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康桥义和、关山城南原始社会自然村落遗址,均系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晚期遗址。春秋时期,晋国已在阎良设立“栎邑”大城。从秦献公十一年(前374)至唐贞观八年(634),境地先后设置过栎阳、万年、异赤、师亭、广阳、平陵、栗邑 7个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6年6月,阎良撤镇建区,由临潼县划归西安市直辖;同年11月更名为东红区。1972年东红区更名为阎良区至今。阎良区地处渭河之滨,位于西安市东北方向40公里处,自古地灵人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据《阎良区志》记载,春秋时期的晋国,早在公元前562年以前就在阎良设立了“栎邑”大城,人口万户。秦献公、秦孝公父子(公元前383年-前350年)以栎阳(今武屯镇)为都,开拓疆土,锐意改革,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秦统一六国的很多重要决策是在阎良做出的。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3年-前200年)雄踞栎阳四载,他把统一战争的大本营最高统帅部扎在这里,依托地理优势(北有山峦,南有渭河,东西关隘扼喉。进可攻,退可守,且有大片回旋余地,物产丰富,民力充沛),与项羽争霸,创立汉朝基业,制定汉代律例,平定异姓王侯,巩固新生政权。即使他迁都长安后,仍然对栎阳情有独钟,公元前197年,将其父葬于栎阳北塬,也就是阎良的荆山塬上。从秦献公11年(前374年)至唐贞观八年(634年),前后共1008年,阎良境内先后设置过栎阳、万年、异赤、师亭、广阳、平陵、粟邑7个县治,当年这里物产丰富、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商贸繁荣。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废粟邑县,并入栎阳县。元朝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撤栎阳县,今阎良辖地随栎阳县并入临潼县,至今736年。两千多年来,在阎良这块热土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大剧,先辈们创造了阎良悠久历史文化和物质文明。 解放后,阎良一直隶属临潼县管辖。1958年,国家在阎良修建飞机制造企业172厂(现的西飞公司),为了加快172厂建设,根据邓小平同志提议,经国务院批准,1966年8月1日设立阎良区,归西安市管辖。
区内交通发达,西韩、西延、咸铜铁路在境内交汇,有四条省级公路与外界连通,地方道路“三横六纵”村村通油路,西安至阎良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阎良机场作为国际航空港以列入陕西省“十五”规划。通讯便捷,万门程控电话可拨国内外,城区住户安装率达80%,位于全省榜首,农村达到村村通电话。 列全省第一,数字移动通讯系统、模拟移动通讯系统及信息高速公路已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