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
石门十三品
十三品中的《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镌于公元66年,开我国摩崖刻字之先河。镌于公元148年的《故司隶校尉楗哦杨》,世称《石门颂》,号为我国汉代摩崖[三颂]之首。镌于公元155年的《李君表记》和公元173年的《杨淮、杨弼表记》,世称《石门颂》,皆被誉为汉代摩崖这精英。另如四种汉隶大字摩崖,俱有史实作依据,足可供后世之凭吊;其中署名[魏王]的衮雪摩崖,传为魏武曹操之手笔,早已蜚声中外。镌于公元263年的《李苞通阁道题名》是罕见的三国遗刻。镌于公元509年的《石门铭》,被誉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品。至于三种宋代摩崖,皆述及汉魏轶事,且为宋人仿汉隶之杰作。
[石门十三品]既是记述古褒斜栈道和古石隧道以及古山河堰的通塞、变迁的珍贵史料;又是我国汉魏时期隶体文字的真迹。有其秣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知道石门的人也许并不多,但了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典故的人想必不会少。古褒斜栈道上有一个从厚厚的山岩石壁上凿出的洞,能行车马,那就是石门。
准备去石门的人,往往会惊异于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炸药,甚至黑火药的年代里,人们是怎样从厚达40余米的花岗山岩上穿凿出如此规模通道的?到了石门,对于这个疑问更加觉得惊异,刀劈斧砍吗?不,不可能,那是疯狂的和匪夷所思的答案。据一位朋友介绍说,为了开辟出这个通道,工匠们想出了下面的方法:先用烈火煅烧石壁,待其达到很高的温度以后,突然泼上冷水,石壁就会裂出口子,再将黄豆填入裂缝中,加水,待豆子膨胀发芽,裂缝就会扩大。呵呵,老祖先们果真是用这方法凿出这个大石洞的么?我有些怀疑,但却找不到更加合理的解释,于是,只好由衷地赞叹人类的聪明才智,以及造物主赐予的倔强生命力。
连接石门的栈道有八百余米长,都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修复的,据说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三米长、三尺见方的石条戳进岩壁上提前凿好的窟窿里,每两根石条间的距离大约有1.5米,在石条间搭好木板,固定,外侧佐以护栏,连上铁链,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就这样修成了。哎,李夫子太白为什么只懂得大发“蜀道难”的感慨呢?老祖宗们为了追求安定与幸福而不惜冒着倾家荡产和生命危险的决心,是多么的惊心动魄和难能可贵啊!不幸的是,奴役与掠夺的魔影始终伴随着他们,桃花源般的梦想果真永远不能成真?
距离石门大约一百余米处,栈道形成一个大拐弯,崖上的石壁突兀而出,悬垂于栈道上方1.5米处。成年人走到这,难免不弯下身子,成大虾状。赶往石门时,脚步匆匆,一笑而过;返回时,对于这般的狭促不免心生疑窦。猛一回头,见那石壁上工工整整地书写着两个大字——平等。
景点相关资料
褒斜栈道位于汉中市北面,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是沿褒水、斜水川道依山傍水建成的栈道,它是古代由关中穿越秦岭、巴山通往蜀地的咽喉要道。由褒谷口经留坝县东北,越衙岭山,至眉县西南的斜谷口,全长250公里,是一条很古的通道。其修建渊源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纣时代(公元前 11世纪),后经历代的不断重修,不断毁坏,现仅存一些遗址。褒斜栈道把中国西北和西南连成一片,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
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褒斜道。
褒斜道位于汉中市北50千米,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千米。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以业,多次增修。褒斜道开凿建成,沟通了秦岭南北的联系,加强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公元前206年,刘邦经褒斜道赴汉中就汉王位。
石门在褒斜谷两端。北端为大石门,在眉县;南羰为小石门,在今汉中市北约17千米处。小石门简称石门,大约于战国时期,为修褒斜栈道而凿,后经历代修凿,方告开通。石门洞长13.6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施工是采用古代的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是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
摩崖石刻在石门遂道的两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崖上,有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学士留诗题名百余方,通称为“石门石刻”。其中“汉魏十三品”、“李君表”、“石门颂”等最为著名。1969年石门修水库。因石刻在蓄水线下,汉中市将《石市十三品》完整地切割下为。保存于汉中博物馆展出。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石门坐落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北17公里的褒河水库内。
褒斜道是古代著名的跨越秦岭的通道,它贯穿秦岭山脉,道的南口是“褒谷”,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北口称“斜谷”,在陕西省眉县,全谷长250公里,统一名为“褒斜道”。褒斜道自战国时就凿石架木,路路续续地修起了栈道,后来又经果历代增修加凿,道才畅通无碍。道的两端有石门,北端名为“大石门”,南端是“小石门”,现在的褒斜道石门是指小石门。
褒斜道石门位于峡谷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褒斜道石门是汉代开凿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重新修建。门洞通长16.3米,宽4.2米,南口高3.48米,北口高3.75米。石门上雕刻有许多汉魏以来历代名人的留诗题名,统称为石门石刻。1970年因为石门附近要修建褒河水库,所以全部的石刻被转移到了汉中市博物馆,并在那里进行复原、展览。
石门摩崖石刻中保存有大量的题咏,最为著名的是“汉魏十三品”,其中又以东汉建和二年(148年)所刻的《石门颂》最为珍贵。石刻的额题为:“故司隶校尉楗(犍)为杨君颂,汉中太守王升立”,铭文赞颂了杨孟文开通褒斜道石门的事迹;《石门颂》是隶书石刻,书法古朴雄健,堪称汉代书法的珍品。 刻于石门东壁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的《石门铭》,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石门故道的事迹,铭为楷书,王远书写,字体流畅飘逸,秀丽隽永。
石刻中最早的是创立于东汉永平六年(63年)的《鄐君开通褒斜道碑》,记述了汉中郡守鄐君及其部属开通褒斜道的情况,碑的字体界于篆隶之间,十分雄浑古朴。
《衮雪》摩崖
《衮雪》摩崖: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褒河水中一巨石上。此处石多,水浪冲激,状如“衮雪”。高七O厘米,宽一五O厘米,右行横刻隶书“衮雪”两大字,字径四十五厘米,右侧有竖刻隶书“魏王”两小字,传为三国曹操过此触景而书。 曹操一生,曾两次来过汉中,一为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而来;一为二十四年(219年),与刘备争夺汉中而来。清代罗秀书在《褒谷古迹辑略》中对“衮雪”二字评论说:昔人比魏武(曹操)为狮子,言其性之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后人又有诗赞之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