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朝古都洛阳以西45公里处,有一个风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铁门镇。这里西扼崤岭,东控函谷,已有千年历史,被章太炎誉为“当关洛孔道”。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一肪涧水潺潺东流,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
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便位于铁门镇的西北隅。这里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字伯英)先生的家乡。二十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蔚为壮观。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题名“蛰庐”。
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世纪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他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在成都起义。解放后,张钫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
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较密。在他们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于右任的鼓励下,张氏于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1933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除于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外,历经变乱,散失不少。据1935年由上海西冷印社发行的《千唐志斋藏石目录》载,共计1578件。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1419件,其中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
这些志石都是张钫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洛阳一带搜集而来的。洛阳号称九朝古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绵延百余公里,雄浑遥远,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甚至远在江南塞北的人,临终还嘱其后人,不远千里,还葬北邙。所以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见王建《北邙行》)。
也正是这些富豪的墓葬,诱致了盗墓之风的盛行,盗墓者重于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则乏人问津,多散失民间。清末修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志石被弃置于民间田舍。张钫看到后,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因其事先曾与于右任达成协议,魏志归于而唐志属张,遂使千唐志斋成为全国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则天的改元、安禄山的僭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贵戚,雄踞一方的藩镇大吏,职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职微的尉墨参曹;也有悠游园林的处士名流,昧悟参禅的寺观洞主,以及被深锁内宫、凄凉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贯的宫娥彩女。这些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会活动,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书看待,这些文字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起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
“蛰庐”的匾额及“听香读画之室”的楹联均为康有为游陕过豫宿铁门时题写,而室橱横额则为金石家罗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的关百益所题;千唐志斋门廊联为清翰林学士宋伯鲁书写,相对东廊门植联为张人杰所书。这些题字莫不神采飞扬,风格卓异,与斋内藏志书艺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千唐志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过不断修葺整理,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名流以及书法爱好者慕名来游,它不仅成了海外游人寻根觅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学家们研究唐史的一条“通幽曲径”。新近搬迁到千唐志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国内外的注目。
洛阳地处中原,古来为文人荟萃之地。此邙山雄浑逶迤,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皆迷信北邙为风水宝地,多葬于邙山下,故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上少闲土,说是洛阳人旧墓”、“北邙无卧牛之地”,成为我国最为集中浩大的墓葬区。随着清末以来的盗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于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张钫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规模搜集,几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为我们国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
墓志铭是一块刻满文字的正方形青石,这块薄薄的石片记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经历、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然后埋在死者坟墓里边。一个人漫长而辉煌的一生,一个人姜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浓缩成一块透明的胶片,展示在这里。曾经指点过江山的人,曾经使历史发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经摇笔生珠的文人,曾经身首异处的武士,或吃斋念佛的和尚,或云游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种形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千唐志斋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千唐志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贞观年起,到后唐的天复、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自相国太尉至刺史太守,处士名流,宫娥才女,百姓杂家,无所不包。这些墓志记载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佐证,既可以视为一部石刻唐书,又可以称得上唐人档案馆;同时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故又素有“唐代书法演变史”、“唐散文大观”之称。
此外,千唐志斋还收藏有历代书画大家董其昌、郑板桥、米芾、刘塘、王铎以及近人康有为、章太炎、于右任等的书面石刻。
走进千唐志斋,你会立即被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长的历史在这里被时光的黄土所掩埋,沉积为一部无声的巨著,又展现在我们面前。审视这颗玲珑剔透的琥珀,恍惚耳闻目睹大唐厮杀拼斗的刀光剑影和笙歌弦舞的靡乱浮华。祖先们智慧的光芒,浑浊的泪眼和低沉的叹息,使你一下走进历史的深处,被突如其来的感悟所惊心动魄!当你不由自主地去抚摸那冰冷而无言的志石时,也许你的心会蓦然一惊,因为你真切的触到了唐人跳动的脉搏。
这里是一座梦园。
当你从历史的幽径中走出,漫步在幽篁疏影、鸟语花香的碎石路上时,你也许会产生如入禅境的感觉,这里浓厚的文化意蕴赋予了园林无尽的魅力。如若你走近与竹林相对的百年石屋,你会看到它的苍老和正面的八个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轻轻一诵,冷峻而凄凉,过客与花朵,嗖嗖剑气与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过,回头再看那满壁剑气与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过。回头再看那满壁志石与花木虫影,你会突然领悟到佛一般的慈善而安祥。
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唐志斋将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书法艺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挥其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