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西区,属长沙国(光绪《邵阳县志》云:秦置昭陵县,属长沙郡。但秦昭陵县《史记》、《汉书》均未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县北)。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县塘。王莽篡汉,侯国除。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
邵阳,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西区,属长沙国(光绪《邵阳县志》云:秦置昭陵县,属长沙郡。但秦昭陵县《史记》、《汉书》均未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县北)。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县塘。王莽篡汉,侯国除。
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三国初属蜀,后入吴,吴宝鼎元年(226),昭阳县改属昭陵郡(治同昭陵县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因避文帝司马昭讳,昭陵郡、昭陵县、昭阳县分别改为邵陵郡、邵陵县、邵阳县,邵阳县名始此。
南朝陈并高平(今隆回、新化)、邵陵两县人邵阳。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废郡,并夫夷、武冈、都梁于邵阳一县,移县治于昭陵故址,属长沙郡。时邵阳县辖今邵阳市和邵阳、邵东、新邵、武冈、洞口、隆回、新宁、城步、新化等县地。隋末,肖铣割据邵阳置建州(治资江北岸),析邵阳置武攸县,又复邵陵、建兴两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肖铣,改建州为南梁州,改武攸县为武冈县。武德七年仍并邵陵人邵阳,并建兴入武冈。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改南梁州为邵州。五代晋天福中(936—944),郡州一度改为敏州,邵阳县改敏州县。宋仍属邵州。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升改他的藩封地邵州为宝庆府,邵阳仍为附郭之县。
元属宝庆路总管府。明清属宝庆府。
中华民国2年(1913),废廊立宝庆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直属湖南省。民国17年复为邵阳县。
民国27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此时县境面积为581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84%。
民国36年8月,析县境西部9乡镇置隆回县,邵阳县面积缩成为4043.5平方公里。
1949 年10月10日。邵阳、武冈同时解放。1950年3月,武冈东部6乡划归邵阳县。1950年7月,析置邵阳市(县级市)。1951年冬,析县境东、北宣邵东、新邵县,邵阳县治迁塘渡口,属邵阳专员公署。
1969年属邵阳行政公署,1986年1月29日,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管县,邵阳县改隶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