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四川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提供最新成都旅游,成都旅游线路,成都旅游价格报价,成都旅游景点,成都旅游费用,成都旅游报价,成都旅游注意事项,成都旅游指南,成都旅游攻略,成都机票预订,成都酒店宾馆预订服务,成都会议旅游,九寨沟旅游,峨眉山旅游,青城山旅游,都江堰旅游,熊猫旅游.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提供最新成都旅游,成都旅游线路,成都旅游价格报价,成都旅游景点,成都旅游费用,成都旅游报价,成都旅游注意事项,成都旅游指南,成都旅游攻略,成都机票预订,成都酒店宾馆预订服务,成都会议旅游,九寨沟旅游,峨眉山旅游,青城山旅游,都江堰旅游,熊猫旅游.

| 四川旅游景点攻略 | 四川旅游线路 | 川人出省线路 | 海外旅游线路 | 会议与拓展 | 宾馆酒店 |

| 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合同样本 | 在线预订 | 公司账号 | 留言板 | 站点导航 | 分部管理
九寨沟 | 黄龙 | 峨眉山 | 乐山大佛 | 海螺沟 | 青城山 | 都江堰 | 西岭雪山 | 长江三峡 | 四姑娘山 | 稻城 | 西藏 | 成都旅游 | 四川旅游
施甸相关城市
您的位置  :  云南省  >>  保山  >>  施甸
+更多
施甸
施甸 所有景点
+更多


施甸县
---------------------------------
  尽管施甸地方的文化艺术事业曾在历史上辉煌过,但比较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那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也起了惊人的发展变化。在继承和发展古文化的同时,各乡镇甚至到村一级都建立了各自的文艺演出队,或者叫宣传队。随着县文工队的成立,县文联各协会的成立以及县文化馆各种艺术门类工作室的成立,全县各乡镇村文化室的建立,一个脉络走向全县的文化艺术网形成。新时期的施甸地方文化艺术事业,不但在本地方展示出她的魅力,而且走出县外、地区外、省外,走向全国,有的还走向世界。具不完全统计,演出的节目如《走夷方》、《摇篮曲》、《香莲告状》、《香堂人》、《等等吧货郎》等节目就在省级获奖;《锦绣前程》、《春到山寨》、《民歌组曲》、《打电话》、《找保姆》、《请柬轶事》、《埃乌蛮筒鼓舞》、《留在滇西抗日战场上的爱》等节目获地州级奖。美术作品《国色天香》到日本展出获奖;《龙》、《海》、《歌颂祖国》等多件美术作品参与全国性展出获奖;《日以继夜》、《群鹿》、《早稻成长》、《连续作战》、《本族妇女》、《荷》、《鸟言花香》、《竹》等一大批美术、摄影作品参加省上展出并部分获奖。另外,还有几百件美术、摄影作品在地区参展并部分获奖。文学创作方面有几千篇(首)小说、散文、诗歌或者是其他文艺类在县级以上刊物一直到国家级刊物刊载,有三人获得过全国性举办的大赛上获奖,有一人的中篇小说《滇西家族》曾获得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奖。有十多人获得地区级奖。为了适应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县上还办起了文艺刊物《施甸文化》、《文苑》等刊物,很多好的作品在这里得到发表。文化馆、文工队、图书馆都相继盖起了办公楼,形成了地方文化的鲜明标志。






【施甸县简介|施甸县介绍】
---------------------------------
施甸可考人类文化约一万八千年,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景区,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姚关晚期智人化石距今8000多年。境内有名将邓子龙抗缅平叛古战场、滇西抗战系列遗址。姚关“清平洞”藏有万历年间《恤忠祠记》碑,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委发文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丰富的地热温泉。别具一格的娲女、石瓢温泉是人们疗养度假的胜地。滇缅公路穿境而过,高等级公路贯穿南北,通讯、电力设施完善。气候温暖如春,盛产粮、烟、糖、茶。腌腊食品色鲜味美闻名遐迩。粉丝一度已进入东南亚和西欧市场。林果、药材,旅游等产业的兴起,农业、工业,城建科教兴施的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战略的实施推动0着施甸迈入新的台阶。 第一节 概况 一、位置面积 施甸县地处云南西部,位于东经98o54'—99o21',北纬24o16'—25o00'之间。东连昌宁,南邻永德,西与龙陵隔江相望,北与隆阳毗邻;东西横距最宽处45千米,南北纵距79千米;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64人,县城位于施甸坝子南端甸阳镇,海拔1470米,距云南省会昆明571千米,距保山市政府驻地61千米。 二、建置沿革 夏、商、周时为哀劳部族居地,汉时属不韦县。南北朝(齐)时更名不建县,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大理政权时属永昌府,元十一年(1274),清顺治六年(1649)设平彞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民国元年(1912)设施甸分治县,1932年并保山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50年设四、五、六3个区,隶属保山县。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施甸县,辖太平、由旺、施甸、姚关、洒房5个区。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式办公,隶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同年改属保山地区专员公署。 三、行政区划 1978年全县辖19个公社1镇,有111个大队1263个生产队,2004年末全县辖甸阳、由旺、姚关3 镇,等子、太平、水长、保场、老麦、仁和、何元、万兴 、酒房、旧城10个乡和木老元、摆榔2个民族乡。有135个村民委员会,2 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有1627个村民小组。四、人口与民族 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329445人,其中农业人口302307人,占总人口的91.76%,非农业人口27138人,占总人口的8.2%,少数民族人口24705人,占总人口的7.5%,境内居住着汉、彝、布朗、回、佤、傣等22个民族。 