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唐模景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至今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是个具有浓郁徽派气息的古村落,特别是唐模人在选择、营造、完善生存空间,规划布局整体村落方面的创举堪称皖南古村落之典范,唐模村的水口园林更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园林的杰出代表。唐模景区现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清代祠堂4处,清代民居100多幢。以及“水街”、“许承尧先生墓”、古桥、古井等历史人文景观;“千年古银杏树”等古树名木和元、宋、明、清时期名家真迹。
唐模是黄山市十大景区之一,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和“全国文明村”,素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美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深受各界媒体和世界旅游组织的广泛关注和肯定。
地理位置
唐模地理位置唐模景区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距徽州区政府所在地岩寺镇10公里,距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26公里。与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黄山风景区相距43公里,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城区12公里。经过唐模的二级旅游公路的改道拓宽工程已经完成;交通部已批准同意合肥—黄山—景德镇和浙江衢州的高速公路在离唐模3km处和8km处分别设置进出口和服务区,出入便捷。
旅游景点
同胞翰林坊
徽州古牌坊,被誉为为“古建三绝”之一,它与徽州古民居、古祠堂一样,为徽州的历史文化书写下了瑰丽多采的华采乐章。“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个是指歙县的许国八角牌楼,规格最高,半个便是指唐模的“同胞翰林坊”。它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的两同胞兄弟而恩准建造的。这两同胞兄弟为唐模许氏家族许承宣、许承家,他们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和康熙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这在当时兄弟两同时考中进士十分罕见。牌坊为三间三楼四柱式,规格比较高。它高16米,宽9.6米。最上方有“恩荣”二字,是皇上恩赐荣耀的意思,它与有的牌坊上的“御旨”二字有区别,御旨是皇上不仅给造牌坊的权力,还给资金;而恩荣是皇上恩准建造一定规模的牌坊但得自己出钱。可见这牌坊是许氏兄弟自己出钱建的了。下有“圣朝都諌”四个字,圣指圣上,圣祖皇帝康熙;都为官级,翰林相当与现在的科学院院士,为都级官员;諌(读董音)就是谏的意思,只是用法上谏用于下级对上级,官员对皇上,而諌用于皇上对臣子。现在我们来看看它的雕刻,整个牌坊几乎都布满了精美的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表示同胞二人十年苦读考中进士的艰辛;四根石柱上刻有仙鹤祥云,意味着鹤啸九天、凌云壮志;下面横梁上分别刻有表示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喜鹊报喜的图案。两只狮子,其中雄师戏珠、雌狮与小狮嬉戏,极为传神,戏舞之状栩栩如生。
翰林院:朝廷掌管秘书、著作等办事机构,是为国家储备人才的最高官方部门;
庶吉士:在翰林院里优于文学、善于书法的进士;
修撰:掌管编修国史、皇帝实录的工作,作为考取状元的例授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领导干部。编修:工作性质同修撰,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正县级领导干部。
檀干园
檀干园唐模村的主要特色为水口和园林景观,檀干园便是园林景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建于清初,里面的亭台、水榭均根据杭州西湖的构造而建,所以又称“小西湖”。相传清初,唐模村有个有个叫许以诚的人,在全国拥有36家典当铺,非常富裕。他的70多岁老母亲一心向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但苦于山水阻隔、路途遥远,加上年老体衰,不能前往。许以诚便不惜出巨资,在这里挖塘筑坝、修亭造桥,模拟杭州西湖景致造出了小西湖,供母亲养老,遂了老母心愿,真是孝心可鉴,故而小西湖又有“孝子湖”的美誉。我们外面的檀干溪对应杭州的钱塘江,那边湖堤为苏堤的位置,镜亭对应湖心亭,到镜亭的小桥和堤表示玉带桥和白堤,真可谓是西湖的拷贝缩印版。据史料记载,原来镜亭北周围的坡上栽有许多高大的梅树和松树,南面山上更是有神祠和“列秀亭”等建筑,都在咸丰、同治年间被毁了。现存的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了。但这现在能见的建筑以及周围的山水、花木足以表现出唐模村独有的园林景色特点。也曾经有许多文人在此游览并留下佳句诗篇。
沙堤亭
沙堤亭沙堤亭造型独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八个角,故又名八角亭。此亭建于康熙年间,现属于省重点保护文物。它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因为它是一种镇风水的标志性建筑,不是用来攀高游玩的,所以没有上楼的楼梯。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的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这都是分别蕴涵深意的:古时候唐模村有许多人在外经商、为官,逢年过节都衣锦还乡,村人为表示欢迎,往往在这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相当于现在隆重场合的红地毯。这条路又在溪边堤上,故名“沙堤”;出村离开时,踏在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上,抬头望亭,便见“云路”二字,寄托从此将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沙堤亭的独特造型可谓举世无双,全国原样就这一座。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洪水,为感谢全国人民的无私捐助,特复制了此亭于北京陶然公元,取名“风雨同舟亭”,意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团结精神。步出沙堤亭,有一条青石板路,它是一种采自浙江的上乘石料—— “茶源石”铺筑而成。从这里一直到村西头的主街,都是采用这种石料铺路,共有天,这也寓意着唐模村学子经十年苦读,一朝中榜,走出村去,从此平步青云。如此精细严谨的建筑构思和建筑体系的完成,也可以反映出当时唐模村经济的繁荣、财力的富足和建造的艰辛。
