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雷是一个民族文化原生态保留得十分完好的村寨。也是一个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民族村寨。怎雷村现有居民58户,250人,基本上十一个姓氏的村寨。他们繁衍生息在这苍莽翁郁的苗岭山脉深处已历十余代,200多年了。
远远望去,怎雷在高高的山腰,村寨后是绿树覆盖的山粱,村前是满目金黄稻谷的梯田。梯田层层而下,深深的山谷里,是蜿蜒南去的都柳江。村寨依山势而建,清一色干栏式木楼,盖小青瓦,见不到任何水泥瓷砖玻璃等材料。各户的房屋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互不遮挡刚光与视线,整个村寨形似松散而? 又气韵相连,古朴而生动。阳光和煦,云白田蓝。村寨与山体相融,青黛与金黄相嵌,如诗如画,不由人不赞叹:真是奇妙佳境!
登上水族人家的吊脚楼,参观水家历史悠久的木楼,与主人家亲切交谈,观看水族古老的纺纱机,欣赏了布锦上美丽的水族马尾绣,研究了水族先民创造的保留着人类文字原生态的水书,品味主人从山上采摘来的味道独特的野葡萄,让人恋恋不舍。
景点相关资料
一、民族概况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广西北部地区的融安、南丹、环江等地。人口34.5993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二、文化艺术
水族有自已的语言,水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过去曾有一种叫“水书”的古老文字,其中象形文字多,仿汉字甲骨文、金文多,通用的单字只有一百多个,仅限于宗教活动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水族的民间文学多以口头文学流传于世。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少数信天主教。
最有名的舞蹈是铜鼓舞,民间艺术有剪纸、石雕、编织、银饰加工等。“水家布”(九阡青布)织染精细,独特的“豆浆印染”工艺(又称豆浆画)已700多年历史。
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
水族地区是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水果品种很多。水族主要从事农业;水族地区盛产的辣椒远销东南亚各国。“九阡酒”则是水族人民的传统佳酿。目前水族地区有了采煤、电力、电机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三、风俗习惯
1、忌讳
忌在家里随地吐痰、吹口哨、跨火塘;不能在长者面前翘腿;忌杀白鸡和待客;产妇家三日内忌外人进入。
2、日常食俗
水族地区盛产水稻,日常主食以大米为主,辅以小麦和杂粮。一日三都以酸菜汤、辣椒水加萝卜,南瓜和葱蒜为菜肴,有时也要磨些豆腐。水族喜欢糯米饭、糯米糍粑、汤粑、粽子和用糯米做成的各种油炸食品,并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水族人民爱吃鱼,除浦鱼外,历史上还有养鱼的习惯。常吃的有鲤鱼、鲋鱼、鲭鱼、鳜鱼等。水族也有吃火锅的习惯,其时将火锅置于铁火架或泥炉上,先把肉类、豆腐、葱、姜、蒜、盐等佐料放入锅内煮沸,食用时随吃随加入新鲜蔬菜,另外备有辣椒和佐料碟供就餐者选用。
3、节庆、礼仪食俗
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族有本民族的历法,以农历九月为岁首,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水历十二月至新年二月),每逢“亥日”,各村寨轮流“过子去作客吃酒。为了不影响生产,节约财物,端节已改在三秋农忙之后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举行,以庆贺丰收。按传统习惯,过端节之前一个晚上,只能吃素。
民间传说:远祖在为自己四个儿子祝贺丰收时,由于过分的兴奋,不小心在上楼取肉时失足跌死。为悼念死去的老人,后辈们决心在老人安葬之前不吃荤,而老人去世时的日子,正是端节的前一天。所以水族有在端节前一天,或老人去世下葬之前不吃荤的习惯。端节的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必备丰盛的酒菜,举办盛宴,不仅要有牛、猪等肉菜,还要有鱼虾、豆腐、瓜果、糯米饭,其中最珍贵的佳肴是“鱼包韭菜”,制作工序复杂、精细,味道鲜美可口。韭菜在水族民间之所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说是因为韭菜用九的谐音纪念古代一位老人,他用9种不同蔬菜和鱼配制了一种增强体质的佳肴。
在欢庆节日时酒是必不可少的。制酒的工作多由妇女来承担,水族自家酿酒有大米酒、糯米酒、杂粮酒和甜酒之分。其中以三都九阡地区的糯米酒最为驰名,这种酒色泽棕黄,香味馥郁,清甜甘爽。1957年曾上过国宴。水族无论在节庆或平常待客都很讲礼仪。来客人一般都杀鸡宰鸭,如果是贵宾到来,还要杀猪上鱼,因猪头和鸡头象征尊贵,在就餐时,鸡头要先敬给客人;猪头是为客人饯行的菜;若是女客,客人离开时要将事先留下的鸡鸭翅膀、腿和糯米糍粑、粽子让客人带走,民间称扎包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