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吕 嘉
吕嘉,汉武帝时南越国相。老家在今大良西南的金斗、石涌一带,为越族人首领。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杀掉主张归汉的南越王赵兴,与中央朝廷抗衡。同年,被汉军击败擒杀。
区仕衡
区仕衡 (1217-1277年) 字邦铨。陈村人。宋景祐间以乡贡入太学,为上舍生。景定初率诸生伏阙上疏,指斥贾似道专权误国,不报。归筑九峰书院讲学,人称九峰先生。诗文沉郁婉雅而气格劲健。著有《九峰集》。
张镇孙
张镇孙(1235-1278),字鼎卿,号越溪,熹涌(今伦教镇熹涌村)人。宋咸淳七年(1271)状元。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婺州通判。宋亡后,回粤举兵抗元,诏封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兵败被俘自尽殉国。
孙 蕡
孙蕡(1338-1394),诗人,“南园五子”之首
元末明初,岭南著名学者兼诗人孙蕡、赵介、王佐、黄哲、李德5人,在南园(今广州市中山图书馆一带)右侧建一座“抗风轩”,创办“南园诗社”,他们被后人称为“南园前五先生”或“前五子”,以有别于“后五先生”或“后五子”。他们一扫元代诗坛纤弱萎靡之气,开创了明初岭南诗坛一代新风。五子中孙蕡、王佐是佛山人。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南海平步乡(今属顺德)人,生于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他生活于兵连祸结、元朝面临总崩溃的时代,乃投入广东守将何真幕下。朱元璋统一中原后,派兵南下,孙蕡随何真归顺明朝。归明后,孙蕡被聘在郡学任教,洪武三年(1370)考中举人,先授织染局使,旋调虹县主簿,一年后调入翰林院,参与修撰《洪武正韵》。三年后出任山东平原县主簿,因胡惟庸案牵连被充军边地,因证据不足,改判筑城苦役。一天,朱元璋巡视工地,听到他唱的粤讴,召他把歌词朗读出来,都是忠君爱国之词,于是将他释放。回乡后的四年间,遨游云林,潜心学问,寄情诗文。洪武十五年(1382),被起用为苏州省经历。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穷治蓝玉案,株连万余人,孙蕡因替蓝玉题过一幅画,被入极刑。他临刑前口占诗一首,后两句是:“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充满悲愤无奈之情!56岁的一代俊才殒落了。
孙蕡名列五了之首,写了大量诗歌,其著述也丰,著有《西庵集》、《通鉴前编纲目》、《和陶集》、《孝经集善》等多种,惜多散佚。
梁 储
梁储(1453-1527),明,大学士,太子太傅。
梁储字叔厚,又字藏用,号厚斋,后更号郁洲,石肯乡(1952年划归南海县)人。梁家世寒微,父以捕鱼为生,后开设小本经营的米铺,乡人称他“梁一斗”。梁储儿时在乡塾读书,后慕名到新会师从思想家陈献章(白沙先生),学业大为精进。成化十年(1474)中举,十四年(1478)参加会试登榜首(会元),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踏入仕途。由此至弘治朝末的27年间,梁储历任司经洗马、侍讲学士、少詹事、吏部侍郎等职,且为两代太子(孝宗、武宗)老师。
明代中叶以后,弘治帝(孝宗)在位17年”政治淳美,君德清明,人才任用也比较公正。梁储就在此期间受到重用,不断升迁。初期只是职掌经籍、图典的编篡,曾参与编篡《明会典》和《孝宗实录》;继而主持学政,出任会试同考官或乡试主考;然后官居侍郎(二品)。又一度以正使身份出使安南(今越南),为明代的外交作过贡献。
