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名称源于新民屯。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
新民县之名源于清初(后金)的新民屯。据《满洲地名考》记载,此地原居民很少,清乾隆初年招来了许多新的移民于此地进行开垦,遂成村落,俗称新民屯,建置县治时便以新民命名。崇侦十四年(1641年)和顺治八年(1651年)相继从山东、河北两次移拨大批灾民来东北垦荒。当时汉民被称为“民人”,先来“民人”的落脚点便称“民屯”。现在东郊公社“民屯”就是这样形成的。以后在辽河东以集居的汉族多少分大、小“民屯”。不久又有部分汉族迁至今新民镇落户,为区别“民屯”,扶取新民屯之称,新民县是袭用驻地的专称而得名。
新民县战国时为燕地。秦属辽东郡。两汉时属幽州辽东郁。魏晋时,西部属辽东郡,东部属玄荚郡,境内设望平县(今安平堡南大古城子)。隋时东北部属辽东郡,西部属燕郡。唐时西部属营州,东部属安东都护府。辽为辽州之地,属辽滨县。金、元时隶沈州及广宁府。明属沈阳中卫、广宁卫。清初属广宁、承德两县。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设巨流河巡检。乾隆初年巡检移驻新民屯,是新民名称之始。嘉庆十三年析承德西境、广宁东北境辖地为新民厅。
新民气候温和,平均温度7.6℃ ,活动积温3348℃,年降水量608mm,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新民市隶属沈阳市,东与沈阳市于洪区、新城子区为邻,南与辽中县接壤,西毗黑山县,北连彰武县、法库县。新民市交通方便。沈山线、高新线二条铁路横贯东西;京哈线、京沈线、丹霍线、沈环线四条干线公路穿越全境。县乡级公路发达,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沈山高速公路横跨全县九个乡镇,另有三条省级公路贯穿全境,村村通柏油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新民有着翘首可望的大连、营口、锦州等港口、境内有101、102、304等六条国省级公路和京沈、高新铁路贯穿全境。
沈阳新民市电业宾馆
联系电话:024-27624254
联系地址:沈阳市新民市辽河大街73号
雁沙湖
大雁、沙滩、仙鹤、游鱼构成了和谐的自然生态,芦苇、莲花、白杨、稻浪编织成盎然的田园风光。
经有关专家测定,雁沙湖史一方无污染的天然宝藏,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雁沙湖位于新民市西北边陲,周坨子乡境内。有着独特的韵味,迷人的魅力,辽阔的原始生态,秀美的自然风光。东游翠碧如茵的万亩森林,北有错落起伏的万亩沙丘,南有一望无垠的滚滚稻浪,西有连池如湮的荷花,百万平方米湖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由河蚌、甲鱼、武昌鱼、鲢鱼、草鱼等20几种鱼类组成的庞大水族漫游湖中。每当春夏之交,成群的仙鹤、天鹅、大雁、河鸥、野鸭及种类繁多的水鸟在湖心岛或沙滩上,湖水中悠闲地鸣叫嬉戏,芦苇、蒲草环抱周围,万余平方米地湖心岛奇特如峰,矗立湖中。使如诗如画地雁沙湖更加壮美迷人。
雁沙湖地沙滩曲转连绵,洁白细软,诗理想的天然浴场。凡是到这里观光旅游的人都要在这里痛痛快快地洗上一次沙滩浴。
清新地空气,明媚地阳光,弯弯地柳河水,绿色的天然林形成一道独特的雁沙湖景观。
雁沙湖的招商开发建设已与1999年全面启动,成立了沈阳市雁沙湖旅游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在湖东投资10万元修建了广阔平展的停车场,沿湖而设的小木屋,结构奇特,独门独室,错落有致,饭店海鲜俱全,实惠便宜,在这里休闲住宿,可以领略到浓郁的田园风情。
由于沈阳市双喜商品房屋开发公司投资350万元兴建的柳河渔村别具风姿,吃、住、玩设备一应俱全,水上别墅曲桥通幽,既可住宿,又可临窗垂钓,荷花池、芦苇荡尽收眼底,沿湖码头,垂钓台珠壁合,可供游人赏荷、垂钓,乘坐游艇观湖别有情趣,可使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仙子湖
仙子湖园区内最壮观的景色莫数荷塘了,景区内4000亩百年天然荷花联体面积居全国之首,享有“中国荷花之乡”的美誉,并被中国荷花协会定为荷花培育和产业化基地。历时七八月份,湖中荷花竞相开放,片片荷叶轻轻舞动,苇草中不时冲天而起的野鹤,湖水中央悠闲自在的野鸭,随风轻轻显露的莲子座,显像杭州西子湖畔的可人模样。
园区码头为游客准备了观赏荷花的船舶,其中四艘是可容纳40人的龙舟,有七艘是可容纳7人的快艇,踏上龙舟或快艇,尽情的享受水天一色的快感,悠闲中饱览湖中的美景和喧哨都市中不曾有过的清新。
