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当年观音大士就是从这里跨越莲花洋到普陀山开辟道场,自古以来,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说法。因遭毁,均为后世重建。
景点相关资料
洛迦山,相传为观音菩萨修行之地,与普陀山齐名,同属朝佛胜地,历称“普陀洛迦山”。佛教信徒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山”的说法。如今,重新修复后的洛迦山已成为普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迦山海岸线长3.33千米,滩地面积约0. 074平方千米,呈锐长三角形,南北向,南北长约1.05千米,东西宽约0.6千米,面积约0.36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99.3米。远望酷似一尊大佛仰卧在莲花洋上,头、颈、胸、腹、脚均分明可辩,故有“海上卧佛”之称。
洛迦山陆岛为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凝灰岩等组成的低丘陵。坡脚多海蚀崖,崖高10-20米,岛北有一海蚀洞,深数丈,称“水晶宫”洞口遍部卵石。海岸线曲折,有两个岙口(岬角海湾),北端无名岙口宽700米,纵深150米,水深2-7米;南端洛西礁岙口,宽300米,纵深250米,水深2-5米。岛上土壤为棕黄砾泥(30.0公顷)。
洛迦山四面环海,受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性气候影响,冬暖夏凉,四季气候变化不大,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山上洞壑幽然,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山顶常有云雾缭绕。植被有针叶林23.4公顷,阔叶林4.0公顷和白茅草丛2.0公顷,总面积29.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2%。其中分布于庵堂四周的普陀樟、全缘叶冬青、红楠林为海岛特有植物类型,树龄古老,发育较完整,种类组成复杂。海滨或海岛特有植物如滨柃、日本女贞、普陀南星、滨海前胡等,十分常见。
据普陀山志载,明万历初,有僧在山中结茅至清末,山上有妙湛、圆通、自在、观觉四座茅蓬。文革时遭毁,1980年始,普陀山佛教协会开始整修。1989妙善大师发心大规模修建,先后创建五百罗汉塔、土地祠、圆通殿、大悲殿、大觉庵、土地堂、迦蓝殿、四十八愿塔、石牌坊、闻思亭和大型石雕“观音本迹故事碑廊”等名胜。
岛西、南、北分别有三处水泥框架式码头供香客渡航。并建有石磴道3000米,名“洛迦香道”。其中从西码头至大觉禅院香道共铺设石级750余级,间嵌莲花石板,旁置石凳。岛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沿洛迦香道而上,依次为:
闻思亭
闻思亭,位于西码头东上香道中途;闻思亭上300余石阶处为洛迦山石坊, 1991年普陀山佛协所建。
妙湛塔
妙湛塔,位于洛迦山中部,闻思亭北。以旧妙湛庵旧址新建,又名五百罗汉塔,塔呈四方形,高27.6米,基座边长16.3米。塔为双层须弥座,塔院占地面积960平方米,院门外立青石雕塑的四天王像,门内两侧各浮雕天女六尊,它采用不同色彩的石块雕刻而成,一层一色,层变景异,是目前普陀山建筑中的一绝。
伽蓝殿
伽蓝殿,位于香道中段路侧,有殿宇两间,依山而筑,内供奉伽蓝菩萨。
圆觉塔
圆觉塔,位于大悲殿南山岙间。又名四十八愿塔,单体呈八角形,青石雕砌,高12.95米,塔基边长各3米,塔身边长各1.53米。共3层间架小石拱桥,雕饰石狮、莲花图案,精巧别致,名“无碍桥”,为出入塔院唯一通道。1987年普陀山佛协建。
大悲殿
大悲殿,位于洛迦山巅中部,南距大觉禅寺约15米,原为自在蓬,“文革”中被拆。1988年普陀山佛协重建为庵院,殿宇26间,建筑面积958.12平方米,由比丘尼修持。
圆通禅寺
圆通禅寺,坐落在妙湛塔东,西北紧邻大悲殿,为洛迦山之主刹。原为圆通蓬,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国初始改为庵,由比丘尼修持。1983年修建后对外开放。1990年重建,有建筑面积759平方米,殿宇27间。殿后有龙泉古井,块石砌筑,方广丈余,井口塑龙首,泉水从龙嘴喷滴,清澈见底,终年不涸。近处有“仙桥”,系天然石梁悬挂于两壑之间。
大觉禅寺
大觉禅寺,位于洛迦山巅南麓,原为观觉蓬,建于清末,“文革”间到倒塌,1988年普陀山佛协新建为禅院。大殿5间,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王佛和螯鱼观音。殿宇13间,建筑面积425.57平方米,由比丘修持。
水晶宫岩洞
水晶宫岩洞位于西面的山脚下,是海岩下的三角形石窟,深约数丈,相传可通龙宫,也传为观音出现地。只有在退潮后才能进洞游览。站在洞口,可见东北小山巅。
洛迦山灯塔
洛迦山北面有一座国际灯塔。明万历年间,洛迦山高悬一灯,指导航向。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岛北山巅建灯塔,塔基海拔40米,塔身高6.7米,建筑面积290平方米,外墙红白相间,横纹石砌。灯质为联闪(3)9秒,最大射程红屏13.91千米,白屏27.82千米,该灯塔系英国人于1893年所建。现归宁波航道局管理,有管理人员9人。1988年5月,向游客开放,成为洛迦胜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