正德初年,梁储晋升吏部尚书,从此他的宦海生涯经历了一连串严峻考验。
正德帝(武宗)朱厚照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昏君之一,荒淫无道,不问朝政,宦官刘瑾等正中下怀。由于受到皇帝的宠信纵容,他们骄横跋扈,把持朝政,使大臣们多所畏忌,而狡黠者则争相逢迎,甚至与阉党朋比为奸。明代的吏部是主管审查文官的资历,审定级别、职位的机关,身为吏部长官的梁储自然成为一心篡夺人事大权的刘瑾收买对象。但梁储耿介忠贞,没有屈从,刘瑾见收买不成,便蓄意陷害,在正德帝面前进谗言,结果梁储被贬为右侍郎;不久再被调往当初成祖设下的“留都”南京,在象征性的内阁中任吏部尚书,并无实权。不过,与其他得罪阉党而落得悲惨下场的朝臣相比,他已算是“从轻发落”,直到刘瑾涉嫌谋反被处死后,他才获正德帝召回京,官复尚书原职,还加封文渊阁大学士。此后数年,历作武英殿等殿阁大学士,再获赠太子少保、太保到太子少师、太师的荣衔。正德十年(1515),首辅杨廷和回乡居丧,梁储受命署理内阁首辅。十四年(1519),按明例以一品官满九年授勋光禄大夫、左柱国。
但梁储直言敢谏、不畏权势的刚正品格,没有因为曾经被贬或受加官进爵的笼络而改变。自明朝第三任皇帝成祖之后,皇室奢靡之风越演越烈,百姓不堪赋税重压之苦。此明正德皇帝少年登基,更是恣意挥霍。他嫌原有宫室不足供其享乐,便降旨建乾清宫、坤宁宫及天鹅房和船坞等,大兴土木,加紧搜刮。梁储恳切规谏,劝他节民力、固国本,他当耳边风。刘瑾被诛不久,他又受宠将江彬怂恿,多次“微服”出游,寻求美女,只要他中意,无论良家妇女、官吏家眷,一概收掠而去。这才是民间流传的所谓“正德皇游江南”、“游龙戏凤”的历史真相!他还瞒着群臣带着宦官出塞,到过山西大同等地游览。对着这么一个胡作非为的昏君,正直的朝臣屡屡谏阻,不但无效,反而引发“龙颜”震怒,被押入牢狱。而受廷杖拷打的,前后竟达百余人,被打致死11人。梁储在此事中亦多次犯颜直谏,劝驾回朝,皇帝虽然照样置若罔闻,却并无加罪于他,堪称奇迹!是昏君还不敢公然对老师下手,还是意识到操持大政还得倚重这位顶梁柱?后世不得而知。但从下面的一件历史事件,可以印证这些推测不无道理。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宸濠造反,仅35日即被提督南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所平息。但正德帝却想借此事显示天子威仪,顺便再到江南取乐,便下旨御驾亲征,托名“朱寿”,自封“威武大将军”,封幸臣朱泰为副将军,命梁储起草诏书。梁储知其真实意图,不肯奉命,还力劝皇帝取消亲征。皇帝大为恼火,拔剑指着他:“你敢逆旨?”他摘下官帽,伏地顿首恸哭道:“臣逆旨有罪,请死,然陛下他日自会谅臣。但今日之事,若曲从旨意,是臣不忠,宁死不能从命!”皇帝无奈,只好掷剑悻悻而去,仍然一意孤行,率兵出游,尽兴而归。同年冬天,宗室秦王贿武宗的近侍江彬、钱宁、张忠等,请赐关中闲地作牧场。武宗不顾群臣反对,轻率允诺,并命令阁臣起草赐地文书。杨廷和与另一宰辅蒋冕称病不上朝,武宗非常生气,一再催促。梁储改变进谏方式,亲自起草敕文,巧妙地把太祖的有关禁令和秦王索地的心计和盘托出:“太祖高皇帝著令,兹土不畀藩封。非吝也,念其广饶,藩封得之,多蓄士马,富而且骄,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王今得地,宜益谨,毋听狂人谋不轨,震及四方,危我社稷,是时虽欲保亲亲不可得已!”(见《顺德县志》1996年版)武宗看罢,吃惊地说:“原来后果会这么严重!”终于收回成命。
