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古代的原版书--碑林
碑林博物馆原来是孔庙,也就是帝王时代祭祀中国人所遵从的圣人--孔丘先生的地方。当然,当年的孔庙并非只用于祭祀,由于印刷术尚未普及,读书人的书籍唯有靠传抄或雕刻,前者用毛笔抄写予纸上,后者则把文字雕刻在竹片上。由于这种传抄的方式,经常会发生漏字或错字的情况,为了便于读书人订正,当年的官府把读书人最基本该掌握的文章雕刻在石碑上,以便人们进行校正,这就是碑林的雏形,堪称古代的原版书库!
碑林位于西安市三学街的南城墙内侧,始建于公元1087年,北宋时代,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唐朝开元年间镌刻的《石台孝经》、《十三经》而建造的。由于西安自古是中国的首都,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碑林里碑碣的增多,其规模也逐渐扩大。现在碑林的馆藏有2300余件之多,上至汉代,下至清代,既是古人的原版书库,亦堪称时刻之图书馆也!
这些古代的原版书,皆出自名家之笔,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刻石》,还有楷书大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回元观钟楼并序刻石》等,可惜我并非书法大家,到亦碑林并非钻研书法而来,只是为了寻找几个已故的名人,看看他们亲笔所书的字迹,左宗棠便是其一,我虽恨他在清末帮助曾国藩“剿灭”了太平天国,但是其为人刚正、豪情,观其《天地正气刻石》,虽落笔随意,却意气横生,豪情壮志铺随着天盖地而来。可惜,一件拓片要上百元,这并非一名普通的学生所能应付的了的!
除了左宗棠,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的禁毒鼻祖林则徐,小时候就在《鸦片战争》中知道他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最终没被道光皇帝所接受,将其贬往新疆,碑林中的《游华山诗刻石》,是他路经华山时所著。他的书法明显高于左宗棠,落笔工整有力,方圆兼备,纵使遭贬他乡亦能如此,不愧为民族之英雄也!
再来一个是秦相李斯的篆书,他是法家的代表者之一。李斯在其《谏逐客书》中以古论今,以人才、佳肴到观赏品为鉴,说服秦始皇收回逐客的命令,同时亦间接说服了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奠定了秦国横扫六国,统一中国的基础。中国统一以后,李斯受命进行文字改革,中国文字终于统一了,后人常把此功归于秦始皇,实则乃李斯之功劳也!珍藏于碑林的李斯墨宝并非《谏逐客书》,而是《峄山刻石》,此碑系宋人仿刻,虽非秦代之物,但却是罕见的李斯书法。
再看清朝马德昭的《魁星点斗刻石》、《一笔虎刻石》、《甲子重寿刻石》,不懂得书法的朋友,应该会对这几块石刻较感兴趣。从直观的角度,感觉这几块石刻其实就是一幅画,唯有在讲解人的指点下,才会识破其中奥妙。《魁星点斗刻石》顾名思义取自“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俗语,一个魁星站在鳌字之上,手持毛笔,钦点其旁之“斗”字。《一笔虎刻石》是以只落一笔的方法完成一个形象的“虎”字。《甲子重寿刻石》则是用九十九和廿一合凑而成的。然而前者还真有点名副其实,而后二者也许是作者在艺术方面的创意太高,普通人单凭意念不一定看得出来。
进入碑林二室,有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系唐代吕秀岩的作品,叙述了景教的教旨、教义及当时景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吕秀岩何许人也姑且不论,然此碑是由揩体所书,笔法轻巧有力,与柳公权之书法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难得的是,此碑还使用了叙利亚文书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好代言人,也是丝绸之路起点的最佳作证。
碑林的西侧是石刻艺术陈列室,这里陈列了著名的“大唐六骏”浮雕石刻,大唐六骏就是当年唐太宗南征北战时乘坐的六匹骏马。唐太宗的这几匹骏马皆在沙场中阵亡,浮雕中生动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或战阵中身中流箭,或驰骋疆场的场景。每一幅画面都试图给人们表达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
碑林之行,匆匆而过,虽并非味如嚼腊,但走马看花式地穿堂过殿,收获肯定有限。也许是艺术涵养粗浅(或者应该说是没有!),总觉那些享有盛誉的大家之作不过如此而已,偏偏却对那些口碑一般之作品情有独钟!
笔于:华大北区10#104
作者:tan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