老作坊杨柳依依
徽州老作坊是新近开辟的一个景点,紧临许承尧先生故居。它汇集了古徽州地区一些集体和家庭式作坊,如油坊、豆腐坊徽州老作坊、布鞋坊。以及文房四宝的制造坊、茶叶加工坊等作坊,还有少数古朴的商铺。作坊内的所有加工设备都是按照古时候的相关模式和原理添置,制作工艺也是徽州传统手工工艺。
徽州老作坊在整体建筑上有着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典雅的造型。主体建筑以木制结构为主,充分利用了青砖、古木和盆景、垂柳的搭配。它汇集了徽州建筑的精华,体现了深刻的徽州文化内涵,更是对徽州一些传统手工工艺的充分挖掘和展示。走在这样一条仿古街道上,看着人们加工忙碌着,似乎又看见徽商前期创业的艰辛。
老作坊内经营的业主,都是经过地方旅游管理部门严格考核管理的,在相关制作行业中可谓是行家里手,有着一定的手工工艺或专业技艺,甚至堪称“绝活”。
这样一个旅游景点落户唐模其实也是对历史的再现和延续。清末以前,唐模曾是联结徽州府东南部(现在的歙县)、屯溪及西边地区、黄山区的交通要道之一,来往行人较多,加上唐模就有许多在外的徽商,有商业传统,故而唐模以前本来就是一个商业村镇。现在从水街的古商店、酒肆就可见一斑。
旅游小提示:该景点规模较大,有很好的参与性和可观性,如有爱好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黄山毛峰茶之类的东东带回家。
水街
水街高阳桥连同建于其上的廊房现已改建成茶室,置身桥上,冲一盅黄山毛峰,边细细品茗,边浏览水街的景色,边欣赏旅游部门组织的歌舞或戏曲演唱,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水街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和夹溪而建的街道市井。街上杂货店、百货店、油坊一应俱全,杏旗飘扬,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色彩。沿街筑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设有“美人靠”,供人来往歇息聊天。映入眼帘的还有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声声入耳的捣衣槌声和她们相互用当地方言交谈的喁喁细语。“千门万户捣衣声”的意境,于今已十分难寻,闻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顿惑古韵悠悠,乡情淳浓。这种平静祥和、朴素恬淡的生活给人以极大的安定感和无限的憧憬。
槐荫树
檀干园边有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树。树端下部中空,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张口凝目,电视剧《天仙配》中为七仙女和董永开口做媒的槐荫树就是在此拍摄的。离树不远有一座“沙堤亭”,建于清康熙年间。此亭形式独特,亭分上下两层,上层中空,四边有虚阁,八个角的飞檐上各悬铁马飞铃,微风吹动,叮当作响。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故又名“八角亭”。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坊,为纪念清康熙钦点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俩同入翰林而建,因其工丽典雅,雕刻精美,被誉为唐模的门户和象征。
唐模历史
唐唐模模始建于唐,始称檀干。公元923年唐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受父之命娶此地程氏为妻,遂迁居该村,并利用风水原理栽植银杏树选址建设家园。同时,为表先主(唐朝皇上)对其祖先汪华及其后代的隆恩,取忠君、忠主之意,决定仿效“后唐”营建一个标准而模范村庄,便改村名为“唐模”。汪思立也便是汪姓迁歙(辖区相当于现在的黄山市)始祖。南宋时,许姓由歙北许村迁入,与原居的程、汪、吴三姓混居,遂为该村大姓。至今村中还留存有唐朝皇帝册封汪华的圣旨和汪氏家族由植树选址而始的族谱。
唐模古村经宋、元时期的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强盛。特别是清代初期最为鼎盛。这与徽商的发展时间上基本吻合。可见古徽州发达村落的营建和发展与徽商的强大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
唐模村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经济发达。徽州地区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田园”之说,意思就是徽州地区山多田少。在以前以农业为完全产业的社会中,这是一个地区经济的致命要素,于是便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之谚语。意思为怪命不好,生在徽州,养到十三四岁,便要到外面去做学徒帮工谋生。经过一代代徽州人的努力,这帮人中便有的成了徽商,成了大老板。加上徽州土特产等资源丰富,又成了徽商形成的要素。从晋代开始便有了徽州人外出谋生,到了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据说那时期徽商掌握的财富占了整个中国的三成,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穷苦出身的徽州商人发达后,更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和故土建设,这便形成了徽州人才的辈出、亦商亦儒和徽州一系列的村落建筑。唐模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在,无论是地方志的记载,还是村中人们的流传,有很多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实。
唐模文化
