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公元3年至427年,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高句丽在集安定都长达425年之久,创造了令人称羡不已的辉煌 文明,留下了大量闻名遐迩的历史遗存。现有高句丽遗址42处,古代城址、关隘8处,古墓群75处,仅洞沟古墓一处就有7000余座,碑碣石刻7处。
集安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北与通化市接壤,西南与辽宁省桓仁县、宽甸县毗邻,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素有“吉林小江南、国家生态园”之美誉。境内有国家AA级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和云峰湖旅游度假区及鸭绿江国家水利风景区、老虎哨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是集自然秀色、人文古迹、边境风光为一体的旅游城市。
集安发展旅游业有四张王牌,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市。集安的思路是以世界遗产地品牌为首,以秀甲塞北的自然风光为辅,内联长白山、沈阳、新宾的国内游,外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妙香山、开城、板门店等地的国际游。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政协‘三下乡’”、“集安建县100周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2000周年”、“中国首届高句丽文化节”、“长白山五女峰金秋枫叶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千年风雨古城,今朝终见彩虹。位于长白山下,鸭绿江畔,历尽世事沧桑的世界文化遗产地——集安境内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自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地后,这座传载着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遗迹的边境古城,从此地走向世界,再露峥嵘。
高句丽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但如果提及究竟对它有多了解,恐怕很多人都说不出所以然来。高句丽在人们的脑海中始终只是一个概念。在古老的传说中,高句丽源于卵生。
高句丽民族起源
高句丽,又称高丽。高句丽族很早就开始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的北部和中部地区活动,我国先秦古籍《逸周书·五会篇》载:“北方台正东高夷。” 后世人孔颖达疏云:“高夷,东北夷高句丽。”这是早期中国对高句丽族的认识。
高句丽民族三大历史谜团
对高句丽还很陌生的你肯定很想知道,高句丽民族到底从何而来?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演变?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的历史文化意义有多大?这个煊赫一时的民族又如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一切还要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谈起。
遗留至今的高句丽王朝遗址位于与鸭绿江只有一水之隔的边陲小城——集安。遗址中包括将军坟在内的高句丽王陵、山城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曾经称霸东北亚并持续七个世纪之久的民族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有痴迷于研究高句丽历史的人就说过,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
卵生传说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两千多年前,今松花江中游平原上有东夫余国。相传国王金蛙在一次进山狩猎中尾追一只中箭的梅花鹿,来到山下大河边,止步环顾四周,不见了梅花鹿,却有一位貌美的女子端坐岸边。女子自称柳花,是河伯神的大公主。金蛙将柳花带回宫中,立为西宫后。
某日,一束耀眼的阳光从窗口进入,直射在柳花的小腹上。这道阳光为她带来了身孕,但九个月后,柳花分娩时产下的却是一个肉卵,坚如硬石。又经数日,肉卵开裂,蹦出一个壮实的男童,几年后,男童长成为一个英俊健壮的小伙子。相传小伙子天生灵性,文武兼通,力大无比,精于骑射,人称“朱蒙”(夫余语,善射之意)。
将军坟
当时东宫王后已有七子,但都不如朱蒙,对他很是嫉妒。某日,东宫长子诬称朱蒙谋反,纵恿国王杀之。朱蒙闻讯带两名家奴出逃,在太阳神的帮助下渡过奄利河,逃入邻近的卒本夫余,最终建立了高句丽国,定都沸流水畔的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城附近),时为汉代公元前37年。后世将朱蒙尊为高句丽始祖东明圣王。
这个传说恰巧与好太王碑上朱蒙“出自北夫馀,天帝之子。 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的碑文记载相互印证。
集安墓地群
高句丽王朝往事
走在集安市区街上,不时可见用铁栏杆围起来的残存的高句丽国内城城墙,它就隐藏在现代的居民楼中间,虽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雄伟,但从呈方形的布局结构、六处城门遗址和宽十余米的护城壕,依然能够感受到以往的辉煌。不过如果说它就是高句丽都城的全部,那就错了,因为在集安市西北的丸都山上,在夏秋茂密的丛林中还保留着同样属于高句丽都城的丸都山城。
高句丽在长达705年的历史中曾几次迁都,但有确切记载的都城是从丸都开始的。丸都城虽几经战火与修葺,但仍不断见于史料,可见这座山城在高句丽中后期的重要性。丸都山城依半圆形的山峰而建,呈簸箕状,背依山峰,面向河谷盆地,通沟河从城南流过。城墙大部分已经坍塌,唯东墙南段、西墙北段和北墙保存相对较好。站在高台之上南望,河谷及集安市区一览无遗。高句丽王平时居平原城,战时躲入山城,这是高句丽都城的一大特色。
一个古族的辉煌
那一段遥隔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不能不探寻的。单单是看一座碑、一方陵,你就能嗅到高句丽鼎盛时期的霸气。
碑,是一座写满汉字的功德碑,名曰“好太王碑”,矗立于太王陵东侧,被誉为“东方第一碑”。好太王碑距今1580年,隶书碑文自右向左直书,1775个汉字镌刻于方柱形碑身,记述了高句丽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的文治武功。
