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位于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已知的我国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该村木活字印刷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完整地再现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物证明。
大家是否看过自己家族的族谱呢?细心人翻开温州各地族谱,会发现这些宗谱的扉页几乎都有“平阳坑东源(东岙)村王××印刷”或“平阳坑东源王××梓辑”等字样。东岙是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的别名,“梓辑”是东源谱师对刻字、检字、排版、印刷、装订等系列程序的总称和谦称。东源村位于温州第二大水系飞云江的中游,依山临海,所在的平阳坑是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四县经瑞安往温州市区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塞。
木活字是宋朝的时候发明的,发明者是谁至今不知道。在元朝初年,木活字印刷已十分兴盛。颇有学问、隐居家乡、教授善身的王法懋就开始为自家和别人编修族谱,并且用木活字印制。从此,用木活字编印族谱就成了他的子孙们的一门重要手艺。后来,王法懋的子孙后代辗转迁移。清朝初年,有一支派迁到了我们今天所在的东源村,把祖传的“梓辑”手艺带到了东源。什么叫“梓辑”?
梓辑,这是东源谱师们对自己修编族谱并用木活字进行印刷的全套工艺的总称。今日的东源村有1800多人,村中会修谱并能用木活字印谱的有几十个人,大多数分散到温州市各县区做谱,有的把业务扩大到了福建、湖北等外省区。在胶版印刷、彩色胶印风行世界的今天,古老活字印刷形式在这里得以延续,实在是一个奇迹。目前,国内只有东源村继续保存并且传承着这种原始而古老的活字印刷形式,国内独家。专家们曾对东源这种印刷术进行过考察,认为它的操作流程同八百年前王祯《农书》的记载如出一辙。它的存在证明了:印刷术是古代中国人的一个伟大而成熟的发明,并且至今还在流传。
民间尊称谱师为“先生”。先生住祠堂(宗族请谱师做谱,多要求谱师住到自家的宗祠里),吃公粮(宗族公田所出),忙上一年半载,所得报酬却是不高。平时如果吃点烟酒,回去时连路费都会成为问题。但旧时能否吃饱饭是底层百姓的大问题,谱师既然被所请的宗族包了吃住(菜要自己买),来几人提供几份,做多久供应多久,于是干脆携妻带子,一家老少随谱而行。而且,由于那点可怜的工钱反正攒不了家私,也就不那么急着赶活。精工出细活,一个大族一做往往就是一年。所以东源村里谱师虽多,日常却可能找不到一个。现时的谱师仍然住祠堂,但所吃的公粮改由宗族现金补贴(一次性补贴几百块钱),谱师们要挣的是工钱——如生意连续,一年可挣二三万元左右,自然极大地提高了速度,以前一年的活,现在通常只需要3-4个月,一年要换好几个祠堂。
谱师的生活状况——到处住饲堂,收入不是很丰厚,并且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旧日农村子弟多文盲,很少读书,以致东源王氏并不将做谱视为传家秘技,在收徒授艺上历来相当开明,父可以不传子,叔却可以传侄。偶有外姓想学,只要两厢情愿,也无不可。
王氏老宅就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馆址。这幢老屋是明末清初的老古董,见证了许多历史风云,本身就是明末清初民间建筑艺术的“见证人”。
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位于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已知的我国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该村木活字印刷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完整地再现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物证明。
大家是否看过自己家族的族谱呢?细心人翻开温州各地族谱,会发现这些宗谱的扉页几乎都有“平阳坑东源(东岙)村王××印刷”或“平阳坑东源王××梓辑”等字样。东岙是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的别名,“梓辑”是东源谱师对刻字、检字、排版、印刷、装订等系列程序的总称和谦称。东源村位于温州第二大水系飞云江的中游,依山临海,所在的平阳坑是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四县经瑞安往温州市区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塞。
木活字是宋朝的时候发明的,发明者是谁至今不知道。在元朝初年,木活字印刷已十分兴盛。颇有学问、隐居家乡、教授善身的王法懋就开始为自家和别人编修族谱,并且用木活字印制。从此,用木活字编印族谱就成了他的子孙们的一门重要手艺。后来,王法懋的子孙后代辗转迁移。清朝初年,有一支派迁到了我们今天所在的东源村,把祖传的“梓辑”手艺带到了东源。什么叫“梓辑”?
梓辑,这是东源谱师们对自己修编族谱并用木活字进行印刷的全套工艺的总称。今日的东源村有1800多人,村中会修谱并能用木活字印谱的有几十个人,大多数分散到温州市各县区做谱,有的把业务扩大到了福建、湖北等外省区。在胶版印刷、彩色胶印风行世界的今天,古老活字印刷形式在这里得以延续,实在是一个奇迹。目前,国内只有东源村继续保存并且传承着这种原始而古老的活字印刷形式,国内独家。专家们曾对东源这种印刷术进行过考察,认为它的操作流程同八百年前王祯《农书》的记载如出一辙。它的存在证明了:印刷术是古代中国人的一个伟大而成熟的发明,并且至今还在流传。
民间尊称谱师为“先生”。先生住祠堂(宗族请谱师做谱,多要求谱师住到自家的宗祠里),吃公粮(宗族公田所出),忙上一年半载,所得报酬却是不高。平时如果吃点烟酒,回去时连路费都会成为问题。但旧时能否吃饱饭是底层百姓的大问题,谱师既然被所请的宗族包了吃住(菜要自己买),来几人提供几份,做多久供应多久,于是干脆携妻带子,一家老少随谱而行。而且,由于那点可怜的工钱反正攒不了家私,也就不那么急着赶活。精工出细活,一个大族一做往往就是一年。所以东源村里谱师虽多,日常却可能找不到一个。现时的谱师仍然住祠堂,但所吃的公粮改由宗族现金补贴(一次性补贴几百块钱),谱师们要挣的是工钱——如生意连续,一年可挣二三万元左右,自然极大地提高了速度,以前一年的活,现在通常只需要3-4个月,一年要换好几个祠堂。
谱师的生活状况——到处住饲堂,收入不是很丰厚,并且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旧日农村子弟多文盲,很少读书,以致东源王氏并不将做谱视为传家秘技,在收徒授艺上历来相当开明,父可以不传子,叔却可以传侄。偶有外姓想学,只要两厢情愿,也无不可。
王氏老宅就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馆址。这幢老屋是明末清初的老古董,见证了许多历史风云,本身就是明末清初民间建筑艺术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