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因地处古东原北部群山之阴,古济水之南而得名。隋大业二年即设县,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平阴处于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的中心位置,这里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是旅游观光、寻古览胜的好地方。先圣孔子曾到平阴讲学,留下了“杏坛遗响”;三国时“七步成诗”的一代才子曹植,曾封王于该县东阿古城;明代文学家、学者于慎行领文坛“一时之风骚”,他读书讲学时的书院以及墓地于林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地处城南的胡庄尖山教堂,是全国三大圣母堂之一;还有玫瑰镇的翠屏佛塔,洪范池镇南天观等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这一切都构成了丰富灿烂的平阴文化
平阴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集中,秋长于春,夏季来的早。这样的气候很适于人类居住和各种生物的生长及繁衍生息。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在平阴境内留有古人类生活的遗址多处,还发现有大象的牙齿。
平阴的春季,暖空气开始活跃,温度上升较快,虽然平均气温只有14.3℃,但不长时间就好像进入了夏天。而且天气晴朗少雨,光照充足,其中5月份最多为2703小时。这样的气候很适于玫瑰花和各种果树的开花结果。平阴的春天万物复苏,草绿花红,常被玫瑰花、苹果花、桃花、梨花、杏花等花树装扮地花团锦绣,美不胜收,明朝诗人何海晏有诗曰:“二月东郊物色新,会仙山下草凝茵。相逢不用频携酒,花柳春风自醉人。”由此可见一斑。春季还是播种丰收和希望的季节,农民把丰收的种子和希望播入泥土。人们在工作之余可尽情的到山林、水边观赏那春季的美景,快乐的享受这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平阴的春季过得快,夏季往往不容春天充分展示它的柔媚,就抢先而至了。平阴的夏季平均气温26.2℃,极端最高温度曾到过42.2℃。随着富含水分的东南风的频频光顾,阴雨天气也会多起来。夏季降水一般在430.1毫米,占全年的一半还多,而且还多暴雨。连绵的暴雨之后,山泉喷涌,雷鸣山谷,雨水泉水把沟河及塘坝、水库灌的沟满库溢,为全年的生活、生产用水补足了水源。充足的水分,30℃左右的高温为农作物和各种植被提供了生长的有利条件。这时平阴的山山水水都被生长茂盛的庄稼、草木覆盖起来了。山绿、草绿、树绿、农田绿,到处是绿色,到处充满生机。清朝的诗人肖培之曾有“暴雨横是绿柳树,爽风香送紫薇茶”的诗句,歌咏平阴的夏天,也算是恰如其分吧!
平阴的秋季是收获和播种冬小麦的季节。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温度35.1℃。10月份多晴天,秋高气爽,天朗气清,抬头是蓝天白云,到处是瓜果飘香,成熟的庄稼,挂满枝头的苹果、梨、柿子、核桃等着人们去收获。“万木霜天红烂漫”,大自然的美景盼着人们去游玩,去欣赏,去抒发对平阴山河的一片真情。
平阴的冬季平均气温为10℃左右,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份,寒冷的西北风,让河水穿上硬甲,让山川大地披上银装。这时的大自然显得是那样静谧。人们也多足不出户,在屋里生起火炉,安闲的度过这寒冷的季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把冬闲变冬忙了。他们在冬季里兴修水利改造农田,种大棚菜,搞饲养,忙着发家致富奔小康。平阴虽是四季分明,但春短秋长,夏不很热,冬不很冷,四季可人。在这里不管是从事农业、牧业,还是各种工业生产都会事业有成,兴隆发达。
平阴交通四通八达,220、105国道和兴建中的济南—菏泽高速公路纵贯南北,014省道横贯东西,北距济南仅有l小时路程。
平阴县榆山路酒店
电 话:7873190
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东关村[榆山路]
王 皮 戏《王皮戏》亦称“王皮调”是流传于平阴县孔村镇郭柳沟村的民间小戏。因为这种小戏仅存《十八大姐逗王皮》一个剧目,所以当地群众就称之为“王皮戏”。
《十八大姐逗王皮》戏中的主角姓王名通、字兴春,因为他是皮匠,所以叫他王皮。王皮娶了十八个老婆,所以称为十八大姐。该剧主要描写了元宵灯节,王皮与十八个老婆上街观灯的情景。由于十八个老婆都极不满自己的婚姻,纷纷起来埋怨。通过他(她)们的嘲谑,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戏的唱腔由八首民歌组成,擅长表现民间小型传说故事。