千年古树
新民市大喇嘛乡长山子村,紧邻著名的巨流河,千年栎(音立)树就生长在此处。攀上高约40米左右的长山子山,转过一道弯,便看到一棵冠盖如云的大树。
大树生长在山最顶端,与旁边的果树比显得鹤立鸡群,树上面还挂满了许愿的红布条。
这是一棵生长近千年的栎树王,是迄今为止辽宁省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栎树,同时在我国北部地区也属于最古老栎树。这棵树周长5米多,直径1米多,树冠覆盖面积400平方米左右,相当于半亩多地的面积,三个人才能抱住树干。北陵公园里有一棵300多年的古栎树,但树干只有它的三分之一粗。
拂涅国故城
拂涅国故城距新民县北五十里,有古城一座,居民数百户,绕城而居,即所谓辽滨塔村是也。相传是城为拂涅国故城,城系以土建筑,高约丈许,有南北二门,前临古刹,旁依浮屠(即佛塔),形势巍峨,诚壮观也。刹中碑碣三五,字迹模糊,隐约尚可明辨。其一载有我辽滨塔处,古封拂涅国,唐置辽滨县,其制虽废,遗迹犹存。迄今巨水萦流崇城,似莲峰拔地,诸山环拱宝塔,如文笔插天,传闻各省,实属名区等语,则是城之风景,益可概见。迄至今日,知者廖廖,故特表而出之,用志古迹于不忘云尔。
辽滨塔
辽滨塔位于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的黄土岗上,因其傍依辽河岸边,世人称其为“辽滨塔”。它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青砖塔。原高41.7米,底部直径为12.5米,按佛教以奇数表示清白的信念而筑。塔基高约10米,塔身八面各有一佛龛,上有一尊砖雕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双手合于胸前,慧眼远眺,神态怡然,头顶铜镜高悬,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每巨佛旁都有一胁体拱手而立,神情虔诚而庄严。两飞天盘旋于坐佛头顶,舞姿婆娑。八个角的棱柱下,各有一大力金刚扶膝蹲踞,两侧有十八罗汉护卫,各个手持兵器,威风凛凛。各檐角悬有铜制的“惊雀铃”,每逢微风拂过,铃声叮咚,清脆悦耳,数里之外,能闻其声。顶上塔刹高耸,上挂“飞毛铜”镜,阳光下金光闪闪……辽滨塔村曾流传这样一首诗:“辽滨夕照映霞天,低云苍穹看倪端,乳燕盘旋塔中戏,铜铃惊飞走角檐。”由此,人们可想见辽滨塔当年青春的风采。然而,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沧桑,饱受风风雨雨的剥蚀和历次战争的摧残,如今的辽滨塔已变得老态龙钟—周身千疮百孔,斑斑驳驳,几经落顶,矮了许多,塔刹早已荡然无存;13层塔檐及风铃均已脱落,显得凸凹而又光秃;佛龛上的佛像多已改换仙乡,幸存的还能依稀辨出慈祥的尊容……。辽滨塔已恰似一个突兀而破烂的砖垛,看了令人颇有凄凉和悲哀之感…… 关于它的历史,多已淹没在苍茫的岁月之中;它建于何年和为何所建,人们已无从知晓。 辽滨塔已成为千古之迷。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当地流传着无数关于它的传说,一说因辽河多年泛滥,修塔供佛以镇辽河,防止其泛滥成灾,以祈得风调雨顺,保佑五谷丰登;一说修塔供佛以普渡众生,为百姓消弥灾难,保佑其康泰平安;一说古代星象家看出辽滨塔地区有帝王之气,要出“皇帝”,故修塔镇压,以巩固当朝统治……这无数的传说,给辽滨塔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这一切都使人们感到古塔的神秘莫测,不断地加重了人们畏惧和崇尚的心理。因此,在悠长的岁月中古塔一直是许多当地人崇拜的偶像,把它看成神灵的化身,“风水”和灵气的根源,前些年,还有遇天灾人祸者到塔前焚香祷告。据史料记载,辽滨塔所在的辽滨塔村是古代辽河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500年前的东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高句(读勾)丽占据了辽滨城渡口,把它做为军事基地,命名为“武厉城”。隋初,炀帝征高丽,占据了辽滨城,大业8年(公元612年)在此设辽东郡治所,命名为“通定镇”,次年大修此城。隋亡后又为高句丽所占。唐贞观十几年(公元645年),太宗代表高丽,夺取了通定镇城,改称“颇利城”,为“襄平守捉”(“守捉”相当于后来的节度使)治所。
