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原名黄安。于明朝嘉靖年间建县。 这里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爆发过著名的“黄麻起义”,诞生了一位共产党的创始人,走出了两任人民共和国主席,组建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造就了两百多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十四万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里的村村寨寨,都留下过红军的足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透过战士的鲜血;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拥抱过先烈的忠骨……在历次革命中,她为新中国的诞生奉献出无数优秀儿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共和国以最能代表自身特征的色彩赋予她崭新的名字——红安,从此她拥有了和党旗、军旗、国旗一样的颜色。红安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北接河南新县,南连武汉新洲,西界大悟、黄陂,东邻麻城,公路交通十分便捷。黄麻起义发生地、黄安战役主攻地红安县城处在106、107、312、318四条国道的中心点,还紧邻上海至成都和北京至珠海两条高速公路。从武汉出发,车行两个小时左右,即能到达“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 行走在红安大地上,众多的革命遗址、纪念碑,无言地诉说着当年红安人民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历史。置身黄麻起义与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更是让人产生时空转换之感,墙上一张张照片,地上一座座墓碑,仿佛都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呐喊,他们奔走,他们斗争,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无怨无悔,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家乡历史最辉煌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董必武亲手点燃了黄安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黄麻起义后,革命的红旗就一直在这块热土上高高飘扬。这里党的组织活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1923年冬在武汉中学成立了黄安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黄安工作组。黄安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二十五军、二十八军先后在这里诞生,这里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来到红安,如果恰巧遇上有人家婚丧嫁娶,你还能听到红安特有的锣鼓声,这独有的民俗音乐是那样高亢激昂,令人精神振奋。当年就是它吹响了黄麻起义的战斗号角。“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927年11月13日,黄安、麻城两地3万多贫苦农民,就是在这激越的锣声中揭竿而起,手持刀、矛、土铳、撇把子枪,全歼城内反动武装,让鲜艳的红旗在古老的黄安城头飘扬了21天,从此黄安与这个“红”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1年12月23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人民的积极配合下攻克黄安县城,夺取了黄安战役的胜利,黄安第一次更名为“红安”,“红”表达当地人民对红色政权的向往与对革命胜利的祝愿,“安”则是人们对和平安宁的期盼。为了实现这一祈愿,黄安人民浴血奋战,14万优秀儿女英勇献身。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正式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黄安人民长久以来的美好祈望变成了现实。 红安县概况 红安原名黄安,于明朝嘉靖年间建县,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里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二十五军的重建地和红二十八军的改编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孕育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走出了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因而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红安有十四万英雄儿女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中每三名红军战士中就有一名红安人,每牺牲的四名英烈中就有一名属红安籍。“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就是当年红安儿女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真实写照。 红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南接武汉,北与河南新县接壤,东邻麻城,西与大悟相接,县境总面积179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65万;县城距武汉市仅100公里,京九、京广铁路联络线从县南穿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红安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被上级核准确认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其中国家级37处,省级8处,市县级163处。文物胜迹遍布全县、名山秀水甲冠鄂东。因而红安不仅是红色旅游圣地,也是生态、休闲、娱乐、观光游的理想之所, 红安人文积淀丰厚,唐代诗人杜牧,宋代大文豪苏轼,明朝理学家耿定向、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寄情山水、吟诗作赋、著书立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红安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花生大县,红薯大县,红安的大理石、茶叶畅销全国各地。 红安经济发展迅速,年财政收入现在达到3.9亿元,拥有武烟集团红安卷烟厂和杭州娃哈哈集团红安分公司两大龙头企业,年上交利税分别达到1.9亿元和2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