墓,是一座方坛阶梯石室的寝陵,名曰“将军坟”,卧于龙山脚下的悬崖之上,号称“东方金字塔”。将军坟里长眠着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长寿王在位七十九年,享年百岁,毕生开疆拓土,还为自己建造了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陵墓的方锥形墓。
长寿王时期的高句丽最为鼎盛,趁东晋、南北朝混乱之机,一方面继续谋求中原诸政权的册封,另一方面向朝鲜半岛南部扩张。一时间,这个雄踞于东北的民族政权达到了顶峰。
延续了705年的高句丽政权覆灭于盛唐。之前,隋炀帝曾倾全国之力三次讨伐,战况持久惨烈,共计有六十万隋朝将士阵亡,直接导致了隋王朝的提前崩溃,高句丽也元气不再。凭借雄厚的国力,在唐太宗御驾亲征的鼓舞下,唐朝水陆大军步步紧逼,攻城掠地。在唐与新罗的联合夹击下,高句丽国终于在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亡。
成王败亡,残留的王公贵族们的墓葬群成了高句丽遗落在集安古城的背影。在集安的外围到处有墓葬群,据说有编号名称的墓葬逾万座,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其中,五盔坟是最值得一看的。走进墓室,站在坚硬的石棺床上,阴森可怖之感凉透骨髓。
望向古墓四壁,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依次呈现,虽距今千余年仍完整可辨。壁画覆盖了墓室的五面,以朱砂石绿为主体颜色,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格局,莲花白鹿、伏羲女娲、帝王仙人和日月星辰的图案,无不流露着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
景点相关资料
在祖国的东北边疆,吉林省的东南部,有一处山青水绿、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好地方。她南临鸭绿江,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物产丰富,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称。这就是汉魏高句丽故都——集安。
集安,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西南与辽宁省接壤,北与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毗邻,是中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是与朝鲜半岛及东北亚经济圈进行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与窗口。下辖1个经济开发区、10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有汉族、朝鲜族、满族、回族等9个民族居住境内。
长白山西南部支脉老岭,宛如一条巨龙穿境而过,将集安分隔为南北两半,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北来的寒风。于是当岭南春意盎然时,岭北依然冰封雪舞,一派北国风光。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秦之际,我国古老的肃慎氏和高句丽族的先祖就生活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建高句丽国,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城),从此,集安便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直至明清,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治管理,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尤以高句丽古迹闻名海内外。洞沟古墓群,有上万座高句丽古墓;好太王碑立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是国之瑰宝;将军坟,号称东方金字塔。这些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位于集安市城东4公里处,是高句丽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碑由一整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稍加修琢而成,略呈方柱形。碑文记述了高句丽起源和建国的神话传说。
将军坟
将军坟距集安市区4.5公里的龙山脚下,是一座构筑严谨,技艺精良,雄伟壮观的古墓。原有四座陪坟,位于将军坟北约50米左右的东西轴线上,现仅存一座。据考证,将军坟应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
洞沟墓群
洞沟墓群,分布在东丙长16公里,南北宽2至4公里的地面上,共有古墓11,280座,现存货,627座。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群范围之广,墓葬种类之多,数理之大,内涵之丰富,堪我国少数民族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从东到西,依次为下解放墓区,禹山墓区,山城下墓区,万宝汀墓区,七星山墓区,麻线墓区。各个墓区墓数量、墓葬结构、排列顺序不尽相同,反蚋出来的历史现象也各具特色。著名的高句丽墓葬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冉牟墓、角墓、舞踊墓、三室墓、马槽墓、四神墓、五盔坟、四盔坟等,均分布在各墓区中。
太王陵
太王陵是洞沟古墓群重要墓葬之一,位于市区东4公里的禹山南麓岗地上,因曾在墓上残瓦中发现有“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铭文而得此名。
五盔坟
五盔坟是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最南端的五座高大的封土坟,东西一字排开,分别称一、二、三、四、五号墓。五号墓为东侧最末的一座,虽曾多次被盗,文物荡然无存,但墓室内的壁画,仍富丽堂皇,飘逸流畅。
漫长的风月中,高句人以其卓越的聪明才智,开发和利用了长白山区的自然资源,创造了高句丽的灿烂文化。今天,通沟平原上保留着许多高保存丽时期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的墓葬,高大神奇的碑碣,雄伟壮观的山城,绚多彩的壁画,别具特色的文物......构成了通沟文化的实体,成为高句凡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