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边境,湘东南边陲有一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镇)——茶陵。茶陵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公元前202年置县,史记最早的守官是汉文帝年间长沙定王之子刘欣。茶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山川秀美,造化钟情。境内有“云阳叠翠”、“金钱钓葫芦”、“月到岩(灵岩古寺)”等“茶陵八景”以及秦人古洞、麻叶洞等探险的好出处,明代旅游家徐霞客在《楚日游记》中曾有描述。民风淳朴,耕读传家;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从唐代至晚清,共有进士127名,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并称明清“四大学士”,有“学士故里”之美誉。茶陵也是一块革命的热土,留下了毛泽东、朱德、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足迹,见证了他们的救国为民的伟人情怀,造就了谭善和、谭家述、刘道生、刘培善、刘月生等25位开国将军,有“将军之乡”这称。在这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神奇土地上,有一段永不褪色的光荣历史——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湘赣秋收起义后,受当时革命形势的影响,毛泽东率领导秋收起义部上了井冈山,开始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为扩大政治影响,解决部队供养问题,分兵两路对茶陵、遂川进行游击。鉴于茶陵地处湘赣要冲,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较好的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基础理论,毛泽东便萌发了“经营茶陵”的战略思想,组织工农兵革命军第二次攻打茶陵城。1927年11月15日,由团长陈皓、党代表宛希率部队,以李炳荣为前导,由宁冈大陇出发,经坑口、带江、马溪、洮水,进逼茶陵城。18日,罗定部攻克茶陵城。由于缺乏管理一个县的经验,而团长陈皓等一伙又急于篡权掌政,便从部队中指派安徽省旌德县人谭梓生出任茶陵县县长,仍采用旧章办事,升堂审案,纳税完粮。陈皓一伙一味贪图享受,向商会强要暴征,其言行已严重背离革命宗旨。时任党代表宛希先在一边坚持与陈皓一伙进行顽强斗争的同时,写信向时驻扎在宁冈茅坪的毛泽东请示,并征求红色政权建设问题。鉴于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工农政权没有武装保护就很难生存,因此毛泽东在来信中明示,要建立工农兵政府。宛希先同志接到指示后,积极开展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筹备工作,从工会、农会、士兵中民举推选谭震林、李炳荣、陈士榘三位代表,谭震林任工农兵政府主席。11月28日,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政府大门两边挂着一副对联:“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设立了民政、财经、青工、妇女等部门,任命知识分子杨绍震和罗尚德、罗青山、陈叔同分别担任民政、财经、青工、妇女等部门的领导职务。派出由政府工作人员、工会、农会骨干、士兵等方面组成的工作队,深入乡村,帮助群众恢复农民协会,建立区、乡工农兵政府,宣传、发动群众清算土豪劣绅的罪恶,“打土豪,筹款子”。茶陵工农兵政府成立历经近一个月,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史无前例的地位,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中国革命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红色政权建设的一次大胆的实践与探索,为今后武装建政创造了光辉典范。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著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援引毛主席的原话,称“在湖南东南部的茶陵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央电视台1997年10月27日特别节目《井冈山》中介绍说“井冈山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国务院都是从井冈山米水之滨的小屋里走出来的”。
斗转星移,人非物是,激情更炽。为缅怀先烈,铭记这段光荣的历史,1978年茶陵县人民政府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位于茶陵县城关镇前进村三角坪,处于原老县城内,米水由南经东而北向西环流而过。旧址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州(县)署衙门,始建于宋代中叶之末,占地面积18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975余平方米,头门、仪门、戒石、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内宅、后花园依次排列,两厢房舍一一对应,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青瓦灰墙,圆柱方檩,画栋飞檐,高耸马头墙,建筑风格属于民清风格,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和东方审美艺术。几经战火,焚毁大半,屡番修缮,风貌尤存。
2004年底,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的第8条中的重要景点。2005年,中共茶陵县委、县人民政府实施“拓城兴旅”战略,将修复工农兵政府旧址列为全县十项重点工程之一,并于同年完成了征地拆迁、考古发掘、工程招标等工作。2006年3月完成了“三通一平”工作,4月正式动工。截至目前,该修复工程已完成第一期主体工程并通过验收,二期工程将于今年10月底之前竣工。2007年11月28日举行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80周年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