1521年,武宗驾崩,由于无子继闰,迎立弘治帝弟兴献五之子朱厚熜为帝,即嘉靖帝(世宗)。谁知嘉靖刚刚即位,又引发一场称为“大礼这议”的朝廷斗争。原来嘉靖与正德份属堂兄弟,弘治是嘉靖的伯父,于是产生了嘉靖生父兴献王和他的伯父弘治谁应尊称“皇考”的问题。先是在宗室内争议,后来蔓延到朝廷,大多数朝臣被卷入。一派认为应尊弘治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父”,另一派则认为称生父为“皇伯考”。双方为这个只属皇家事、无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激烈争持了两年,其实这不过是朝臣党派之争的暗流借题发挥而达到表面化而已。梁储不幸亦身陷其中,受到弹劾,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但因他是争议初期受到排除万难挤的,获准“告老归田”,总算全身而退。待到嘉靖三年(1524),皇帝终于表态,自然是赞成生父为皇考,于是反对派134人下狱问罪,杖死16人。梁储避过了这场酷烈的灾难,总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辞官5年后,梁储病逝于家乡,享年74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康。著有《郁洲集》(亦称《郁洲遗稿》)10卷。梁储生平度量宽宏,仪态雍容。武宗南巡时,他为了便于处理朝政,主张携玉玺(皇帝大印)同行,遭到杨廷和、蒋冕两位宰辅的反对,并讽刺他有私心,他依然和颜悦色,事后也不作任何辩解。蒋冕对此非常佩服,常常向人提及此事,并深表内疚。对于曾经诬劾自己的门生田赋及张琏、李铎、王溱等官员,梁储的儿子、锦衣百户梁次摅(即民间传说的梁三颠)竟带领本部军马回乡,杀掉杨家及邻近百姓200多人。事后公判充军边疆。舆论认为,这是梁储对家人疏于管教、故息庇护的后果,梁储是难辞其咎的。
关于梁储墓葬所在地,据宣统《南海县志》记载,在信和顺镇石塘村南的漱珠岗南麓。
黄士俊(明万历年),状元
黄士俊,字亮垣,号玉崙,隆庆四年(1570)出生于顺德甘竹右滩一个中落的书香之家。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北京举行三年一度的全国科举会考。士俊殿试一举夺魁,成为顺德建县后第一状元。在朝历任国史馆修撰、太子洗马、春坊官、詹事府詹事、侍读学士、五牒馆总裁、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一度入阁担任宰辅。一生为官多近宫廷,前半生尚能洁身自好,颇获“清正”好评。任礼部尚书时,因不袒护权贵而受到朝野的赞扬。入阁参预机务后,能破除陋习,纠正差错。对国事也能量力进谏。入仕三十年,曾三次辞官,其中两次均属“独善其身”性质。
朱可贞
朱可贞,字占遇,号子庵,龙江人。明崇祯元年(1628)武状元。累官中都副留守,因触忤上官,贬广西广坐营都司。
陈邦彦
陈邦彦(1603-1647),明,抗元英雄,著名诗人,“岭南诗前三家”。
陈邦彦,明末广东顺德人,祖籍安徽铜陵。远祖陈玺,在宋端宗时南迁广东,死在广州。他的儿子陈大谟率家迁居南海龙山乡,到陈邦彦时为十二世,而家庭亦由龙山迁到大良附近的锦岩。明景泰元年(1452年),陈邦彦老家龙山划归顺德。陈邦彦少小聪明勤学,成人后主要以教书糊口,人称锦岩先生。四十多岁以前,他没有取得任何功名。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近三百年统治宣告结束。同年四月,清兵以吴三桂请求出兵相助为名,大举开入山海关。五月,崇被的叔伯兄弟、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组织南明政府。企图凭借长江天险,以圆其再造明室之梦。陈邦彦知道这消息后,大感振奋,遂不远千里,只身北上,向福王上书,陈述他的复明大计,文章叫做《中兴政要书》。上书后他随即返回广东。