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山位于会泽县城南面,与县城紧紧相连。因其状如钟而得名。在民间,却另有传说:德高望重的文昌,用铁锅把在会泽兴风作浪的九条蚊龙扣住,并坐锅上,年深日久,铁锅即变成一座郁郁葱葱的青山,屹立在会泽县城的南面。人们便以铁锅和金钟相似为由,取名“金钟山”。
金钟山素有“金钟夕照”之称,是会泽(旧称东川)有名的十景之一。清晨,当会泽县城还笼罩在雾霭中的时候,金钟山已迎来了万道金光。远远一看,犹如矗立在烟云弥漫的大海中的一个岛屿,别有一番情趣,令人陶醉。游人若在此时登上山巅,观赏日出,更是云蒸霞蔚,犹入仙境一般。一轮朝阳,冉冉升起,在雾霭的笼罩下,其姿态宛如仙女浴毕,披纱而出,轻飘逸然,美不胜收,鸟瞰山下,更具诗情画意:远处青山,一抹而过,逶迤绵亘,细浪翻腾;朵朵白云,悠然飘过,令人赞叹不已。当雾蔼消退,会泽坝子呈现在面前。只见田野无垠,碧波翻滚,金钟山麓的县城房屋,栉次鳞比,姿态万千。要是在夕阳西下之时,仰观金钟山,那宛如版画的“夕照图”,更叫人为之倾倒。看!一抹夕照,金钟山金光闪闪,山上的古柏苍松,向阳的一面呈紫红色,背阳的一面呈绿黑色,在徐徐山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晃,更是五光十色、叫人感到眼花缭乱,动人心弦。
由于金钟山有着如此迷人的魅力,人们多愿到此游览。(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成了会泽人民游山的传统佳节。)为了纪念文昌伏龙、为民除害之善举,在清雍正未年或乾隆初期,人们捐银献款,在山颠上建盖了文昌官。并且建盖了魁阁、戏台、对厅、书房、大殿和小花园等。
继乾隆之后,在嘉庆、道光、咸丰和光绪年间均有人捐款修茸文昌宫。咸丰四年,在文昌宫东北侧,又兴建了结构坚实,变化多姿的一座碑坊。正面上书“登峰造极”,背面又书“珠星朗耀”,皆为红底金字,宏伟壮观,颇具神韵。从山脚到山顶,有大理石坎729级,又因文昌以“七曲”相称,故石坎所向,也转了七个弯拐,宛如一条巨龙,摆动着身躯,直抵山巅。
会泽人民把金钟山视为福地。两百多年前就在山上植树造林,尔后精心管理,不许砍伐。现在均已成材,且生形独特,一棵棵宛如皤龙,使得金钟山更加葱绿、秀丽。在四害剪除后,会泽县文化部门多方集资,仅用半年时间,就把过去荒烟蔓草、残碑断碣、屋字倾圯的金钟山修茸一新,并大面积地支砌石坎,增设花台、栏杆。开办游艺场所和小卖部出租象棋、扑克、康乐棋、乒乓球,借阅图书报刊,出售茶水、糕点等。金钟山自1981年春节修复开放后,到山上游玩的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