据郭柳沟村老艺人讲:“相传此戏剧本乃清代平阴县孙官庄孙光祀所写。据旧志载:“孙光祀清顺治乙未年进士,官居通政使兵部右侍郎,著有《瞻余轩诗文集》八卷,收入《四库文书》。”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平阴县城里的一位姓张的云游道士,住在郭柳沟村村东真武庙内,把此戏传给了真武庙里的道士刘立木。后来刘立木又把“王皮调”和“戏文”教给了郭柳沟村的杨书业、杨书文、朱正年,后又传给了刘德奎(王皮扮演者)等人,到1931年传给了赵书凤、于秉迎等人,这在郭柳沟村已是第四代传人。赵书凤,男,生于1912年,他19岁参加“王皮社”以扮演青衣见长,扮相俊俏,嗓音清脆,动作优美,唱舞皆佳,并热心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后人,是本村最优秀的“王皮戏”艺人。据赵书凤等老艺人讲:郭柳沟村开始只是人们凑在一起唱唱“王皮调”,到了光绪末年,村里组织起了半专业性的农村戏班“王皮社”。当时“王皮社”拥有土地三十多亩,平时从事农业劳动,农闲时搭班演戏,特别是春节期间经常应邀到邻县和附近的乡镇村进行演出。至今当地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郭柳沟不害臊,大人孩子王皮调。郭柳沟敲镟子,邻村来了大半子。”由此可见“王皮戏”在当地很有群众性。
《王皮戏》与其他戏曲不同,在“正戏”开演之前,先以一段“跑灯”作为开场。“跑灯”人员众多,场面复杂,结构严谨,独立成章,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民间灯舞。灯有各种形状与色彩,一般演出有伞灯八盏,花灯八盏,另有小玩童一名。花灯有“动物灯、飞禽灯、花卉灯、建筑造型灯、生活用具灯、历史故事灯”等。这各种式样的彩灯造型精美别致,特别是“伞灯”,以两伞头相扣恰好将蜡烛燃于其中,可上下左右任意拧动,再加上各种彩灯,跑起来五彩缤纷,千姿百态。这在当年没有电力照明条件的农村,如此灯火通明,阵容庞大的跑灯,更为群众喜爱。
舞伞灯者均为男性,扎白色头巾戴额子,穿白色改良兵衣,白色彩裤,系红色腰带,黑色快靴,手拿“伞灯”,动作洒脱刚健,有时显露几分幽默。舞花灯者均为女性,梳一条大辫,左鬓戴红色绒花,穿红色偏襟褂,红色彩裤,绣花鞋上系红缨,系金边黑丝绒围兜,右手“持彩色开扇”,左手持“花灯”,动作娇柔俊俏。小玩童多系丑扮,动作跳跃,表演诙谐,可根据表演者的技能即兴发挥。
男、女跑灯者必须掌握戏剧的“圆场”功,跑时一要身体平稳,二要脚下速度要快。特别是女姓“跑灯”时的动作,如“甩扇转身”、“扭腰颠扇”等稳中有放,前俯后仰,送臂闪腰,扇花上下左右飞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独具一格。
“王皮跑灯”的主要场图有“夹箔杖”、“龙吊挂”、“八角迷魂阵”、“十字街头灯碰灯”、“四门斗”、“卷苫子”、“大地开花”等。
“王皮跑灯”以锣鼓、唢呐、笙、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王皮戏”中的《山坡羊》和《大观灯》两首曲牌为伴奏乐曲。乐舞相济,使得全舞充满欢乐气氛。
《王皮戏》的唱腔主要以明清曲牌《耍孩儿》、《叠断桥》、《桂枝香》、《山坡羊》、《大观灯》、《照凤阳》、《清江引》、《贤孝灯》等为主。特别是“王皮戏”的唱腔音乐,大量采用了五声调式中的“角调式”和“商调式”色彩别具一格,旋律新颖、绮丽、婉转、悦耳动听。调式的风格特点对塑造各种不同人物音乐形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王皮戏》戏中的念白、唱词、数板,句式工整,合辙押韵。
平 阴 渔 鼓“渔鼓”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渔鼓”初时是用竹筒和鱼皮制做而成,用手击之发出“砰、砰、砰”的声响,因此而得名。
“渔鼓”渊源久远,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八仙”过海归来时,忽见一条金色鳌鱼在海上兴风作浪,浪花溅湿了汉钟离的的衣服。汉钟离非常恼怒,于是拔剑斩了鳌鱼,并抽出鱼骨,蒙上鱼皮,制成了一种管状乐器,取名叫“渔鼓”。后来王母娘娘寿诞开蟠桃会,“八仙”共赴天庭为王母娘娘的祝寿。韩湘子吹玉萧,吕洞宾击云板(简板),汉钟离拍渔鼓而歌。美猴王孙悟空恼怒王母娘娘没有请他参加潘桃会,便一个筋头翻到寿堂之上,举金箍棒就打,正好打在了汉钟离的渔鼓上,渔鼓被打了个粉碎。渔鼓碎后,汉钟离寻来一根仙竹,请名匠鲁班依样重新制做,鲁班取仙竹中间三尺九寸重新制做了渔鼓。为了防止鼓身炸裂,王母娘娘将她的两个手镯箍在渔鼓两头,从此,竹质渔鼓便取代于骨质渔鼓。
“渔鼓”鼓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用皮蒙之。“渔鼓”的鼓身是用两端同等粗细的竹筒或塑料筒制作,筒两端镶两个铜箍,一是防止爆裂,二是美观。“渔鼓”的鼓面是用蟒皮或猪护心皮、猪膀胱皮加工炮制而成。
简板用檀木或红木制做,也可用竹篦替代。简板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轻微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出时一手击鼓,一手打简板,为演出唱伴奏,明代王圻《三才图绘》中记载:“渔鼓,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厚半之,其末略俱外反。歌时用片两合击之以和也。”