唐末契丹占据东北,建辽国,在辽滨设辽滨县治所,属辽州统辖,后又在此设辽州治所(相当于省军区司令部)。此时的辽滨城已发展成水陆畅通、商贾繁荣的都市。金代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撤辽州,辽滨县隶属沈州(今沈阳)。金末,金将鲜万奴与蒙古怪杰留哥为争夺辽河流域打了一场恶仗,史称“贞佑之战”。辽滨古城在这次战争中彻底毁废,从此,它的繁荣便永远地成为了历史。然而,古塔并不神圣,它并没有给当地人带来幸福和吉祥。历代封建官吏的搜刮与重压,国民党兵匪官绅的重重盘剥,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践踏,一次又一次战争的摧残……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滔滔的辽河水,是他们的一曲不尽的悲歌……“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诞生后,辽滨塔人才摆脱了痛苦和灾难,走上了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古塔终于有幸迎来了改革的盛世。
1992年,辽宁省文化部门为保护这一古迹,决定抢修辽滨塔。沈阳、新民两市筹资100多万元,抢修工作于1993年7月拉开了序幕。7月13日,沈阳市考古队6人进驻辽滨塔村。勘测、绘图,搜取修塔的建筑数据资料,同时进行文物考古挖掘。消息一传开,辽滨塔沸腾了。很多人说:“这辈子还能赶上重修辽滨塔,有缘看看千年古塔新时的模样,真是万幸啊!”十里八村的群众也都来看塔,打听消息;一时间人们街谈巷议,奔走相告,修塔成了见面必谈的热门话题。可是,当地有些封建迷信观念较重的人,对考古队要挖塔里的文物不理解,说挖断了灵根,会破坏风水,甚至要结伙将考古队赶出辽滨塔村……对此,公主屯镇政府和辽滨塔村做了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保证了考古队工作正常进行。考古队的工作紧张有序。他们先对塔本身的外形进行测绘,获取了修塔的部分建筑数据,然后在塔的四周进行考古挖掘。通过钎探、铲刮、锹挖、丈量的方法,发现了原寺院围墙的地基:东西宽83米,南北只有一段,其余已毁掉。但估测南北总长约近百米,整个寺院占地约7000平方米以上。院内靠北侧发现了五开间庙宇遗迹,古塔就座落在寺院的南部。在塔旁还掘出了石龟形碑座,但石碑不知流落何方,终末能找到。考古队队长李晓忠说:“找到石碑,辽滨塔的谜就能全部解开,有关塔的修建年代及建塔目的,在碑文中都会有详细说明,可惜不知它在哪里。”考古队根据塔的建筑风格及周围的遗迹,确认辽滨塔为辽代舍利塔,断定塔中葬有当年辽滨塔寺院中的一位高僧,且存有他的舍利子(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火化遗体时产生的颗粒固体物)。考古队还推测塔有三宫——地宫、中宫、天宫,并且都有随葬文物。考古队员俊岩推测了当年的情景;在佛教盛行的辽代,当年这个寺院的规模很大,僧侣很多,香火曾经一度旺盛。其中一位高僧圆寂后,其弟子奔走化缘,集四方信徒之资修塔而葬高僧。塔落成之后,一定举行过盛大的典礼:巍巍塔下,香烟缭绕,钟馨声声,无数僧侣、信徒在一派梵响中顶礼膜拜……
那家馆白肉血肠
坐落在沈阳故宫西侧的那家馆,以经营满族菜肴白肉血肠闻名于白山黑水广大地区。它的前身是原小河沿魁星楼附近的吉兴饭店,主要经营东北地方菜肴,后来由于增添了白肉血肠,使这家饭店名声大振。1872年,该店满族厨师那吉有在大东门里开设了一家专门经营白肉血肠的餐馆,立号那家馆。由于他选料精,制作细,一丝不苟,声誉越来越高。他的白肉,须用新宰杀的肥猪五花硬肋,以白水加调料,用急火煮沸,移小火氽透,膘肥不腻。他的血肠,须用新宰杀的猪血,加入适量清水和调料用新猪肠灌成,味道鲜浓。白肉血肠蘸以蒜泥、韭菜花酱或辣椒油等调料食用,味留齿颊,经久不散。特别是严冬季节,如配以酸菜丝在一起氽制,汤鲜菜脆,大有驱寒生暖之效。
1914年,那氏后裔继祖业,将那宛馆门庭重新修整,成为当时奉天风靡一时的著名餐馆,达官显宦经常出入。1931年日寇侵占沈阳,那家馆营业日渐萧条,趋于倒闭。那氏兄弟为保持祖业,将那家馆迁到北京,解放后,政府为恢复东北这一独特风味,于1957年又将年迈的那文贵邀回沈阳,使那家馆重新开张。
太阳鸟
太阳鸟,它的造型取材于7200年前的一件精美木雕,是沈阳祖先的图腾,它将中华文明提前了二千多年,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是沈阳原始社会先民创造出的精美艺术品,是沈阳历史源远流长的最早标志,是沈阳地区最早的出土文物,是沈阳人民最珍爱的吉祥物。
羽毛画
采用大自然中各种禽鸟的羽毛,经过剪、拼、叠、镶及热压成形,组合粘贴等巧妙工艺制成。沈阳市羽毛工艺厂首创羽毛画工艺,以“清秀淡雅,格调新颖”而闻名于世。制作的古典人物栩栩如生,花鸟更是绚丽多彩。羽毛画是旅游纪念和馈赠佳品,现在的沈阳羽毛画远销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