不久,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国号“隆武”。他了解到这篇《政要书》的内容,大为赞赏,称陈邦彦为“奇才”,并下“旨”请陈邦彦速速赴闽,共商国事。可能是因为一身不能事二主的缘故吧,陈邦彦当时并没有马上到福州去。只是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南明政权被清兵摧毁之后。他才下了归附聿键的决心,并且参加了六月举行的隆武朝唯一的一次乡试,得中第七名举人。发榜前三天,他被聿键任命为监纪推官。这在他一生中,算是难得的双喜临门了。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两个月后,福州便落入了清兵之手。聿键不知所终。陈邦彦骤失其主,一时如丧家之犬,大感彷徨。
恰好这时候,另一位皇亲、桂王朱由榔(万历皇帝的孙子)逃亡到了广西。在广州人苏观生的怂恿之下,陈邦彦去到梧州,代表苏观生等人,向桂王表达了愿意拥戴他的意思。此事尚无下文,而广州那边却先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苏观生、关捷先、何事驺等广东士绅,在广西那边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兄终弟及”为理由,把聿键的弟弟聿粤捧上了皇座,定国号为“绍武”。这事使陈邦彦大为光火。他讨厌苏观生的三心二意,又觉得聿粤的上台实在是有违正统原则,建议桂王到广州问个究竟,同时表示,最好能用非武力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桂王觉得这建议不错,于是擢升他为兵科给事中,让他代表本人到广州去说服苏观生改变立场、放弃聿粤以及承认广西方面的正统地位,结果被苏观生严辞拒绝。这时桂王再也沉不住气了。就在聿粤称帝后的第十六天,他风尘仆仆地从梧州进入广东,在肇庆草草上演了一幕“正位大宝”的戏,这等于正式宣布他要和聿粤对着干了。接下去,广州、肇庆同室操戈,在三水附近爆发了一场颇为激烈的水战。广州方面虽然暂时占了上风,但可惜庆功酒才刚刚落肚,李成栋、佟养甲所部清军已经横扫福建,进抵潮州、惠州,杀向广州。转眼之问,绍武君臣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清军乘势直捣肇庆,朱由榔不能抵敌,带着少数几个亲信遁向广西。由于事出仓猝,陈邦彦来不及追随,混乱中他逃跑到了高明山区,隐姓埋名,静观时局发展。
不久。有消息传来说,永明王在桂林被清军包围,将单兵寡,危在旦夕。陈邦彦救主心切,跑到顺德请余龙帮忙。余龙等人本是当年明将万元吉在广东招募的援赣部队,赣州失陷之后,生活无着,便在甘竹滩落草为寇,原队人马加上归附的溃兵也有二万多人。经说服,他们同意协助陈邦彦攻打广州。另方面,陈邦彦又联络上了东莞的抗清义士张家玉,张也同意助他一臂之力。那时候广州清军的主力,都被李成栋带到广西对付朱由榔去了,留下守军不多,正是攻城的大好机会。但是陈邦彦此举的真正目的,其实乃是明攻广州,暗保桂林,只要能把李成栋包围桂林的部队“调”回广州,那便是最大的胜利,能否攻入广州城对他来说倒并不重要。眼看着大兵压境,老奸巨滑的佟养甲忽生妙计,他下令关闭城门,不准出战,一边派出快马到广西急檄李成栋回师。一边四出散播谣言说,李成栋的大军已经在回穗途中了,很快就要杀到甘竹滩去了。余龙大老粗,不知就里,急着要保卫他的老巢,也不知会陈邦彦,顾自撤围先走;剩下陈邦彦孤掌难鸣,也只好谙然收队。后来知道,李成栋接到广州的告急文书后,确实是很快就放弃了对桂林的包围,转而回援广州。永明君臣这回能脱离虎口,得归功于陈邦彦围魏救赵法的妙用。
其后,陈邦彦联合张家玉,又陆陆续续打了些小仗,清军有所损失,而他们自己也伤亡惨重。