第二节 自然条件 一、地型 属怒山尾翼山地峡谷区,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地貌为三河两山夹一坝,县境东北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拨2895.4米,是全县最高点;东南的三江口,海拔560米,是全县最低点。 二、山脉  县境山脉属怒山之尾翼,山脉主体为南北走向。靠怒江东岸的山脉有两列:一列从北向南延伸,由大阱山、弥勒喜山、老坎山、董家山头、五里凹山等组成;另一则从亮山头向北延伸,由木莲花山、亮山头、大尖山、象山等组成。东部以大水河头山为最高,向南北延伸。南有四大山、鹰窝山、大栗柴坝山等,北有葛根山、土地堂、平头山、李家山等,北部山脉较为清晰,南部多为崇山竣岭。 三、水系 县境河流有69条,总长约586.6千米,属怒江水系。主要有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姚关河、太平河。江河流经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电资源。四、气候 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2.4℃( 年 月 日),极端最低气温—3.2℃(1985年1月6日),全年无霜期273天,2004年降雨量 毫米。 五、土壤 分为六大类红壤:分布在海拔1300米至2000米的山区地带,适宜种植粮、烟、茶、桑、兰花等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木。黄壤:分布在海拔2000米至2500米的中高山地带,肥力不足,农作物产量低。燥红土:分布海拔600米至1300米的低热河谷地带,可种植甘蔗、咖啡、及热带水果。紫色土、石灰土:分布零星,适宜种植包谷、小麦、红薯及豆类。水稻土:分布在施甸坝和山区盆地,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及豆类。 六、矿产资源 现已开发和探明矿藏资源有饰面石材、汞、锑、泥炭、石灰岩、石膏、铅锌矿储量约16.5万吨,石膏矿分布30平方公里,石灰岩遍及境内,储产丰富。具有一定开发价值。 七、地热资源 境内有38℃—78℃温泉28眼,有云南唯一碳酸泉石瓢温泉、娲女温泉,浴后可治疗皮肤、风湿及胃病。 八、植物资源 境内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经济林木有核桃、桐油、香果、板栗、石榴、梅子、甜柿;木本药材有柯子、杜仲、橄榄、山楂;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春、黄楠、银杏、柚木。 九、珍稀动物 有金丝猴、岩羊、水獭、孔雀、野鸡、白鹇、绿斑鸠、犀鸟、鹦鹉等。 十、自然灾害 一、 地震灾害 1987年8月6日,由旺区躲安乡发生五级地震,全县受灾农户1.33万户,受灾人数7.65万人,因地震间接死亡2人,伤3人,房屋倾斜7674间,倒坍128间,造成经济损失1350万元。 8月12日,省政府发来抗震救灾慰问电。同月16日,省政府抗震救灾工作组抵由旺灾区,了解灾情、慰问灾民。1991年7月1日和22日,太平乡水碓房、田头村发生5级和5.2级地震,全县受灾农户3666户,16243人,受伤8人,房屋倾斜、瓦脱、墙倒14344间,造成经济损失2048万元。2001年4月10日至12日,甸县太平乡发生4.1级至5.9级破坏地震4次,至29日,施甸境内共发生1级以上地震1218次,地震中造成死亡1人,受伤313人,其中:重伤190人,轻伤123人,大牲畜死亡435头。全县受灾人口32.3万人,造成经济损失10.5亿元。国务院来电询问灾情,省长地震办公会到施甸现场召开。2001年6月8日,施甸由旺大秧田发生5.3级地震,给施甸人民再次造成更大困难。党中央国务总理3次电话询问灾情,省委、省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 二、 洪涝灾害1985年5月22—6月6日,县境普降大雨,降水量175.5毫米,造成包谷受灾1.31万亩,水稻2.9万亩,房屋被洪水泥石流冲坍254间,有8个水库告急。灾情发生后,保山驻军赶往灾区。省委、省政府派出工作组前来指导,了解灾情,慰问灾民。1986年7月13—26日,万兴、何元、旧城、酒房一带降暴雨,包谷、水稻冲毁6700多亩,2人被洪水冲走,旧城芒埂合作社5农户,30格房屋被泥石流冲埋。1989年5月24日,何元一带降暴雨(80—100毫米)。造成房屋倒塌16格,洪水冲走水牛、黄牛10头、猪17头。雷击死亡黄牛7头,山坍塌压死1人。1992年7月15—22日,县境内普降暴雨及冰雹,造成受灾烤烟7000亩,包谷8000亩,水稻1700亩,房屋被洪水泥石流冲塌384间,大牲畜冲走3头。 三、旱灾1978年10月至1979年6月7日,持续大旱,全县59条河流,断流31条,造成大牲畜死亡1489头(匹),6484户,3.88万人饮水困难。小春受旱灾减产,大春无法栽插。 第四节 社会发展 一、党史、地方志1983年3月成立施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同年5 月,成立中共施甸县委党史研究室,同年11月,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合署办公,成立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7年12月《施甸县志》出版发行,获省级地方志成果二等奖,2004年7月,《中共施甸县党史资料(1942—1966)》第一辑,《中共施甸县党史大事记(1942—2003)》出版发行。县水电、组织、检察、地名、交通、广电、蔗糖等7部专业志先后出版发行。(资料由施甸县政府县志办公室提供)






施甸县简介
---------------------------------

施甸地处云南西部,保山市南部,位于东经98°54′-99°21′、北纬24°16′-25°00′之间,东与昌宁县为邻,西与龙陵县隔江相望,南至勐波罗河与永德县相连,北与隆阳区毗邻。县内最高海拔2895.4米,最低海拔560米,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45毫米。全县辖13个乡(镇),总人口3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万人;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重要的聚居地,施甸全县金布朗人口有8768人,自称“埃乌”,他称“本人”,秦代为哀牢国百濮群族的一支,属南亚语系,有语言、无文字,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保留着最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和风俗习性,因布朗族“特、少、稀”,故在当地有“金布朗”之称,其他还有彝族、回族、傣族、白族、傈僳族、佤族等20个少数民族,2万多人口。施甸各民族在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2月份有杀年猪、做腌辣食品的习俗。同时,施甸每年举办的“金布朗民俗节?天天过大年”活动已成为传承布朗文化、展示施甸形象及对外交流的一个平台。施甸县域东西最大距离4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79公里,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施甸县城距省会昆明571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隆阳61公里,到达保山飞机场仅40分钟车程。
