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以山形而得名。其山为石灰岩质的一座玲珑小山。山高60米左右,山势陡峭,如巨崖突立在四围高山峡谷之中,一面为古树枯藤掩映的蜿蜒小路,三面削壁而立,状如拾级登天之台,故名天台山。
据《安平县志》记载,伍龙寺初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后经历代培修,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座释道合一的寺庙。此寺是石头营造的精灵,专家谓之有“五奇”。一奇为:天台山之顶平面有限,聪明的建筑大师们依山就势,从崖底用人工垒砌石墙的方法,扩大山顶建筑面积。二奇为:山顶本是高高低低的平面,大师们把各单体建筑利用地形的错落有致,巧妙应用立体建筑的三维空间,或架空或悬挑或叠缩或拼联,以有限的平面获取最大的空间,营造了大佛殿、玉皇阁、祖师殿、经堂、吟风亭、望月台、回廊等大大小小40余间房屋。沿北侧依山就岩修有400余级石阶。三奇为:小殿堂大天井。进山寺正门拾级而上是一面积约60平方米的天井,四围建有重檐翘角的大佛殿、韦陀殿和左右配殿,整个庭院保持古建筑的中轴对称、四方齐正,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当你不经意间推门走进韦陀殿,却发现此殿进深不足3米,左配殿其下两层竟然是天井地平面下依岩而建的粮仓、碾房。伫立于天井之中,没有狭小之感;沉思于大佛前,更觉世界之博大。四奇为:大山拜小山。经大佛殿绕玉皇阁出祖师殿,就到了山顶的最高处望月台。台宽仅约30平方米。古代匠师巧妙利用人的视觉远眺出现的差异,挤出这有限空间来让人们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感叹。五奇为:是寺庙也是城堡。在其山麓凿有若干石臼,后山有防御性垣墙,山门的修建如城门,远看整座建筑是一森严壁垒的城堡,堪称中国古代山地石头建筑的一组绝唱。
天台山伍龙寺第一重庙门,为民国时期僧人本安修缮后的建筑,门上联为闻名遐迩的绝对: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明末清初,吴三桂路经此地曾上山拜望在此出家的叔父吴凤并留下朝服、朝笏、腰刀等珍贵物件,今仍存于古刹之中。据说“印宗禅林”浮雕是我国唯一的一幅佛道合一石雕。
景点相关资料
伍龙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经明清两朝不断扩建,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始具今天之规模。伍龙寺是天台山最耀眼的风景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伍龙寺沿山而建,自山腰至山巅,由山门、大佛殿、厢房、倒座、观音殿、经堂、方丈室、玉皇阁、祖师殿等组成。
财神庙 里面供奉的财神是范蠡,他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一名谋士。越亡后,与文仲一道辅佐勾践,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养精蓄锐,终灭吴复越。后见勾践有屠戮功臣之意,留下“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名言,弃官归隐,泛舟太湖,经商聚财千万,富可敌国,时人称为陶朱公,吴、越民间奉之为财神,屯堡人系南京后裔,故供奉范蠡。从财神庙向上行数十级台阶便到了小月台。小月台左边有伍龙池,相传为天台山上的五条龙饮水之处。
大佛殿 门楣上有一块匾牌,上面有任可澄书写的“恩沾北阙”四个大字,殿前有一对石狮,大佛殿内供奉着释伽牟尼佛像,长年香火旺盛,观瞻朝拜之人络绎不绝。东西厢房的门楣上分别有“深山明珠”和“咫尺云天”匾牌,大佛殿屋顶有两条泥塑巨龙,东西厢房和倒座屋顶也各有一条。伍条龙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呼之欲飞,“伍龙寺”因而得名。大佛殿对面的房屋叫倒座,里面存放着吴三桂的遗物和黄杨木盆。“黄杨木盆”是清光绪年间以千年黄杨树干整雕而成,直径52厘米,是天台山伍龙寺的传寺之宝,最为珍贵的文物。清初,吴三桂曾偕陈圆圆小住寺内,留下朝笏一块,朝服一件,配剑一把,及其所铸“方孔钱”8枚,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经堂 是天台山和尚念经打坐的地方。
方丈室 顾名思义就是方丈休息的地方,也是伍龙寺储存粮食的地方,它分为上下两层,地下一层为粮仓,地上一层为方丈住室,相传粮仓上的一间房间里的木床是吴三桂当年在伍龙寺小住时的卧床。方丈室的门口刻有一块石匾,前面是鱼头,后面是鱼尾,中间是金砖、铜钱还有莲花。它的寓意就是“年年有余,富贵双全”。
玉皇阁和祖师殿 两栋建筑连为一体,是天台山上最高、最宽大的建筑,它体现了佛、道、儒三教合一。
大月台 是天台山最高处,它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当年的和尚和道教弟子夜间来此望月,现已被凿为一水池,作为消防蓄水之用。
后花园 是由天台山古墙垣围成的约四亩地的台地,墙上有两道门,一是从台地上天台山之门,一是台地下山之门。当遇紧急情况时,方丈就通过后门下到后花园然后逃走。后花园里到处残留着明朝屯军驻堡的痕迹,地上的许多石头上留下了石臼,据说是当年为加工粮食和火药而凿,墙体高大坚固,墙上有防御垛口,过去用来作为战争防守之用的后花园现在已成了游人休息赏花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