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记载,沂水县的境域,在夏朝公元前21—16世纪,其北境、东境入青州,其南境入徐州。商朝,沂水地属人方。西周,沂水地属鲁国。春秋,沂水地为郓。莒鲁之争后入齐。战国,沂水地为盖。秦朝,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西汉,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安。东汉,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东汉末年,东莞、盖两县升为郡。三国,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两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公元297年(元康七年)又分东莞置东安郡。自永嘉以后(东晋),十六国纷争割据,沂地归属多变。自公元327年(咸和二年)至公元409年(义熙五年),沂水地先后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所属。南燕慕容德改东莞县为团城。南北朝时,沂地南北互争,归属时南时北,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隋朝,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团城)。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改名沂水县,别置东安县于古盖县。隋末,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县属琅琊郡。沂水县名沿用至今。唐朝,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沂地属莒州,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废莒州,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今临沂)。五代十国时期,沂水地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宋朝(北宋),沂水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朝,公元1126年(金太宗天会四年)灭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占领,县属山东东路莒州。元朝,1234年元灭金,沂地此时归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明朝,明初因之。1376年(洪武九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清朝,清初因之。1730年(雍正八年)改属莒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属沂州府。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设道,沂水县属岱南道。1915年改属济宁道。1925年改属琅琊道。1928年裁道,属山东省。1936年2月,设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之。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据沂水城,沂水沦陷。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1941年2月,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区沂蒙专署。1940年以后,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原沂水县境除中部改为沂中县外,西南部划为沂南县,南部划为沂临边联县,东南部划为沂东县,东北部划为莒沂边县,北部划为沂北县,西北部划为沂源县,而后又几经分合,归属不一,现将沂中、沂北、沂东、莒沂边县的沿革分述如下:1943年8月,沂中、沂东县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省战工会改称)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沂蒙专署。1944年1月,沂北、莒沂边县属沂山专署。1945年7月,沂中县属鲁中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13日,属山东省政府(省行政委员会改称)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1948年7月17日,属山东省政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第二专署。1949年7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恢复沂水县名称。同时,沂北与莒沂(1946年莒沂边改称莒沂)二县合并为莒沂县,属沂蒙专署。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现辖19个乡镇,1046个行政村,110.9万人,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居第二位。 沂水县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秦代即在此置县,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因沂河过境而定名,迄今已1400多年。沂水县是“红嫂”的故乡,《大众日报》创刊地,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战争年代,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过战斗。 沂水县境内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水资源丰富,素有“百库千塘”之称,全县有水资源8.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735.8立方米。有大中小型水库151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跋山水库为山东省第三大水库,总库容5.2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矿种43种,主要有金、铜、铁、水晶、钾长石、钠长石、石英、蛭石、玄武岩等,分布集中,质地优良,易于开采。其中玄武岩储量近百亿吨,居华东地区首位;蛭石、钾长石、钠长石储量均居全省首位。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木材蓄积量达1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7.5%。文物古迹荟萃,自然风光怡人,有“内外八大景”之美誉。著名的有:齐长城、圣水祠、佛爷洞、四门洞、沂山风景区、东皋公园、雪山风景、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和上岩寺等景点。北部有“人间蓬莱”美称的沂山做天然屏障,沂山又曰“东泰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西部山区诸峰相连,群峰竞秀,“沂蒙七十二崮”主要集中在这里。 沂水县基础设施完善,载体功能健全。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2万人,县城日供水能力5万吨,绿地面积达8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4.5%,道路硬化率达100%,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3%。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胜县城”、“省级卫生城”等荣誉称号,被列为“全省城市化试点县”。境内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东红、沂博、兖石、泰薛四条省道贯穿全境,可直通济南、青岛、临沂飞机场;东临青岛港、日照港、岚山港三大口岸,北靠胶济铁路,南依兖石铁路,西连京沪高速公路,胶(州)新(沂)铁路经过沂水并设立县级站,东红高速公路、胶莱高速公路即将通过沂水。电网结构完善,电力充足,供电性能可靠,实现了电力调度自动化。通讯快捷便利,电话总容量25万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通讯实现了无缝覆盖。建成了信息化中心,开通了“沂水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和16个应用信息网站,实现了宽带上网。全县卫生医疗机构健全,县城内有卫生机构13处,其中市地级卫生院2家,拥有先进的国内外医疗设备。县城内有中高档宾馆10处,其中三星级宾馆1处。 沂水县工业经济门类齐全,农业经济特色优势明显。工业结构优势明显,已形成了食品、纺织、服装、制革、鞋业、烟草、电子、造纸、建材、化工、机械、工艺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青援食品、油顶、布鞋、服装、酶制剂、明胶、地毯、沂蒙山牌烟酒茶等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全国闻名的“食品城”、“鞋业城”、“油顶城”,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油顶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外贸出口企业达81家,出口产品有30个大类200多个品种,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沂水县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之一,盛产小麦、玉米、地瓜、蚕茧、烤烟、苹果、山楂、板栗、核桃、柿子、桃、杏、雪枣、大樱桃、花椒、生姜、中药材等,是全国果品、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县。黄烟、蚕茧、油料产量居全省前列。全蝎、大樱桃、雪枣等驰名全国。 沂水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03亿元,增长19.3%;地方财政收入3.26亿元,增长17.7%。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6.3亿元,贷款余额29.8亿元,分别增长12.4%和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2亿元,增长48.4%。农民人均纯收入3115元,增长14.8%。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全省普法先进县”、“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县”、“中国食品城”、“中国鞋业城”、“中国油顶城”等荣誉称号。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并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坚持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工结合,工业带动”、“三个亮点”战略不动摇,牢牢把握加快发展、优化环境、执政为民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解放思想,真抓实干,重点突破,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全面进步。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达到118亿元,人均突破10000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21%和18%,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3.3:51.8:3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利税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23%,其中出口总额增长2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8‰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