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台山又称巫咸山,位于夏县县城2公里的中条山前沿,孤峰峭拔,苍翠摩空,一衣带水,景色宜人,为夏县古八景之首。明清时期,这里庙宇林立,是游人拜遏游赏的最佳去处,中秋尤盛。抗日战争时期,瑶台山周围所有建筑俱遭毁坏,树木被烧。1954年夏县县委、县政府发动民众绿化瑶台,使前坡翠柏覆盖。2004年恢复重建,2006年9月29日开当大典。
瑶台山顶太虚观中建有九层佛塔,塔高43.69米。塔中供奉有三世佛及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五大菩萨,道教建有:三清、三官、文昌、药王、雷神等殿阁。
瑶台圣境儒、释、首三教合一,堪称古今宗教圣地,已成为古都夏县的重要标志。
瑶台山的典故
夏县境内有很多与夏商历史有关的地方,其中城东南两公里多那座“瑶台山”似乎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西汉经学家刘向著有《新序·刺奢》篇,讲“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夏桀为了建瑶台琼宫以宠美女妹嬉,竟然使尽了民力,用竭了民财,这当然也给他引来了亡国杀身之祸。从大禹开始,夏桀应是禹的第十四世孙,而同时又是夏代的第十六代帝王。如果传说不误的话,夏县这个地方应该就是夏王朝的发祥之地,同时它又是夏王朝的溃亡之所。而刘向笔下的那个“瑶台”,自然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瑶台山了。
这瑶台山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而且其自然形状也格外特殊。它那突兀而起的身姿几乎是一个十分规整的圆锥体。论海拔它其实不高,也就是六七百米的样子,然而若论其锥体的相对高度,却高至千米,与身后其它山峰相比,它不但显得挺拔孤傲,而且还真的表露出一种神圣与非凡。山底圆,山顶也圆。据有关部门勘测,山底的直径约为500余米,而山顶的直径则是51米,后者刚好是前者的十分之一。这不禁使我们自然联想到了古时的坛类建筑物的基本形状,如北京天坛一类祭祀之坛,事实上即是如此模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去追溯,最早的原始祭坛据说最初均是由自然山体而渊源的。写至此,我们不得不去猜想,夏县城外的这座瑶台山该不会还是一处远古先民用作原始祭祀(例如祭天)的自然之“坛”吧。
现在仍能见到的许多历史典籍与文献中,有记述称这座瑶台山有另外一个名字“巫咸山”。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隋书》,甚至在东晋著名训诂学家郭璞的笔下,就都已有明确记载。至于为什么瑶台山又被称作巫咸山,对此古人大多认为,这是因为在商第九代王太戊时期,当时专管占星之事和始用卜筮之术的大臣巫咸原来就住在此瑶台山下。又据记载,巫咸不仅长于占星观天和首创了卜筮术,而且据说他还发明了鼓;另外,这些记述中又说不仅巫咸本人长期居住在瑶台山下,而且直到商的第十三代王祖乙时,继承了父亲特长和事业的巫咸的儿子巫贤,也仍然居住在此。《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曾说:“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即巫贤、巫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感在。”郭璞的《巫咸山赋.序》中也说:“神巫上下灵山,采药往来也。 ”显然,《山海经》中所描述的“灵山”,按祖籍闻喜(与夏县紧相毗邻)的郭璞的解释,无疑应该就是瑶台山,亦即巫咸山了。夏县巫咸山上古有巫感祠,山下则有巫感父子之墓。过去的巫感父子墓地,据说不仅封土高大并有砖墙环绕陵园,而且宏阔的陵园中到处是参天古柏与历代名人碑碣。直至本世纪地,巫感祠墓仍然完好保存着,后则祠庙毁于日寇之手,仅有墓冢幸存至今。
过去曾有人以为夏县的瑶台山之所以后来又有了巫咸山的叫法,原因就在于当地古人恶于闻夏桀其名,故有改“瑶台山”为“巫咸山”之事。实际上千百年来这两个名字是一直同时并行于世的。例如,元明之后夏县古八景中一直就有“瑶台月夜”一景闻名于天下州县之中,这已能说明瑶台山的名字并未消失湮灭。
瑶台山的温泉
20多年前,就在夏县的瑶台山南麓,人们发现并利用了一处温泉资源。20多年来,这里的温泉疗养院已接待了数万名国内外宾客,治愈率与有效率达90%以上。名山秀水,人见人爱。夏桀有知,或许他会将这里真正作为瑶池,以博妹嬉一笑;若巫咸有知,想他也许将要弃巫医以藉神泉神速惠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