唐模的祠堂文化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居住着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他们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和家祠。在特别崇尚程朱理学的徽州,作为“申述根本返始之心,尽子孙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它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每个宗族都会从族里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族长。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外,还具有多种用处,如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处,另外,族里要商议重要事务,也是在祠堂进行的。祠堂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所以也可以说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很讲究祠堂的建造,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族的一种象征。
明清两代徽州就有大大小小祠堂达10000多座,现在各县村都还有数量可观的祠堂存在,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称的唐模村现存有一座许氏宗祠,被称为“徽歙祠堂的典型”,虽然祠堂在清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已经不能看到全貌,但从它现存的遗址、建筑面积和规格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宏大规模,在中国古代,三、七为民间最大的数字,唐模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许氏宗祠就是按民间最大规格------三进七开间修建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由于祠堂是一村中首要建筑,因此在选址上非常注重风水,许氏宗祠的建造者就选中了檀干溪边的一块风水宝地,并在溪边修了一排石栏杆,石栏外见有一半月型石磅,建其石磅,一方面可以使水流弯曲而过,既美观,还能减少水流对祠堂沿河堤坝的冲击,另一方面,据说当时村中许姓和吴姓两个家族斗争很是厉害,许氏在祠堂前修这石栏,在风水理论上意为财运不外流。和别的徽州一些大祠堂相比,唐模许氏祠堂在建造上区分的更为严格。它按照不同的社会阶层来建造。许氏宗祠为家族的总祠,下面分为三个支祠,俗称“厅”其祠名分别为尚义堂、继善堂、骏惠堂,在唐模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摆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在,这句谚语真实反映了唐模三座祠堂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尚义堂地位最高,是座官祠,继善堂次之,是座经商人家祠堂,骏惠堂地位最低,是普通老百姓的祠堂,在建造上,以官为主的尚义堂讲究肃穆和庄重,以商为主的继善堂讲究气势和规模,以农为主的骏惠堂就显得粗而简朴,从如此之细的分层建造上可以看出昔日的唐模许氏家族讲究社会地位和其经济实力。
祠堂,这一代表着古代社会家族权力象征的代言词,虽然离我们渐渐的远去,但是他所积累、沉淀深厚的古徽州民间文化,无论是徽州建筑风格、徽派雕刻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唐模风水理论,都是我们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唐模水口文化
水口是风水学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所谓“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的意义。清代的 《入地眼图说》卷7一节中说:“入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之不竭.”可知水口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徽州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因为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它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才会“户闭”则财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名为:檀干园。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檀干园的空间组织非常成功,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是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檀干园有起景、高潮、结景的 空间,主次分明。
檀干园选在唐模村口,利用造园时掘塘之土堆土为山,很少用石,在山上“桃堤种柳”,使檀干园达到“门楼合稼,廊庑连芸”的意境,又减少了人工造园的痕迹。檀干园的造园艺术正是反映了“贵自然”这一审美观点。同时,园内的景致与四周的百年古树,以及森郁的气氛,形成“全村同在画中居”的绝妙画面。园林建筑,提倡“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这种传统的造园手法,在檀干园中得到最恰当的运用。
唐模水口以桥、堰作为关锁,以亭、庙、坊作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作为背景,这是古徽人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经过千百年来精心营造而成的,反映了徽商在兴旺时期的环境意识和对物质及精神上的追求。整个水口建筑构思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并与徽派园林、江南水街共同构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认和谐共存的生存理念。檀干园独特的水口园林建筑。同时把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有机部分加以综合考虑,又运用诗人画家意境,其造园手法之高,艺术之妙,堪称会派园林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