施甸历史悠久,西汉置不韦县,元代置长官司,清乾隆三十五年设施甸巡政厅,民国初年设施甸分治县,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施甸县。
施甸境内矿产资源有一定丰度,现已开发和探明的主要有铅锌矿、饰面石材、石灰岩、汞、锑、泥炭、石膏。地热资源丰富,有石瓢、娲女等38℃—78℃的温泉28眼,其中石瓢温泉是云南唯一的碳酸温泉。
施甸历史传承较早,有可考人类文化约18000年,姚关晚期智人化石距今8000多年,有西山大寨门古生物化石景区,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境内有明代名将邓子龙抗缅平叛古战场;有滇西抗战遗迹,是打响滇西抗战第一枪的重要战略阵地。
施甸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又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型气候特征,盛产粮、烟、糖、茶等,有火腿、茶叶、豌豆片、骨头渣等名优土特产品,美味可口的粉丝已进入东南亚和西欧市场,水豆鼓、萝卜丝肉等腌腊食品以其色鲜味美深受顾客青睐。
施甸区位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通讯、电力设施完善,是您投资生财、旅游度假的理想选择。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07年是施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县委九届三次全会、县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施甸、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奋力进取,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县经济发展取得了多年来难得的又好又快的明显成效。
一、施甸县生产总值增长13.2%。2007年全县经济快速发展。据季度初步核算资料显示:实现生产总值148553万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3.2%(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080万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23011万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工业增加值14755万元,比上年增长30.2%,建筑业增加值8256万元,比上年增长31.8%;第三产业增加值6546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43:14:43调整为40:16:44。一、二、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2.1、4.1、7.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31%、53%。
二、农业生产实现增长。农业总产值增长4.01%。农业总产值完成107313万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完成52411万元,比上年增长5.3%;林业产值完成9066万元,比上年减少5.5%;牧业产值完成41524万元,比上年增长4.1%;渔业产值完成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1512万元,比上年增长6.9%。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7:33调整为66:34。
三、农民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职工工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施甸调查队对130户农村住户和50户城镇住户现金收支调查表明:2007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65元,比上年增31.5%;农民人均现金支出2642元,比上年增28.0%;农民人均纯收入2086元,比上年增加240元,增1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51元。据统计年报资料显示:年末在岗职工人数9760人,比上年增13.4%。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6199.4万元,比上年增长19.0%,人均年平均工资16722元(月平均1394元),比上年增长5.7%。
四、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1034万元,完成可比价工业总产值37851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制糖业现价产值完成10077万元,可比价产值完成11278万元,比上年增长38.5%。工业产销率达87.43%,比上年下降8.24个百分点,其中,制糖业产销率达100%,与上年持平。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上看:食糖产量30936吨,比上年增56.97%;发电14222万度,比上年增长22.89%;金属硅产量2915吨,比上年增长30.02%;生产水泥18.3万吨,比上年增长10.5倍;氧化锌原矿66205吨,比上年增长3.3倍;精制茶生产505吨,比上年减50.9%。
