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勉县城西4公里的川陕公路边上,与武侯墓隔汉江(古沔(念mian三声)水)遥遥相峙,自成一体,各具特色。公元236年,即诸葛亮死后第29年,刘禅才下诏立祠。当时因“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故选祠址于定军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这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给银两修建的祠庙,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其它武侯祠,即湖北襄樊古隆中、河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四川成都武侯祠、四川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礼县祁山堡武侯祠、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等。
大殿两侧、山墙及正面檐下,碑石林立,上刻历代文人墨客及军政名流诗词歌赋。后檐柱悬挂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对联:“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风。”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极显慈祥睿智。他左手持六韬兵书,右手抚膝。琴童书童待立身旁,一持宝剑一捧印绶。龛下关兴、张苞护卫在侧。神龛上方蓝底金字匾额上“忠贯云霄”4个楷体大字为清代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皇帝领琰御书于皇宫,“驿发”到勉县,由钦差工部待郎来勉县代表皇帝将匾悬挂于此的。大门两侧有联道:“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定军。”此联道出了诸葛亮临终时的旷古遗憾。
武侯祠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留下墨迹甚多。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祯等,都曾来此赋诗题字。目前保留下来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联20余幅。在众多石碑中,首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795年)沈迥刻立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一碑最为珍贵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的勉县。三国蜀相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谥为“忠武侯”。旧时武侯祠多如繁星,不胜枚举。现在,全国尚存有规模较大的武侯祠9座。而陕西汉中勉县的武侯祠是皇帝下诏修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堪称“中华第一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勉县城西4公里处的川陕公路之南,汉江之北。武侯祠内建有殿庙、廊房等建筑。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 呈长方形。周围青砖砌墙,占地30亩, 共 有7院, 54间房舍, 亭台楼阁, 布局适宜。祠内古柏数颗,直径约1米左右, 高大繁茂。还有一株稀有花树, 形色似藕莲, 人们称之为“旱莲”,高约10米,初春开花,展瓣吐蕊,芳香数里,届时欣赏者络绎不绝。
景点相关资料
勉县武侯祠,也叫诸葛庙。在勉县城西4公里的川陕公路边上,与武侯墓隔汉江(古沔(念mian三声)水)遥遥相峙,自成一体,各具特色。公元236年,即诸葛亮死后2年,蜀汉后主刘禅才下诏立祠。当时因“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故选祠址于定军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这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给银两修建的祠庙,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
武侯祠距武侯墓十余里,为明、清建筑,祠坐南向北,背临汉水,面对公路,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20米,呈长方形。四周有围墙,地基三十亩,共有七院五十四间房舍。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亭台楼阁,遍布祠中。 武侯祠坐南向北,占地约2公顷,西与古阳平关、诸葛读书台、莲花池相接,东与马超墓祠、刘备称王设坛处等古迹连成一片。
武侯祠古建筑群由北向南,楼台殿宇排列整齐,中轴线直穿五进,其中三院并联,形成18个院落。从北进入山门,依次为乐楼、东辕门、西辕门、牌楼、琴楼、钟楼、鼓楼、戟门。
祠前为牌坊,高10米,八角起翘,牌坊中宽6米,东西两侧各宽3米,四柱落地,上盖灰瓦,坊上一面金书大字“汉丞相诸葛武侯祠”,一面书“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
祠内遍悬匠、联,匾额有:“高山流水”’“醇儒气象”,“代仰清高”,“大汉一人”,“大器无方”,“天下奇才”,“其犹龙乎”,“山高水长”,“伯仲伊吕,”其中“忠贯云霄”为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御 赐”。对联有:“扶汉室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冯玉祥将军1928年题:“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嵌于大殿背后墙上;琴楼上有“石琴”一张,长115厘米,头宽24厘米,尾宽20厘米,上刻“章武元年”,叩之清亮,悦耳,传为“诸葛亮手挥之物”。在众多石碑中,竖有沈迥刻立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唐碑一通,系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最为珍贵。
大殿两侧、山墙及正面檐下,碑石林立,上刻历代文人墨客及军政名流诗词歌赋。后檐柱悬挂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对联:“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风。”
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极显慈祥睿智。他左手持六韬兵书,右手抚膝。琴童书童待立身旁,一持宝剑一捧印绶。龛下关兴、张苞护卫在侧。神龛上方蓝底金字匾额上“忠贯云霄” 4个楷体大字为清代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皇帝领琰御书于皇宫,“驿发”到勉县,由钦差工部待郎来勉县代表皇帝将匾悬挂于此的。大门两侧有联道:“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定军。”此联道出了诸葛亮临终时的旷古遗憾。
武侯祠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留下墨迹甚多。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祯等,都曾来此赋诗题字。目前保留下来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联20余幅。 在众多石碑中,首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795年)沈迥刻立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一碑最为珍贵。
祠内有古柏18株,直径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郁郁葱葱,为词增色。鼓楼东院有“早莲”一株,高约l0米,直径约40厘米,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开花,类似莲花,芳香数里,别开生面,人们把它理解为是诸葛亮淡泊廉洁;奇才大专,名闻于世的象征。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河南南阳卧龙岗;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开始辅佐刘备。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在公元228年至234年先后指挥五次北伐曹魏。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