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本焕
丹霞山别传禅寺及广州光孝寺住持、仁化县政协副主席、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本焕法师,俗姓张名志山,湖北省新州县人,1907年9月出生。
1929年,他年仅22 岁便看破红尘,在本县报恩寺出家,到湖北洪山宝通寺受戒当和尚。以后他云游四方:1930年到江苏扬州高旻寺住后任职事,1937年到山西五台山碧山寺任监院,1938年到上海住普济寺阅经,1942年到五台山西天寺闭关三年,打座参禅,1948年到湖北新州住报恩寺阅经,同年11月11 日由湖北到广东曲江南华寺阅经,1949年1 月至1958年任南华寺住持。
1955年,他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还参加全国佛教协会,当选为理事。
1980年,本焕法师应佛教徒的要求,到丹霞山别传禅寺任方丈。为了支持他尽快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仁化县人民政府还了别传禅寺遗址,提供了宗教活动场所。
本焕法师主持别传禅寺以来,得到在美国的师兄--纽约光明寺住持寿冶老法师的馈赠金,以作建寺之资。嗣后,他又写信给海内外的师兄弟,为建寺修庙募捐资金,就有90余万港元。接着,他又陆续收到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日本等国的华侨和僧尼以佛教信徒的赞助募金40余万元。
本焕法师不顾年老衰之身,还长途跋涉,竭力竭诚,亲自到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等著名佛教圣地参观学习,到福建瓷厂选购特殊的建筑材料,到湖南招聘能工巧匠。在仁化县人民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支持协助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耗资220多万元人民币,使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宏伟壮观的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钟楼、鼓楼、斋堂、香积厨、僧舍等殿宇建筑,在长老峰下、天然岩前拔地而起。从此,丹霞山别传寺更扬名遐迩,香烟缭绕殿梁,诵经佛事鼎盛。
本焕法师重建别传禅寺的讯息,不径而走,万里传颂。前来受皈依的弟子络绎不绝,远在香港、澳门的佛教徒也纷纷前来皈依,来寺观光的游人香客则为数更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广东省省长叶选平等领导同志曾专程到丹霞山别传禅寺会见了本焕法师,对本焕法师重建别传禅寺的功绩作了热情洋溢的赞誉,并分别赠诗题字。
1986年5 月,广东佛教协会聘请本焕法师到广州光孝寺任方丈,但他还很关心丹霞山别传禅寺佛事。他表示在自已有生之年,继续行善积德,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邓祝三
邓祝三生于1902年,董塘镇董中新大门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于1925年参加农民协会,曾在北江农军学校读书,毕业后任第五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1925年至1927年的仁化农民运动中,他是农民自卫军的负责人,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坚决,与土豪武装战斗时身先士卒勇敢机智。1927年,“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仁化县支部针对急转直下的险恶形势,决定派遣邓祝三等率领五区农民自卫军140多人与曲江、乐昌的农民自卫军汇合北上,支援武汉革命政府,讨伐蒋介石。后因汪精卫趋蒋,武汉国民政府叛变,邓即率农军返回。同年6月,和蔡卓文、梁展如率领农军攻破仁化监狱,营救出农会干部和革命群众80余人,不幸被捕。6月29日被国民党清党委员会杀害于仁化县城南较场。
李永茂和李充茂
《仁化县志》载,在唐末,丹霞山曾有过佛教居士来游,但无营构。北宋崇宁间(1102-1106年),法云居士自山麓攀援而上,见锦石岩竟然集雄奇秀美于一身,可以养静,叹曰:“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于是聚集百余人到丹霞山下层的锦石岩开山建庵,并开始向中、上层经营。但大规模开发丹霞山,还是从李永茂、李充茂两兄弟开始。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灭,其遗臣江西虔州(今赣州)巡抚李永茂(字孝源,号嵩道人),忠愤填膺,耻事清朝,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离开赣州,越过梅岭,避乱来到丹霞山隐居。李永茂之弟李充茂在《丹霞山记》一文中曾说到:“伯子(按,作者对其兄李永茂的尊称)余勇可贾,意津津未倦,盖乐此不为疲乎,此丙戌(顺治三年)重阳也。是夕,偕诸子宿山中六祖堂......随与诸子谋曰:是山也,有险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奥区乎。”于是李氏出金百余两,向仁化县汞生刘望夫、刘松涛兄弟买得丹霞山,将其先父安葬在丹霞山对岸的云石山南面,他带着弟弟充茂和两个儿子暨亲戚幕僚众人,劈除荆棘,修关门、凿石阶、架木梯、建房屋,隐居山内,侍奉母亲。
同年冬,明唐王朱聿键复明失败,殉国。李永茂立即赶赴粤西,与总督尚书丁魁楚、兵部侍郎瞿式耜等,共立桂王朱由榔,建立南明政权,改年号为“永历”,进行反清复明。朱由榔拜他为文渊阁大学士,他以父丧固辞。后,专任进讲竺读,不参政务。不久,他看到南明王朝内派系林立、相互倾轧,自己不能力挽狂澜,江山难于收拾,在惘怅至极之下,写下了《忆丹霞山居》七律三首。其中有“雁阵南飞悲故国,螺川西望恨街亭”、“三岩一出秋容老,惭愧闲身泛水萍”和“孤臣强揾昏朝泪,调配峡边颂野萍”等感概万千之句。李充茂在《丹霞山记》中说他后来,“苍梧暨驾,赍志以终”,王夫之《永历实录》说他“入仁化山中,郁郁以疾卒”。
