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昆明—大理—丽江—泸沽湖—攀枝花—成都
只是我暑假里所走的路。其中丽江与泸沽湖各停留了四天。无法描摹我的全部感受,只是试图写一点片断下来吧。
第一站是大理。
在那里住了一晚,学当地人的样子搭公交车去广场,看火把节。那时已晚了,错过了游客的人流,满车都是什麽也不在乎的当地孩子。广场上原本数米的火把只有半人来高,教我撒松香的竟是来自成都的男子。开始有人跃过火把,据说能驱厄运,保平安。不断有人尝试,却总不及一个矫健如羚羊、大胆却沉默的当地女孩。在公车站曾向她问路,她话音柔美。
比起彝家寨子的火把节,这些是不彻底的,如同城市中的游戏,却让人彻底的欢笑,天真快乐得如同孩子。比起汉族,少数民族似乎更简单更快乐,一路行来受看得到他们释放压力的方式,而我永远是好奇的游客,观望和路过,
大理有各式有名的扎染衣服,染成板蓝根的兰色,天然不加固定,——好是很好,只是入水褪色很凶。游客有买来穿,路中穿着怎样夸张都无所谓,丽江更甚。
洱海。原来想不通它何以称“海”,置是身其中才觉的无边的纯美。海中的赤文、玉玑岛上有画家陈青的避世家宅,是那种替别人实现了梦想的人。
有渔船,冲动的想去做冒牌渔人,随他们捞鱼卖虾,看游人匆匆如织,——就是两天,也是好的。
丽江。
丽江被称为“世界徇情之都”——古时纳西青年恋爱时浪漫自由,结婚却又得讲究门当户对,遵从父母媒妁,因此至情而刚烈的恋人往往身着华服,从容赴死。今天,被“徇情”染得凄美的云杉坪已成停车场,要坐大索道得等近两个钟头。这些就是我们这些平常人能来这里的代价,无法抱怨。
牦牛坪仍是很美,山花烂漫。
玉龙雪山。
徐霞客称之“荡漾众壑,领挈诸胜”。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传说中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农历二月八日的三朵节,是纳西族最盛大的节日。
我上山那天是阴天,还挨了雹子。不大能适应五千米的高度,气促胸闷,心跳急速而猛烈。坐在那里等云散开,居然睡着了。看那些老人、孩子也上来了,还欢呼雀跃,活龙一般,尤其还有个抱在怀里叼着奶嘴的婴孩,越发觉的自己没什麽前途了。
顺路可以去看白沙壁画。自完成至今,从未经过修缮,只有破坏。宋元时作品,却有唐时画风,——流行也需要时间,可见这里的偏僻。画面同时有儒释道三教形象,佛教又可同见显、密宗,有的还有藏文点缀(尤其顶棚所绘八卦,以藏文代替阴阳双鱼),可为纳西多元宗教融和之代表。颜色也是暗暗的,不张扬的鲜艳,因为颜料中掺有重金属矿质。又以金箔剪贴,金汁描线,——趁导游不注意,用手去触摸,有凹凸感。
大砚古镇。以城似砚台得名。
镇子上满街都在卖著名的丽江布,各种的彩色条纹,当然已经全是机织的了。最有名的一种叫“牛肋巴”,牛肋宽窄的纯色对比条纹,简明而永不厌倦,极具民族情调。
地上是百年历史的石板路,早被人踩得水滑,雨雪不泥,天晴无尘。不同于大理的青石,丽江是五彩石板,——可以试试赤足,那是种让人无法忘记的感受。
典型的古居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正房加两间厢房,照壁围合成院落,正房居中在上,两侧厢房对称,入口处为照壁。大门与照壁为装饰重点,富贵者飞檐翘脊,精雕细刻,照壁或为独角式,或为三叠水式,山墙有砖造硬山式和梁架木板墙的悬山式,檐下饰以悬鱼图案,造型优美而富于变化。古城、第一湾两家客店即是如此,入住多是老外,常常客满,更有不断的参观者。大天井有卵石砌“五福(蝠)捧寿”等图案,据说可以赤脚做足底按摩(!)。
木府的五凤楼也有名,徐霞客称:“层台高拱,上建法云阁(学名),八角层薨,,极其宏丽。”三重檐攒尖楼阁式木构,二层施作四个歇山向外,尖端排山,八角飞檐;底层四个单坡出檐,八角飞椽,——任何角度望去都是五个翼角,故称五凤楼。
