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是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的一座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属于地级六安市。古称郢、寿春、寿阳、寿州,曾为楚国故都,系豆腐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战国时的楚国、蔡国、西汉淮南国、东汉袁术、南朝宋国都曾在此建都。
寿县北濒淮河,南倚大别山,古代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东周时先后是蔡国、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战国末年,楚国为避秦国压力,而迁都至此,遂名“郢”。楚都城遗址位于今县城外东南角,属东关村辖区,近东津渡。城南还有楚相孙叔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安丰塘(芍陂),该塘使用至今,现为一水库,同时也是一处名胜风景。
秦代称寿春,为三十六郡之一——九江郡的治所。汉初先后为外姓王英布和宗室淮南王的王都。淮南王刘安曾在此主持编著了《淮南子》一书,同时与其八位门客在苦求长生不老仙丹的时候发明了豆腐。今炼丹之井不在,豆腐之水尚存,城北大泉、玛瑙泉、珍珠泉水相旺盛、千年不涸,附近有“豆腐村”美誉的大泉村村民取其磨制豆腐,已成风俗,延续至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寿地古时豆腐炼制过程中的一段传说。东汉末年,袁术也在此称帝。三国曹魏晚期,这里相继发生过两次重大兵变。
东晋时,前秦南征,以寿春的八公山、淝水为战场与东晋军激战,史称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典故皆出于此。
隋唐改称寿州。当时兴起的“寿州窑”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瓷窑,其产品兼具南北风格,颇受朝野青睐。
宋设寿春府。这一时期,寿春的名门望族吕氏连续出现了吕夷简、吕公著、吕公弼、文彦博、富弼等多位文臣宰相,为一时之盛。宋时所建的城墙保留至今,全长7417米,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七大古城墙之一,并以具备完善的防洪功能而著称。在1991年江淮地区特大洪水期间,寿春古城曾收容30万难民,将五六米多高的大水挡于城外。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前往视察时,所乘坐的直升飞机就降落在城内西街广场(现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广场)上。古城内的报恩寺、清真寺、孔庙均建于唐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明复为寿州。清末,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在此被诱捕。1912年改寿州为寿县。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寿州古城和安丰塘三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寿县交通便捷,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铁路淮南站仅20公里,距合肥骆岗机场仅1小时车程,正在修建的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近在县界,区位优势明显。
寿县境内河汊纵横,盛产粮油,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目前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县城以西的正阳关为淮河、淠河、颍河三水汇流之地,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大码头,已有千年历史。淮河在此转向,其水位对于淮河流域的防洪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