李永茂的弟弟李充茂(字鉴湖),明朝的礼部主事,崇祯皇帝殉国后,即跟随他哥哥一同隐居丹霞山,伺机反清复明。后见复明无望,即继承他哥哥的遗志,锐意经营丹霞山,首先在山顶的云岩、雪岩及虹桥之下,筑墙多堵,以巩固岩沿基围。接着又开井引泉,构筑亭台。还买置芳坑洞田租三十石,施作六祖堂香火。经过他的努力开发,全山初具规模,原来不甚出名的丹霞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清顺治八年,李充茂带领两个侄子扶先人灵棺北上河南邓州故乡安葬后,又独身一人返回丹霞山隐居。他曾到广州海幢寺拜天然和尚为师,发出家,法名今地。顺治十八年他将丹霞山舍给师兄今释澹归,请澹归继续开发丹霞山。澹归即于康熙元年(1662年)来丹霞山,刻意开辟道场。
可以说,法云居士是锦石岩建庵之祖;李氏兄弟是丹霞山开山之祖;今释澹归是开辟丹霞山道场之祖。
黄梅林
黄梅林生于1876年,又名黄德安,出生于仁化县石塘镇黄伍村农民家庭,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第五区农民协会常务执行委员。1925年春,黄梅林在石塘京地乡组织农民协会,向农民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1928年,国民党先后调集四个团的正规军和本地反动武装,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大举围攻石塘寨。黄梅林和李载基一起率领农会军民奋起英勇抗击,他们不畏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坚持了长达8个月的石塘寨保卫战,写下了农民武装斗争的光辉一页。1928年11月11日,黄梅林带领农会军民从石塘寨突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谭甫仁
谭甫仁(1910-1970) 广东仁化人。1927年春参加农民运动,加入广东农民自卫军北上武汉,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工农革命军,在第一师一团当班长。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红四军士兵委员会干事。参加巩固、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任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营党委干事。1930年任红十二军一O三团连政治委员。同年冬任第三十六师第一O八团政治委员。1933年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同年秋入红军学校上干队学习。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9月任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0月参加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第十二大队政治处主任。1936年春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政治部主任,不久改任第七十五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东征、西征战役。1937年初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政治处主任兼灵邱县县长、第六八七团政治委员、第三四四旅政治部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晋东南游击支队政治委员、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一二九师新编第三旅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教导第七旅政治委员。1940年7月担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开辟、发展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坚持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曾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吉林军区舒兰军分区政治委员、右路总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四军副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解放东北和进军中南的多次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军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三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庭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委员兼云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等职。19S6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0年12月18日逝世。
谭甫仁是仁化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以来资历最深、军衔最高的一位领导人。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上井冈山一直跟随毛泽东同志干革命,先后参加过黄洋界保卫战、一至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东征和西征、平型关战役、抗日战争、解放东北战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及解放广东、万山群岛等战役。在错踪复杂和极其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奋不顾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
