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东邻逊克县,南接五大连池,西连嫩江县,北靠黑河市,东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总面积4454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江河纵横,森林茂密,矿产丰富,土质肥沃,水草丰郁,富饶而美丽。全县地处小兴安岭,北端近北纬50°,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
孙吴地处边境要冲,日本侵略者自上世纪30年代起,苦心经营后来被称之为“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孙吴”的军事基地。孙吴县城北山驻有三个联队,营房林立,长达20公里。永久性地下营垒遍布沿江沿路,山洞遍及全县各地,军用机场三处。1935年至1938年北安至黑河铁路,北黑公路,孙吴至奇克、至二站、至四季屯公路先后通车,孙吴成为扼制四方陆路交通咽喉。
孙吴县历史较久,黑龙江沿岸有新石器晚期遗物。唐至清代,归室韦都护府、蒲与路、奴儿干都司、黑龙江将军所辖。民国时期归瑗珲、龙镇、逊河等县。1937年(伪康德4年)始设孙吴县公署、隶属黑河省,是建县制历史很短的县份。自清康熙年间,满汉各族始开发孙吴,三百年来,破土开垦、成果巨大。19世纪中叶,黑龙江两岸有满达先民定居,从事农牧、狩猎生产。1683年清政府为抗击沙俄入侵,八旗官兵屯田守卫。1687年雅克萨自卫反击胜利,官兵返回驻地,清政府为达永戍龙江之目的,将官地分给官兵,称之为旗地。于是,沿龙江两岸旗屯星罗棋布,“土地膏胰,无旱干水溢之虞”,“麦面甘香可胜中土”。庚子俄难后,江左大片良田被沙俄霸去。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孙吴经济实行殖民掠夺政策,仅营房用地即达一万五千余亩土地,开拓团用地八千多亩,北黑铁路建设和部队需要就地砍伐大量木材。1934年日本人成立采金株式会社,控制黄金的开采和销售,先后在哈达彦至四季屯沿黑龙江和清溪、卧牛河等山区生产,采金工人数千。伪康德6年(1939年)和康德10年(1943年),孙吴南、北两座电厂先后竣工。孙吴、黑河全境皆由孙吴供电。1941年,孙吴街内个体商工行业已达200多家,一方面廉价的日本工业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又实行“配给”。
伪满大同2年(1933年),日本关东军参谋本部在制定对苏作战计划时,改变了把主攻方向指向大兴安岭的方案,确定首先用主力进攻苏联沿海州,并把它做为对苏作战的基本方针固定下来。日本关东军将伪满州国与苏联为邻的边界,根据自然条件,战略地位等因素划为东部、东北部、北部、西部4个正面战区。北部正面又称孙吴正面,包括伪黑河省辖区。在军事管辖方面,北部正面最初隶属关东军第二方面军,后隶属第三方面军,最后直隶关东军司令部。其军队部署根据其殖民统治需要及国际关系演变,各时期战局变化而有所不同。
1933年4月,关东军制定了《对苏作战纲领》,在北部正面针对苏境阿穆尔州开始军事部署。同年,由日本参谋本部与关东军共同组织的幕僚团进行大规模侦察活动,确定了“北正面”4个战略要地,构筑国境守备阵地,即要塞。
伪满康德12年(1945年)10月,日军组成123师团,总兵力约4万人,至1945年投降。1941年6月希特勒德国突然发起进攻苏联,为了与德国纳粹的侵苏战争相呼应,7月2日,日本政府拟定了《适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规定对苏联“要秘密准备采取武力”。日军驻孙吴总兵力增至9.8万人,号称10万,占号称百万的关东军总兵力的七分之一。日军有意识在边境线上配备了最精锐的师团,按甲级编制设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特别大演习”进行时,驻孙吴日军开始调出,但独立第四军司令部和所属师团仍留在孙吴。1945年初,德苏战争进展对日本不利,边境驻军紧急调往南太平洋战场,此时呈现出“静謐的北方”状态。
1945年8月苏军出兵前夕,北部正面日军兵力编制是:四军所属师团3、独立混成旅团4、独立高射炮大队1、独立野战炮大队1、特别警备大队3、特别警备中队12、特别警备工兵队1、电信联队1、架桥材料中队2、野战筑路工兵队1、兵站勤务中队2。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当天,关东军第四军在北部正面的部署是:第123师团驻孙吴;独立第135旅驻西岗子;其它如霍尔漠津,吴家窝堡等战略要地均有日军驻守。
123师团所属部队有:步兵268、269、270联队,并各配属炮兵1个大队、工兵1个中队;步兵269联队配属炮兵、工兵各1个大队;师团炮兵队有野战炮1个中队及24榴弹炮4门;预备队有步兵1个大队及前沿、辎重各1个中队。
1945年8月17日,孙吴日军两万多人投降,苏联红军进攻孙吴县城,结束了日本法西斯占据孙吴12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