五、乡镇企业稳步发展。乡镇企业数3212个,比上年增长6.1%,从业人员13480人,比上年增长5.1%,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36698万元,比上年增长10.6%,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38760万元,比上年增长3.1%,乡镇企业利润总额完成1821万元,比上年增长24.7%,实交税金1446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六、个私经济快速发展。个私企业户数4876户,比上年增485户,增长11.05%。从业人员16287人,比上年增965人,增长6.3%。注册资金25583万元,比上年增1020万元,增长4.2%。总产值完成46667万元,比上年增7187万元,总收入完成58333万元,比上年增8983万元,上缴税金3500万元,比上年增539万元,增长18.2%。个私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28.95%。
七、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全县完成客运量161.93万人,比上年增长10.6%,完成货运量124.78万吨,比上年增长21.2%。完成客运周转量13337.5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3%,完成货物周转量26736.0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3.84%。
八、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220.5万元,比上年增长15.53%。分地区看:农村完成22373.3万元,增长14.2%;城市完成20847.2万元,增长17.0%。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完成3689.2万元,比上年下降2.36%,市场份额达9%;非公有制经济完成39531.3万元,比上年增长17.54%,市场份额达9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其他行业依次比上年增长14.20%、18.09%、26.88%。
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583万元,比上年增长32.97%,其中:城镇投资完成48288万元,比上年增长35.12%;农村集体投资完成200万元,比上年减少3.85%;农村私人建房投资完成3264万元,比上年增长5.39%;房地产投资完成3550万元,比上年增长73.17%;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1万元,比上年减少60.25%。
十、财税收入高速增长。完成财政收入12088万元,比上年增收23.2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17万元,比上年增收10.6%。财政支出44812万元,比上年增支40.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1861万元,比上年增支37.9%。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食糖、供电、发电、建材(水泥)、硅生产发展较快拉动增值税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速增长拉动营业税、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税收增长。
十一、金融运行稳健。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8503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0878万元,比上年增长17.23%。各项贷款余额65817万元,比上年增长6.17%。十二月末,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429481万元,累计现金支出436522万元,收支相抵累计投放现金7041万元。






施甸县简介_哀牢古都永昌古郡老李家 (云南-保山—瓦马)
---------------------------------
    
施甸,气候温和,有丰富的地热温泉。滇缅公路穿境而过,高等级公路贯通南北。盛产粮、烟、糖、畜,腌腊食品闻名遐迩。是云南省商品猪基地县。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景区,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境内有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古战场、滇西抗战遗迹。
概 况
位置面积 施甸县地处云南西部,位于东经98°54′~99°21′,北纬24°16′~25°00′之间。东连昌宁县,南邻永德县,西与龙陵县隔江相望,北与隆阳区毗连。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9公里,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县城甸阳镇海拔1470米,距昆明654公里,距保山市政府驻地隆阳区61公里。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为哀牢部族居地,西汉时设不韦县。南朝(齐)更名不建县。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大理政权时属永昌府。元代设石甸长官司。明代更名施甸长官司。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平彝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施甸巡政厅。民国时期设分治县,隶属保山县。新中国成立后,设4、5、6三个区,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施甸县至今。
行政区划 2003年,全县辖甸阳、由旺、姚关3镇,等子、太平、水长、保场、老麦、仁和、何元、万兴、酒房、旧城10个乡和木老元、摆榔2个民族乡。下设136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32.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1万人,非农业人口2.6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91.96%、8.04%。境内居住着汉、彝、布朗、回、佤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38万人,占总人口的7.27%。