发现旅游时极易有误解。比如提及丽江便不能不提的“天雨流芳”,木氏手书,纳西文写出来是 ,读音类似“读书去”,被认为是纳西人重文化的证明,又解为“下雨天读一本好书”,张挂在书店门口——却又有一解,说木府最推重的是“忠义”,此四字应为希望中土的礼制、恩泽永远传扬,百世流芳。又如徐霞客,受木增之邀而来,木氏心有忌惮,不敢留他在富丽的木府,而安排他住在西山,可徐霞客还是留下了“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赞美,这怕是木氏最不感当的言辞了吧,——现在被写在木府门前的照壁上,也不知他将作何感想。
比较一下舟山市,丽江一直被推为文物保护的典范——也是无奈的典范。丽江也有行政长官,也要讲政绩(怎麽都是如此),也出过规划,其中一条大道笔直覆盖现在的大砚古镇。——然后没有钱。幸亏没有钱。丽江是侥幸地近乎无赖地保存下来的,当地人提及古时丽江为求自保总是投奔强者,面上仍有愧色。
然而我仍看到一片围墙包裹的废墟,是有人买来作酒店的,就在古镇里,拆了好几座古宅,——世界教科文组织为此要摘除丽江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城”的牌子(中国有两座,另一个是山西平遥),当然拉,结果是没有。
仍回到古城吧。与古老的城市相映衬,丽江的老人活得极有尊严,是城中静的风景。大石桥上着古式服装的老人,牵弄猴子或摆弄乐器;开手工制品店子的老人也是外来者,——来了四五十年,从天津。
每夜不变的纳西古乐更是不可错过的,——高龄的演奏者每年都有人去世;化石般保存下来的曲牌,名称如梦幻:笃,一封书,三思及,公主哭(以上白沙细乐);山坡羊,水龙吟,柳摇金,万年欢,漫五言(以上丽江洞经音乐)……
纳西古乐对面的东巴宫,放有东巴宗教仪式器物,彩绘的神话故事,写着象形文字的经幡——他们的仪式是看不到了,或者只是我不能。
纳西族的“孰神”,是一切山林川泽、风雨雷电、虫鱼鸟兽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东巴经上说,孰与人的祖先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人伤害了孰,遭到报复,大片耕地被淹没。后来,在天神调停下达成了协议,人类不得任意砍伐森林,捕杀野生动物,污染水源和空气,双才和好如初。——这怕是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了吧。现在,在丽江古城,爱护环境的传统传扬至今。每户人家是没有厕所的,街上设立公厕;即使对游客开放的旅馆,也只可小解。活水绕城,凌晨三点便已净化,早起先取饮用水,下午才可洗衣洗菜。所有垃圾集中处理,每天下午有车沿街收集,——那车上发的也是纳西古乐,招的游人纷纷探头,煞是可观。
其实东巴教是巫术类,在纳西人生活中并未太多分量,只有在疾病、灾祸等无法解释的时候,才会想到。
另外,非常遗憾,东巴文——唯一活的象形文字,是外国人整理出来的。见到的字典类,都是东巴文、中文、英文并重。在丽江,你一定会听到洛克和顾彼得的名字。前者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与《纳西—英语百科词典》,后者有《被遗忘的王国》。
别忘了去布农铃,——来自滇藏茶马古道的寂寞,落户于阳光下宁静的丽江古镇。去吧,去看它门口的“叮叮叮叮叮,漂泊漂泊漂泊;铛铛铛铛铛,回家回家回家”;看它木柱、凳子上密密麻麻的留言;与主人打声招呼,上二楼去——是那种欢喜的也想要拥有的房间。
像它一样,不断有路过者被这里打动,以各种方式留下来,比如租间铺面:木雕,刻木盘,手工喷绘T-shirt,书籍,酒吧,咖啡店,川菜,湖南菜……店主会招呼你坐下聊天,店铺只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丽江的特色也在此,它的开放与包容,也有外国人,像大理的洋人街。
满街的游人都可以无缘由地攀谈,路线相同的便结伴同行,——我便是这样被人捡去泸沽湖——那时我原准备哪儿也不再去了,就泡在古城里,没钱时回家。
(泸沽湖的事待续)
作者:du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