华侨抵制日货,使日泰贸易额半年之间锐减一半。并领导推销抗日救国公债和募捐等活动。先后共筹款600万元,多次汇款到香港华北银行,由宋庆龄、廖承志转交八路军、新四军。又以中华总商会名义发函介绍爱国侨生到陕北公学学习,并资助路费。
在曼谷创办《中国日报》,宣传抗日,1939年5月,向国民政府反映侨情,提出“加强抗战,开发西南”建议,并在云南边境兴建垦殖场,捐款抗日军费2万元。
曾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国民外交协会分会筹备主任、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总会委员以及广东省参议员等职。因积极抗日,触日伪之忌,于1939年11月21日晚遭暗杀。
吴贯因
吴贯因(1879—1936年) 清举人,原名吴冠英,别号柳隅,澄海南洋人。著名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吴贯因光绪年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结识梁启超并成为好友。回国后,于1912年和梁启超在天津办《庸言月刊》,梁任主编,他当编辑。后历任北洋政府卫生司司长、币制厂厂长、内务部参事兼编译处处长。1927年弃政从学,任东北大学教育、文学院院长,东北大学、平民大学、燕京大学史学教授、华北大学校长。
1933—1937年,曾受陈济棠聘请,多次到广东讲学。一生所著甚丰,代表作有《史之梯》(一名《史学概论》)、《中国经济史眼》、《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变迁》、《中国语言学问题》等。
陈立梅
陈立梅(1881—1930年) 字惠芳,号鹤珊,陈慈黉次子。青年时弃学从商,前往曼谷接替其父业务。1912年,于泰国、香港、汕头分设黉利栈汇兑庄;于泰国、汕头广置房地产;承租挪威国船舶之中暹轮船公司,航行于曼谷、香港、汕头、新加坡以及日本等地,前后达40余年。
陈立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与高晖石等发起组织中华总商会,先后任泰国中华总商会及火砻公会会长多年。参与创办泰国报德善堂、潮属培英学校、潮州女校。解囊捐助汕头存心善堂、福音医院、华洋贫民工艺院;香港广华医院、泰京天华医院、澄海便生医院等。1921年后,在汕头购置一大批房地产,对汕头市政建设起了推动作用。
陈永治
陈永治(1882—1944年)字仲滔,澄海区城西人,是澄海早期留德学生、机械工程师。
1899年就读于潮州金山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京“译学馆”(后改名京师大学堂)考试,获第三名录取入学。光绪二十九年考取留学生赴德“汉纳威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兵器工程。
在德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2年回国,被委派为石井兵工厂厂长,但因故末赴任。是年秋改任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实习工程师,后历任济南机厂厂长、粤汉铁路湘鄂段机务处处长和新成立的铁道部工务司技正。曾参与研究制订统一铁路技术标准。因编纂《铁路词典》获交通部名誉奖章。
黄际遇
黄际遇(1885—1945年)。字任初,号畴盦。澄海区城北人,著名数学家。
17岁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科,兼治文字声韵之学。清末学成回国,于民国3年(1914年)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数理系主任、教务长等职。
民国9年,中央政府教育部特派其赴欧美考察教育并研究教学,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数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中州大学教务长、河南大学校长、青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时值军人专政,为维持河南大学,曾一度出任河南教育厅厅长。民国24年返回广东,历任中山大学文、理、工三院教授。黄际遇通晓英语、日语,热心引进外国科学技术。
译作有美国的《高等微积分》、《近代代数》,日本的《几何学》、《代数学》等。他翻译的《续初等代数学》填补了我国高初等代数的中间空白,被誉为科海一青灯。著作有《辩一》、《Guder man函数之研究》、《定积分一定理及一种不定积分的研究》、《班书学说》、《潮州八音误读表说》,以及《中国中等学校数学教科书》、《物理教科书》,主编《数理杂志》等。还写下《万年山中日记》、《不其山馆日记》、《因树山馆日记》、《山林之牢》等日记,积40余册。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黄际遇随中山大学理学院由粤北返广州,途中乘船过清远峡,不幸失足坠水丧生。
林伯歧
林伯歧(1889—1968年)溪南镇董坑村人,爱国侨领。
17岁赴泰国经商,任北极霜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安保险有限公司董事、盘谷银行董事顾问等职。历任泰国中华总商会执监委员、潮州会馆监委主任、华侨报德善堂董事长、澄海同乡会第一届理事长、天华医院、中华赠医所监事等社团职务。
林伯岐热心社会福利,投身革命,1924年代表泰国华侨,出席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林还在家乡董坑村创办圣彰小学,以培植家乡人才。
此后,林历任泰国新民学校、振坤女校、培英学校总理兼财政,对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出钱出力。林对中泰亲善以及泰国经济繁荣作出了很大努力,曾荣获泰皇七世、八世、九世御赐勋章。
1968年9月25日,林伯岐在泰无疾而终,火葬时泰皇蒲蜜蓬恩赐圣火,给予殊荣。
杜国庠
杜国庠(1889—1961年)莲上镇兰苑村人,笔名有杜守素、林伯修、吴啸仙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
杜国庠1907年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为同窗好友,后与李大钊等在日本东京筹组“丙辰学社”,进行反袁斗争。
1919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先秦诸子思想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是我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整理和研究中国思想史且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著有《先泰诸子的若干研究》、《先泰诸子思想概要》等。1920年,和谭平山、李春涛、邝摩汉等创办《社会问题》杂志。1928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和学术方面的译著和研究,参与党的机关报《红旗报》的编辑工作。
抗战时期,先后任张发奎第八集团军军法科上尉书记、战地服务队上校总务科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在重庆住地接见了杜国庠并给予勉励。1946年春,按周恩来指示,杜以文化人身份到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授,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以及团结、争取民主人士和上层分子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厅厅长、华南师范学院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兼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等,是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1月,杜国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周恩来及邓颖超发唁电致哀。郭沫若写下悼词,高度赞扬杜国庠一生的为人与成就。
蔡仰高
蔡仰高(1891—1984年)莲下镇程洋冈村人。著名中医妇科医师。蔡仰高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医术高明,擅长妇科。
其间撰写了《脉学辑要》、《中医脉学经验》、《妇科学》、《补中固经汤治疗总结》等10多篇医学论著,所创制的“补中固经汤”制剂被选辑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他还把祖传13代的秘方献给国家。蔡仰高医德高尚,饮誉海内外,曾任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学会汕头市分会副主任委员。
1956年7月,蔡仰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西医技术经验交流会。
1978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授予蔡仰高“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其事迹载入《中医人物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