地理气候 境内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地貌为三河两山夹一坝。县境东北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拔2894.5米,是全县最高点;东南的三江口,海拔560米,是全县最低点。气候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受高原山地怒江断裂峡谷的影响,温度垂直变化较明显,形成境内3种气候类型区域。一是海拔在1600~2100米,俗称温凉山区和半山区;二是海拔在1473.5~1496.5米,以施甸坝为代表的中亚热带气候;三是以怒江、勐波罗河为代表的南亚热带气候,俗称低热河谷地区。境内年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2.4℃,极端最低气温-3.2℃。全年无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969.7毫米;年均日照数2335.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6%。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施甸经济社会的发展较为缓慢,到1963年建县时,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91所,有教师422人,有1条全长83公里的不列等公路,运输以马车、马帮、牛帮为主;有1台装机容量4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供县直单位照明;有医疗单位14个,医务人员72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6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9元。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以“稳粮食、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保稳定”为发展思路,改变了1978年以前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逐渐形成了以粮、烟、糖、畜支柱产业为主,茶叶、林果、蔬菜、药材、鱼腥草等同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88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5亿元,比1963年增长17.8倍,比1980年增长7.1倍;工业产值2亿元,比1963年增长233倍,比1980年增长23.8倍。财政总收入6872万元,总支出为1.8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7:12:41。
农业 200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8.8万亩,粮食产量11.62万吨。烤烟已从数量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种植,产量达861.29万公斤,是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支柱产业之一。甘蔗生产发展迅速,产量达32.05万吨,比1963年增长61.2倍,比1978年增长8.5倍。粮、烟、蔗三项产业总产值2.62亿元(现价),占农业总产值的73.8%。粮、烟、蔗稳定发展的同时,茶叶从1963年种植不足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4万亩,反季蔬菜、咖啡、药材、鱼腥草、青蚕豆、青豌豆种植取得了良好效益。畜牧业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牲畜存栏7.36万头,生猪存栏32.4万头,肥猪出栏26.4万头。渔业在搞好水库、池、塘的基础上推广稻田养鱼,产量1370吨,产值1370万元。
工业 1963年全县仅有3个小红糖厂,1个碾米厂和1台48千瓦柴油发电机。1971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工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姚关河一、二、三、四级电站,现年发电量达到7307.5万千瓦小时。建成旧城、由旺、龙坪3个机制糖厂,日处理甘蔗2500吨,2000年生产机制白糖3.07万吨,酒精3030吨。其它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1.73万吨,纸箱纸板5334吨,拖拉机拖斗286辆,塑料制品281吨,复合肥249吨,金属硅1067吨。
食品加工 施甸气候温和,水质优良,资源丰富,适宜于各种食品的制作。细如银丝,色泽洁白,味美可口的粉丝畅销省内外,出口东南亚和西欧;细腻黄糯、脆香味美的豆片驰名德宏、临沧,远销缅甸;色泽鲜艳,味道醇美,香味浓郁的骨头舴、香肠、舴肉、水豆豉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青睐;施甸火腿工艺独特,选料认真,色泽深红,香味四溢,可与云腿媲美。
非公有制经济 2003年,全县个体私营户数有3522户,从业人员1.2万人,注册资金8529万元,总产值达1.3亿元,上缴税金11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1%,完成工业产值6183万元,占总产值的52.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6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7.6%。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社会事业 2003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4005人,其中高职66人,中职1167人;先后有128项科技项目获国家、省、地、县科技进步奖;有4项新产品获省部级金奖;有3项发明获国家专利;“点将台”牌将军绿茶、杜仲保健茶获第12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天禧”牌橄榄酒、“地合”牌石榴酒获第2届国际发明专利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县有各类学校364所,其中完中3所,初中18所,职中l所,小学325所,幼儿园16所,在校中小学生5.8万人,教职工28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省验收合格。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425张、卫生专业人员514人,卫生工作稳步发展。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先后向省地输送体育人才70人,有国家一级运动员3人,二级运动员11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95%。