谭甫仁早年参加革命,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培养了他许多优秀品质。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刻苦积极。经常是白天开会,晚上批阅文件,直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1967年,他任中央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办公室主任期间,由于情况复杂,学习班驻地分散,他不分昼夜地奔走于各个驻地,工作非常劳累。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保护老同志的工作。
谭甫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思想品德,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0年云南生产了第一批黑白电视机,厂里决定送给省核心小组成员每人1台。谭家那时也没有电视机,但谭甫仁严令工作人员把已安装好的电视机退回。“九大”期间,昆明烟厂向大会送了一箱特制的云烟。中央不收,带回昆明。有人主张将这箱分给一些领导同志,谭甫仁坚持把香烟退回烟厂。像这样廉洁奉公的事例不胜枚举。
谭甫仁为人忠厚,胸怀宽广,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他的一生是清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陈桂英
10岁的陈桂英1916年被拐卖到董塘江头村叶姓的大地主家当婢女,19岁时被叶以300大洋的身价卖给安岗的地主谭某作小老婆。从小受尽了地主的压迫欺凌。
1925年秋,董塘农民运动兴起,她冲破封建枷锁,带头参加了安岗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在农会领导下,她和朱丁凤等奔走各村宣传革命,发动妇女向神权、族权、夫权挑战。
1927年,广州“四·一五”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仁化,陈桂英不顾个人安危,冒险为农会送情报,掩护同志转移。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安岗开展土地革命,她带领妇女锄田基、分田地,没收地主粮食分给农民。在华阳寨保卫战中,她和男同志一样冲锋上阵,毫无畏惧。敌人放火烧寨,她和其他农军一起,机智地扑灭大火,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为仁化农民武装斗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同年3月间,她负责澌溪山游击区的后勤供应,在筹粮途中不幸被捕。敌人以给X X军官做老婆,保其荣华富贵为诱饵劝降。陈桂英不为所动,忿斥痛骂:“瞎了你们的狗眼,要我投降,真是梦想,我第二世还是你们的死对头!”敌人严刑拷打,她从不掉一滴眼泪,气得敌人毫无办法。最后,敌人惨无人道地剥光了她的衣服,用铁丝穿透两个乳房,把她拉到董塘游街示众。敌人对她说:“你觉得羞耻吗?”她大义凛然骂道:“畜牲,可耻的是你们,看你们这班野兽还能活几日?”到了刑场,她从容地整理了一下头发,面向她战斗过的澌溪山游击区,攥紧拳头振臂高呼: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农友万岁!23岁的女共产党员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壮烈牺牲。
谭伯仓
谭伯仓,是宋朝宋真宗天禧二年的进士,后官拜刑部尚书,取唐朝宰相张九龄孙女为妻,膝下有8子。谭伯仓任三省巡抚时从江西虔州(现赣州)迁至仁化境内安岗平山里(现山背村右前方1公里处)定居,死后葬在现董塘的河富村大岭山长冲埂。
谭去世后,其8子分为四派分别在广东省仁化、龙门、从化、始兴四个县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谭伯仓的后裔已遍及全球五大洲,国外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巴拿马、印度、缅甸、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印尼、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日本和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国内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两省,其次分布在湖北、江西、山东、江苏、浙江、广西、四川、贵州、福建、云南、安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辽宁、台湾、香港、澳门等省和地区;省内主要分布在仁化、开平、英德、佛岗、罗定、南海、惠来、东莞、阳江、花都、广宁、四会、清远、怀集等市县区,全省近约90%以上的谭姓均为谭伯仓的后裔。现谭氏后裔已繁衍到第37代,总人数近100万人口。
据谭氏族谱记载,自宋代至清代,谭伯仓后裔中不乏朝庭命官、名人学士和商贾。近代和现代更是人才济济,有海内外党政军官员,有学者、专家、博士,有商贾名人,各行各业都有杰出代表。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谭甫仁中将和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议员、立法会议员谭耀宗先生。谭氏,真可谓家族显赫,人才辈出,为世界人类历史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9年马来西亚沙巴洲商会会长谭育良率领由13人组成的探亲寻祖团到仁化县安岗镇山背村寻祖获得成功。近几年来,侨居海外的谭氏后裔纷纷前来山背村,参拜谭氏祠堂和祖坟。建在该村村口的谭氏宗祠,气派非凡,显示出谭氏家族人才辈出的显赫历史。
仁化县安岗山背村坐落在凡口铅锌矿矿部左侧。该村依山坡而建,整齐划一,间隔有致,有53户人家、230多人口。全村道路硬底化、食水自来化、电视有线化、电话程控化,是个生活富裕和美化绿化俱佳的自然村。村中建有200多平方米的礼堂、80平方米的文化室,设有篮球场等文化体育场所和娱乐设施,农户年人均收入在全县平均水平以上,是韶关市委、市政府命名的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