顺治四年(1647年)初,佟养甲突袭顺德,抓走了在龙山避难的陈邦彦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姓何的妾,把他们作为人质,招降陈邦彦。在佟养甲的来书中,陈邦彦写下了如下的话:“妾辱之,子杀之,皆唯命。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也。”这一妾二子,后来都被清人杀害。
这年七月,陈邦彦在广州物色到被迫降清的杨可观、杨景烨、黄天锡等三位前明军官,让他们在城中做内应;又布置三千“花山盗”向清人诈降,混迹于清军之中,伺机起事。他和前明礼部尚书陈子壮(南海人)则计划好兵分两路,同时进攻广州。陈子壮兵出九江,负责攻打西南方,陈邦彦统率水军,集中突击西北。三方面约定七月七日为举事之日。然而由于某些尚不清楚的原因,事情的进展不能如意。陈子壮的部队提早了两天到达广州,驻扎在五羊驿。他的一名家僮被清军俘虏,供出实情(一说有叛僧告密),结果城内三千“花山盗”和杨可观等三人均被清军查获处死。形势对二陈十分不利。这时李成栋在东莞击败张家玉,回城途中,船队驶到禺珠洲,与陈邦彦水军碰个正着,双方于是展开了一场血战。陈军借着风势发动火攻,李成栋抵敌不住,往后败走,陈军在后紧追不舍。当时,陈子壮的部队正埋伏在白鹅潭附近,准备随时接应陈邦彦。邦彦军船上插朱饰青旗,他们原来是知道的,但由于时值黄昏,暮色苍茫,士兵们竟然不能分辨旗色,望见前面黑压压一片战船,乘风破浪而来,以为大队清兵杀到,心下不免着慌,及至看清楚在敌人的背后还有自己人时,阵脚已经大乱了。陈子壮号令再三,都不能制止。更糟糕的是当时风向突变,清军乘风大纵其火,反过来向陈邦彦那边狂烧过去。广州城内的清军这时候又发炮助威。二陈军缺乏作战经验,终竟大败亏输。之后,陈子壮率残部逃回九江,陈邦彦则纠合败卒转攻三水,又转攻高明,继而与清兵接仗于新会和香山,后来得到故明清远指挥白常灿接应,遁人清远,在江口设木栅顽抗。清兵追到,再次施以火攻,陈军连战失利,部将霍师连连阵亡,不得已而退入城中固守。清军包围清远城,猛攻十日不下。后来有人献计,在城外荒野处一座古庙中偷挖地道,一直通到城墙底下,装上火药,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城墙倒塌了十多丈。清兵冒着硝烟如狂潮般涌入,两军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巷战。战斗从早晨打到下午,陈邦彦身上多处受伤,心知大势已去,便退走到朱氏园,在园壁上题了三首诗,其中一首六言诗写道:
平生报国怀深,日望西方好音。
已共苌弘化碧,还同屈子俱沉。
诗歌表达了他对广西抗清政权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明了他要效法屈原自沉汩罗江的决心。诗写完之后,陈邦彦掷笔投池。意欲一死了之,不料清兵及时赶到,从水中把他捞起,槛车押往广州。在狱中他绝食五日,不死。佟养甲要他写悔过书,他把写在朱氏园的三首诗抄给了他,其余一无所述。几天之后,陈邦彦终于被斩决于广州四牌楼。临刑他气定神闲,从容赋诗,有“书生漫谈兵,时哉不我与”,“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等句。陈死之日,为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二十八日,死后尸身被肢解示众。
陈邦彦育有四子一女,女已嫁人。其余三子,陈馨尹死于离乱,陈和尹、陈虞尹被清人杀害,已如上述。只有长子陈恭尹,因为清兵突袭时他已离开了顺德,躲藏在增城湛粹家的复壁中,侥幸逃过大难,后来成长为一代诗人,与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兰同享盛誉,并称“岭南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