全县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体制改革已顺利结束。1985年以来,先后有1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有54个单位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有118个单位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全县有十星级文明户14451户。
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资源 全县耕地32.99万亩,园地、林地、牧草地171.43万亩,城镇村庄、水域、交通及工矿用地15.83万亩。
生物资源 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春、黄楠、银杏、柚木;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山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经济林木核桃、板栗、茶叶、石榴、酸木瓜、梅子、野生橄榄正在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 已探明矿产资源有饰面石材、石灰石、石膏和铅锌矿。其中,饰面石材300多万立方米,铅锌矿储量16.5万吨,石膏矿分布30平方公里,石灰石遍及境内,储量丰富。
水能资源 有河流69条,总长586.6公里,河川径流总量7.38亿立方米,主要有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太平河、乌木龙河、姚关河等,均属怒江水系,江河流经陡峭峡谷,形成高低落差势能,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17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4.81万千瓦。
旅游文化资源 朝阳寺坡至大寨门、响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质剖面以及何元西边塘、滑石板泥盆纪和仁和徐家半坡奥陶纪等古生物化石景区,历为中外地质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丰富而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石瓢、娲女、仙人洞、打黑、葫芦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坝等温泉,水温在44~70℃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浴后可治皮肤、风湿等病。老黑龙洞、朝天洞、蝙蝠洞、摆榔仙人洞,洞中奇形万状,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系列遗迹:恤中祠、清平洞、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保留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滇西抗日防御战场位于施甸县境内怒江东岸90公里江防线上,碉堡林立,炮台、炮车路、堑壕纵横于阵地,抗日宣传标语、纪念碑、纪念地、医院、军民办事处等保存相对完好。施甸长官司所属白坟坡、木瓜榔、蒋家松林等多处保存契丹小字、遗迹。属古哀牢国土著民族的布朗人,主要分布在木老元、摆榔两乡,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姚关万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约8000年前女性头骨化石1具,为省内出土旧石器时代最完整的2具头骨化石之一。
人力资源 20003年末,全县共有劳动力19.2万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共有5053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335人,大学专科2046人,中专2670人。
农田水利 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38座,小坝塘、“五小”水利工程291座,总库容6553万立方米;己建高产稳产农田19.29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到58.6%。
电力 全县现有发电站11座,装机容量1.5万千瓦,年发电量7307.5万千瓦小时,高压输电线路1180公里,通电乡镇达100%,通电村达100%。
交通通信 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公路、通电话,通车里程1022.2公里,有大中型公路桥3座。2003年末全县程控电话容量17664门,电话用户12045户,移动电话10560部。
城镇建设 以县城为中心,由旺、仁和、姚关、旧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街道22条,建有6552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各乡镇集镇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6平方公里,共有各类市场25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5.5%。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版权所有 © 1997-2009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九寨沟旅游网) 邮编:610031
  电话: AAAAAAAAAAA AAAAAAAA  AAAAAAAA  AAAAAAAB AAAAAAAC  传真: AAAAAAAAAAC
  蜀ICP备05002088号
免责声明:本页部份数据由网友上传和热门链接自动获取生成,不代表本公司观点;如果您认为有不详之处,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公司联系,我们将进行相应处理。
本网站由 成都汉讯科技 提供WAPRSS技术支持与维护软件开发
友情链接:台湾旅游 九寨沟 峨眉山旅游 成都旅行社 青城山旅游 都江堰旅游 四川现代艺术学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