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情人墙”,建于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边,全长约1700米左右。对“情人墙”的理解,只有置身到这样的情境中,才深感到创造“情人墙”之伟大。产生“情人墙”有这样两条客观原因:一是上海人生存空间的狭小。原先,上海人普遍住房条件窘迫,两代人或三代人同住一室习以为常。男女青年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如果上对方家里去,就必须在那些家人的目光关注下呢喃低语、其尴尬可以想象,没奈何只能到户外去。公园除了盛夏,晚上一般都不开门。夜公园开放期间,黑灯瞎火的地方也经常有民兵、纠察、联防队员来巡逻,以保证公共场所不受污染。那时又没有咖啡馆、酒吧、舞厅可泡,故而情侣们大量涉足的活动场所只有马路,于是“荡马路”就成了谈...
感受上海的灵魂。
150多年前纤夫们用双脚踩出的沿江小道,如今已是上海的标志。位于外白渡桥至南浦大桥的黄浦江西岸,全长4公里,外滩西侧矗立着各种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物,仅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1.5公里长的这一段,便鳞次栉比矗立着52幢西式和中西合璧式的大厦。尤以仿古希腊式的圆顶建筑汇丰银行最著名,曾号称“苏伊士运河以东到远东白令海峡最为华贵的建筑”,其门外一对铜狮子已有70多年历史。
如果你身处外滩,就已经处在了上海的历史和变化中。浦江的一边陈列着上海的过去,号称国家建筑博览的西式建筑群曾经是国际冒险家的乐园,如今中字头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成了它们的主人;江的对面是陆家嘴金融区卓尔不群的崭新大楼来重归上海。冒险家的子孙选择了用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来重归上海,昔日的梦想已经驻扎在了新的世纪和新的高度上。
景点相关资料
上海外滩(The Bund)又名中山东一路,简称外滩。全长1108米,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沿路为二十余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古典复兴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近年来上海外滩天幕的后方又被新建的许多摩天大樓改变了不少。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她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放,184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自此至20世纪40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科界和法科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科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别为它们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
租界严然是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19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于是,外滩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便面积不算大的外滩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故外滩又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黄浦江是流经上海市区最大的河流,她发源于淀山湖(今属上海市青浦区),由东南至闹行附近沿正东,于原陆家浜口(今南浦大桥附近)北折,从吴淞口注入长江。黄浦江以进入市区段的江面最宽,约为800米。由于黄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响,平均每天两次有明显的涨潮和退潮现象,一天内的水位落差可达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仅是江南沿海的一个中等县城,航运事业很不发达,人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在沿江修筑堤岸,所以除东门黄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宽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只就须拉纤行走。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就在黄浦江滩踩出一条曲折多弯的小道,人们称之“纤道”,这纤道就是外滩最早的路了。
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习惯把虹口港上的汉阳路桥叫作“坚虹桥”,把长治路桥叫作“中虹桥”,把大名路桥叫作“外虹桥”,就是根据桥所在河流的位置来取名的。同样,今苏州河入黄浦江口的第一座桥叫作“外白渡桥”,依次向里的桥也俗称“里白渡桥”(今乍浦路桥)、三白渡桥(今四川路桥)。如以县城为依据时,距城近的地方称为“里”,距城远的地方称为“外”,今南市区的“里成瓜街”和“外成瓜街”;“里仓桥”和“外企桥”等就是以此得名的。
进入上海县城附近的黄浦江在陆家浜出口处形成一个急弯,于是上海人就以陆家浜为界,其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为“外黄浦”。里黄浦的河滩叫作“里黄浦滩”,又称“里滩”,外黄浦的滩地就叫作“外黄浦滩”,又称“黄浦滩”或“外滩”。
根据上述,“外滩”它该指从陆家深至苏州河的黄浦滩地,这原来是不错的。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收复了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埃投降,标志着沿海反清武装全部肃清。康熙二十四年(168年),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颁布了《驰海禁令》,即放松和放宽了从明初开始实行的禁止近海航运和贸易的“海禁”政策,中国近海航运和贸易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中点的上海,是长江的出海日,又背倚中国最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很快成为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与上海县城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相近的黄浦江滩相继建起了码头、堆栈、商行,从而促进了上海的城市经济和建设的发展。大概在康熙四十年后,从陆家浜到方浜(今方浜路)的黄浦江滩地逐渐消失在不断兴建的各种建筑中,从此,“外滩”的实际区域就是今方浜路到苏州河边的黄浦江岸。
历史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有实力的是英资公司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外滩27号)、宝顺洋行(Dent & Co.,外滩14号)、老沙逊洋行(David Sasson and Sons Company,外滩24号),以及美资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外滩9号)。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滩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这些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机构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本没有多少变化。8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建立了许多新的摩天大楼,有些这些大楼直接建造在旧建筑物的后面(比如外滩大厦),与这些新建筑相比外滩的老建筑显得非常矮小,这深深地改变了外滩的相貌。过去直接在外滩江畔的码头全部被搬迁,江畔的防汛墙也获得了修复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东路高架公路进入中山东一路的接口处时将外滩天文台整个地向南移动了约50米。在外滩的最北段苏州河注入黄浦江处还建造了一个人民英雄纪念塔。一些大楼后来又被出租给外资或国有的企业公司。近年内关于上海外滩建筑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了一些讨论。上海租界和外滩建筑群也被视为中国近代耻辱史的象征。
古典建筑群
地址 建成时间 原名 目前使用单位
中山东一路1号 1913年 亚细亚大楼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中山东一路2号 1910年 上海总会大楼 东风饭店
中山东一路3号 1922年 有利大楼 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原中山东一路4号
中山东一路5号 1925年 日清大楼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6号 1897年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中山东一路7号 1908年 电报大楼 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9号 1916年 旗昌洋行大楼 招商局上海分公司
中山东一路10-12号 1923年 汇丰银行大楼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中山东一路13号 1927年 海关大楼 上海海关
中山东一路14号 1948年 交通银行大楼 上海市总工会
中山东一路15号 1910年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中山东一路16号 1924年 台湾银行大楼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17号 1924年 字林大楼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中山东一路18号 1922年 麦加利银行大楼 外滩十八号
中山东一路19号 1908年 汇中饭店大楼 和平饭店南楼
中山东一路20号 1929年 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北楼
中山东一路23号 1937年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4号 1924年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6号 1920年 扬子大楼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7号 1922年 怡和洋行大楼 上海市外贸局等
北京东路2号 1920年 格林邮船大楼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中山东一路29号 1914年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33号 1873年 英国领事馆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北苏州路20号 1934年 百老汇大厦 上海大厦饭店
中山东一路1号甲 1907年 外滩天文台
*由于外滩建筑名称和使用者更迭频繁,因此上海市民通常用地址来称呼这些大楼,如“中山东一路3号”或“外滩3号”。
交汇道路
延安东路
广东路
福州路
汉口路
九江路
南京路
滇池路
北京路
苏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