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 西安 晴
睁开眼睛,已经告别了戈壁,眼前是黄土高坡。火车在一个峡谷旁边蜿蜒前进了一个多小时,我感到黄河就在身边。
在宝鸡吃过午饭,终于等到了三点种。西安,我回来了!
匆忙回到建筑科技大学招待所放下行李,我就乘车去大清真寺。在火车上听人说清真寺是值得去的地方,还煞有介事地说,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国古典风格的伊斯兰礼拜堂。恐怕不是唯一的吧,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也运用了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啊。既然人们给它溢美之辞,一定非同凡响了。
来到鼓楼,钻进北侧的化觉巷内,兜转几分钟就找到了。一位回族大伯给我一本《清真寺旅游指南》,打开看,原来这座被民居包围得紧紧的清真寺平面呈长条形,有四进院落,庭院深深深几许?
从北面的小门进入,眼前马上被砖雕大照壁和木牌坊吸引。牌坊翘角飞檐、斗拱层叠,果然是中国古典风格。中国建筑讲求围合,特别是建筑周边通常被完全包围,所以从回民区进入清真寺,就像来到迥异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木牌坊后面是五间楼,透过五间楼可以看到后面的院落,中国建筑就是通过如此一“藏”一“露”去吸引你。五间楼为硬山,少有举折,与木牌坊秀丽轻盈的清代风格不同,或许是更古远的建筑。
穿过五间楼迎面是庄严稳重的石牌坊——第二进的开始。石牌坊四柱三间,用石刻斗拱承托唐风石“屋脊”,质朴无华,而后面的两通冲天雕龙碑就精雕细琢多了。
通过敕修殿进入第三进。据称敕修殿是全寺历史最早的一座殿宇,明朝重修时为寺院正门,可见前面的牌坊、石碑是明朝以后加建,成为建筑群序列的前奏。敕修殿的举间开架保留了宋代风格,装饰有阿拉伯的拱拜图案。第三进院落的中心建筑是二层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省心楼”,巍然高耸而玲珑秀美。“省心楼”形制独特,上层重檐,虽比下层略有收缩,仍显得雄伟硕大。两层均有一圈廊柱,可绕楼环转。这个“亭”“楼”结合的建筑形象让我久久回味。中国传统建筑与伊斯兰艺术风格相互结合的巧妙之处,当数“省心楼”为出色代表。她被穆斯林称作“邦克楼”,相当于阿拉伯国家清真寺的宣礼塔。
穿过三连门,凤凰亭呈现眼前。风格与木牌坊极为类似,只是歇山顶改为攒尖。主亭六角形,侧亭三角形,三亭相连如凤凰展翅。从其秀丽的细部推测,它和木牌坊是同期加建的。凤凰亭后有鱼池两个,池中叠石为峰,池周砌雕栏杆,运用古典园林手法。栏杆石道辉煌豪华,俨然皇家园林的格调,衬出西端礼拜大殿的庄严神圣。
踏上大月台,礼拜大殿就让你感到她的巍峨雄伟而“临下有赫”(殿中横匾题词,指肃然起敬)。大殿七间歇山,蓝色琉璃瓦覆顶。据说殿内可容纳一千人同时礼拜,而且进深九间。这就让人吃惊了,中国古建筑居然有七间九进的?!真想进去看个清楚,然而外人是不能进入的。于是我猜测礼拜大殿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如此才符合“九进”的说法。
一群欧洲来的旅游者在殿前拍照、喧哗,把肃穆的气氛破坏殆尽。本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这些不懂得尊重伊斯兰文化、不懂得尊重中国文化的家伙,让人不齿!
正如在东关清真寺那样,逆光增加了拍摄难度。反过身来,树木花草的光影让楼、台、亭、殿披上一派斑驳陆离,也不失为一个好题材。
化觉巷清真寺,宋、明、清各朝风格并存,因而人们推测寺院早在宋代就建成。中国很多建筑群集合了几朝风格,不同单体之间通常有年代差异。我想,大概是因为使用要求和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建筑得以加建扩建;同时因为在中国建筑史上,建筑技术成熟得较早,建筑风格缺乏质的飞跃,所以各朝风格并存并无不协调之感。这样,中国建筑就像一部史书,你可以从单体建筑中找到它所对应的年代。至于叙利亚学者提出“唐朝皇帝向支援‘安史之乱’的阿拉伯帝国官兵许诺,他们可以留住京城,可以和中国女子结婚,并敕建清真寺”的说法,认为清真寺建于唐代。寺内石碑碑文也有类似记载。但据深入考证,在唐朝,此地属于皇宫大内,不可能有宗教建筑。可能到了宋代,回民聚居此地,朝廷遂将清真寺迁居到这里了。
离开清真寺,我去碑林买书法拓品,顺便登城墙。记得两星期前从碑林去钟楼,走的就是这段路,当时初到此地,禁不住抒发一番感慨,现在竟如老朋友见面,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
买过一回字帖,有经验,这回居然用30元就买到了米芾和唐寅共8张拓品!只可惜祝枝山的卖完了,换另一个“江南才子”唐伯虎的顶上吧。
登上城墙已是黄昏时分。不过总算上来了,也不枉此行。
作者:yeah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