“渔鼓”源于道教,是道人“唱道情”劝善的一种方式,后来便演变成了一种伴奏乐器和曲艺形式。“平阴渔鼓”属全真教龙门派“柴门弟子”。自祖师爷丘处机开山创派以来,全真龙门派下分“贞、柴、杨、张、赵”五门。五门的教谱(辈份)是统一的,立有“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何教永元明,志理宗成信,”等三十代(后五代散失难考)。“平阴渔鼓”传人朱世年艺名朱元庆,柴门第十九代传人。由此可见,“平阴渔鼓的起源与当地道教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平阴县云翠山南天观记碑载:平阴南天观始建于南宋淳佑11年,蒙古帝国蒙哥时代(公元1251年),全真教第二代弟子牛志淳、郭志仙、周志方、赵志右四人“凿坚凿壁、身服劳苦,殆无虚日”。后有“乡之善士出资,成此伟观。”元至大四年(1311年)建成此观后,又安宝像(丘真人像)其上。平阴南天观曾一度被誉为中国北方道教的四大观之一(北京白云观、济南长春观、邹县峄山长青观、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由此可以看出,14世纪初,平阴地区伴随着道教的兴盛,渔鼓得以广泛流传,在其后的历史沿革中,渔鼓从道士的“唱道情”逐渐演变为民间曲艺说唱艺术形式,在黄河岸边平阴大地扎根流传,历经十几代“平阴渔鼓”艺人的辛勤努力,“平阴渔鼓”日臻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到了民国初期,便出现了外号“独霸山东的小胡椒”李何君这样的箸名渔鼓艺人。
平阴玫瑰 玫瑰,为平阴特产。在《中国名胜词典》上平阴县被称之为“玫瑰之乡”。平阴玫瑰,不仅栽培历史悠久,而且以花大瓣厚色艳,香味浓郁,品质优异驰名中外。1915年平阴玫瑰酒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在1982年7月召开的全国玫瑰花生产座谈会上,专家们一致评价:“平阴玫瑰香甜如意,芳香四溢,具有香气正,清香、甜香、浓香等特点”,被称为“中国传统玫瑰的代表”。1983年在全国玫瑰花科研会议上,平阴玫瑰被确定为全国推广的优良品种,平阴县为全国优良玫瑰繁育基地。1984年8月平阴县人民政府把玫瑰花定为县花。1987年平阴玫瑰栽培获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优质产品奖。1996年3月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玫瑰镇为“中国玫瑰之乡”,1997年中国与新西兰联合发行平阴玫瑰邮票一套。2000年山东省林业局、山东省花卉协会授予平阴县“玫瑰之乡”;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玫瑰镇为“中国玫瑰之乡”。2001年平阴玫瑰花新品种选育获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银奖。2003年8月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平阴县为玫瑰原产地保护地域。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初,保加利亚玫瑰专家斯达依柯夫和法国香料专家沙马尔先后来平阴对玫瑰进行考察研究,一致评价平阴玫瑰为世界之最。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山东分会常务理事王小古来观赏玫瑰,曾赋诗一首《咏玫瑰》“初夏平阴浴朝阳,玫瑰花开天地香,兰惠芳芬不富丽,牡丹富丽不芬芳,过于艳丽反无色,不尚浮华浅淡妆,有香有色谁比拟,应推玫瑰作花王。”1986年5月山东电视台国际部记者于拓以山东十大名花之一拍摄了“平阴玫瑰”专题片,先后在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1987年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来平阴拍摄了科教影片《平阴玫瑰》,陆续在全国播放。玫瑰成为平阴的一张名片。
平阴玫瑰之所以“特”,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里地处翠屏山下,玉带河畔,四周山峦环绕,中间谷地狭长,气候温和。冬季、早春雨雪较多,有利于玫瑰的生长发育。从萌动到始花期间,气温上升比较稳定,且花期雨少,光照充足。特殊的地形,特有的气候、土壤,造就了浓郁芳香的平阴玫瑰。
平阴豆腐皮平阴豆腐皮有白色、酱色两种。其特点为咸淡适宜、味美可口、壮而不散。东阿镇、洪范池镇的豆腐皮以酱色为主,孝直豆腐皮以丝为主,其工艺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