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峪村依山傍水,气势雄伟,民居古朴典雅,现存主要建筑有元代创建的规模宏大的汤帝庙,明代建筑于东山上的白云观、文昌阁,明末为避难自保而建筑的城堡“豫楼”,另有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宅,是中国乡村中别具特色的建筑群,被我国古建专家誉为“中国民居之瑰宝”。
郭峪城建于明朝末年(崇祯8年,公元1635年),为郭氏家族所建,故以姓氏命村名。因村落地处河谷,又名金谷里。明、清两代郭峪为里,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1984年该村划入北留镇。
历史上,由于山西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化长期征伐的主要通道,明末清初又多流民劫扰,先民们为求自保,用10年时间建成了这座防御性城堡。郭峪城城墙高12米、阔5.3米、城周长1400米,城墙之上有城堞450个,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砖阁,城设有东、北、西城门三座,西南设有水门两座。古城的独特之处,是在筑城时在城内墙上修建了城窑,窑凡三层627.5眼,从城内看密密麻麻,酷似蜂窝,故名“蜂窝城”。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
郭峪城内由东至西依次为后街、前街和中街,城内共有明代民居40院1100余间,多以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局的四合院为主。其中有“文化巨族”陈廷敬家族九代祖居“西都世泽”、“容安宅”等陈氏十二宅和“老狮院”、“小狮院”以及张家大院和侍郎寨。另有豪商巨贾王重新叔侄居住的王家十三院。村内曾建有大小庙宇20余座。
郭峪村清时称镇,是阳城东乡的文化商业大村。明清时期,共出过15名进士,18名举人,贡生、秀才如林。其中的文化巨族,除了“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陈家,还有被称为“科第世家”祖孙三代三进士的张好古张家,以及被称为“兵垣都谏”“祖孙兄弟科甲”的张鹏云张家。
郭峪又以古宅闻名。明清之际,郭峪村的经济文化发展均达鼎盛,其中以张鹏云(明万历年间进士,曾任蓟北巡抚)、陈昌言(陈廷敬伯父)为代表的张、陈两家官宦世家,门庭显赫。又有以王重新为代表的富商巨贾,名闻四方,他们的家宅府第都很讲究,现在村中保存较好的古宅子有40多院,其中明清住宅各居一半,共约1100余间,这些建筑高墙挺拔,门楼宏伟,梁栋华丽,木雕、砖雕、石雕工艺考究,充分体现了明清建筑的艺术风格。
郭峪村2003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景点推介
张鹏云故居:张鹏云曾历任明代右都御使、顺天府巡抚等要职,故居为张鹏云兄弟在明崇祯九年至十一年间(1636-1638)重修的。大宅沿南沟自西而东排列,共七个院落,占地3100平方米。宅院主人曾在兵部为官,所以大门上刻有兵垣都谏。壮观的门楼、雄踞的蹲狮,以及门楼两侧砖雕精美的影壁,彰显出张家昔日的权贵。
汤帝庙:俗称大庙,位于西城门内,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创修,明正德年间(1506--1522)扩建,嘉靖年间曾毁于火灾,修复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又拆旧整修。全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前沿有石栏,中有石梯可通上下。北面为正殿,面宽九间,进深六椽。东西殿各三间,角殿各三间。下院东西两面为两层楼房,各下下10间,上为看楼,下为住房及客房,南面上为戏台,下为山门,两旁又各有角楼,为储藏室,门外西侧有钟鼓楼。旧社会此庙为村社活动场所,村内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定和办理。民国年间,村公所设于此庙。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在这里禁烟禁赌。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此设立村、乡公所、大队部、保健站等。
豫楼:位于村之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
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瞭望方圆数十里。
申明亭:位于村中通往北门,西门,东门的三条主干道之交叉处。名为亭,实际倒更像是从老狮院院墙上伸出的一个屋檐,仅此而已。但这里却是中国四百多年以来民主政治的体现。亭内原有石桌石凳,有钟一口,后有一房间,估计为值班之用。旧时会有村民推选有名望之老者,在此办公,以调解邻里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在此处张贴布告,扬善谴恶。
钟家大院:位于古城西北角,原为陈家众多房产之一,清道光年间,由原住在现晋城黄花街的钟家买下至今。钟家大院由南北并列的两个二进院落,和西北角的书房院共计五个院子组成,三个门均可入院,布局讲究,还有砖雕尚存。临近该院有村内唯一的一小段完整三层古城墙(余者大多只有两层),长度大概仅二十米左右,足高12米。其中的蜂窝窑洞清晰可辨分为三层,下层窑洞最大,中层次之,上层最小。可作为郭峪蜂窝城之最佳访古处。
范家大院:范家大院是阳城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范月亭的故居。三进式院落,占地1100平方米,建于清初。1939年十二月事变时,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司令员唐天际、晋豫特委书记聂真等人曾住于此,为晋东南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指挥部。
老狮院:位于村中央三叉路口,原为某没落家族故居,于明末被陈家买下,成为陈家重要的房产之一。具体分为左右两个二进院落。大门在一个高台之上,两侧有大狮子两尊,附带小狮子多座。门楣之上为三层书板,书写内容与皇城相府内小牌楼相同,估计为同时代所立。进门后门分左右,即是两座二进院落。西侧院落前院又称当铺院,正中有石榴树一株,取多子多福之意;正面为过厅,两层,保存完好,尚有老妇居于其内。过过厅或者由左侧小门均可至后院,后院为正宗阳城四合小院形式,四面均为两层,向右有门直通右侧二进院之过厅。右侧二进院落较之左侧更为宏大,保存完好,仅过厅已被改建,改建后的过厅上正中有红五星一个,社会主义味道十足,其余不计。
无考古院: 豫楼往北不足百米有二进院落一座,前院大概有三成为原有建筑,三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筑,另外四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建筑,可看作各时代文明交融之象征。后院为保存最为完好之院落。据十三省专家联合考证,此院可当之无愧的成为山西第一古院。首先无半分改建重建现象,且建筑格式大气而不失精巧,毫无逾制之举却可造就出无可质疑的大家气象。正中为大门,仅有门楣一层,空板,无字,左右为照壁式院墙,进入大门后迎面而来石柱三间正房左右为偏房两座,两层,站到正房回望,可见大门两边的照壁式院墙正中各有雕像一座结构精美。我认为该院独特之处在于正房和偏殿的比例,正方与院子之间的比例,大门与院子、正房的比例都恰到好处,有一种美感。似乎都涉及到古建筑学方面的内容了,本人亦不做深究。惟愿梁公再世,可一睹其容。
王家十三院: 据院内老妇所言为一串七院(乔家大院才一串六院)实际上是一串十三院。大概是第八个院子已经离该老妇太远了,所以不清楚也属正常。十三个院子均为阳城古院形式,依地势而起,布局结构均以简为宗旨。院落主人为明末商人王重新,为人以简朴为主,但对民则爱施恩惠。所以其建筑也可处处体现出其俭朴与爱民思想。
八音会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主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文化等。诸如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上党八音会是流传于晋东南地区的民间吹打乐。农村的娱乐活动如结婚办喜事、办百事,这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我们这支队伍是我们附近村庄的老艺人,也算是老马奋蹄自扬鞭吧。
八音会:金、石、土、革、丝、木、匏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