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是朱元璋当时在南京的宏伟城建计划之一。在他的设想中,这座宏伟的楼宇雄踞葱翠的狮子山头,依傍清澈的秦淮河水,登高望远,可一览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开阔气势。
他甚至请名士写好了规划书 ——《阅江楼赋》。然而由于不明确的原因(资金问题吧??那时没有吸收外资一说),这项城建计划搁浅了。
《阅江楼赋》成了子虚乌有赋。随着阅江楼的乌有而渐渐流于遗忘。并没有读过这篇赋,但在我的想象中,它的文字应该是华美的,磅礴的——人们对于子虚乌有的事物,总会不吝堆砌自己的想象力。
**********************************************************************
去年,在迎接华商大会的热潮中,南京新建了阅江楼。
仍建在狮子山头,只是这座山已远无夕时的满目青翠。
楼分主楼、群楼。主楼四层,可乘电梯直达楼顶。我们还是爬了上去,在些许刺鼻的油漆味中,感受到的是古楼的一派“新”意盎然。
登高远眺,看到的是一片又一片密集的、火柴盒般整齐一致的四方灰楼。
远楼近水,水是一种可疑的绿色,寂静的绿色在中等风力的催促下,泛着微澜。模糊的远处,是黄浊的长江,承载了历史的凝重的江水,再也没有了滚滚东去的奔放。
那华美的,磅礴的《阅江楼赋》仍然只是乌有赋,既使在6、7百年后的今天,人们投入巨资,新建了一座名为阅江的楼宇之后。
谈不上失望,可能因为拿的是赠券,省了30元/人门票的缘故吧??
看多了新建的所谓古迹,外表的堂皇华美,掩饰不了因为人文、环境的缺失而凸显的内涵的贫乏,阅江楼只是又一例罢了。
**********************************************************************
阅江楼所在的下关区,在旅游城市南京,是资源相对缺乏的一个区域。阅江楼的投建,使人们满怀了回报的希望。
作为一个亮点,宣传机构不遗余力地宣称阅江楼是为“江南四大名楼之首”,另外与之相提并论的三楼,据我所知,是江西滕王阁、湖南黄鹤楼及湖北岳阳楼。
如果能有机会游览以上三楼,如果非要给出些特别的理由,才能使旅途成行,我不会说,我是想去那儿领略古时建筑的独特韵味,或是想登高远眺,一览周边襟山带水的开阔气势。朝代的更迭,城市的兴起,使得它们大多是古楼新建,而城建的密集,也会令自然景观不复昔时的开阔。
这些楼宇,都曾在其名士云集的鼎盛时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千载而下,遂成一方名胜。
所以想去,是因为我钦服王勃登楼一览,而留下千古绝唱的卓越才情;是因为感念崔瑾在故人离去时,抒发的“此地空遗黄鹤楼”的惆怅心绪;是因为想追寻范仲淹不恋美景,而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开阔胸襟。
缺少了历史的积累,文化的沉淀的“古迹”,就象没有灵魂的躯壳,会在时光无情的流逝中,老去、风化。
**********************************************************************
南京的现有旅游资源是不是已开发充分、得当,以致需要发明一个“四大名楼之一”来吸引并不乐观的客源呢?
如果是这样,那么——
作为南京发祥之地的石头城(鬼脸城)就不会荒芜在乱石杂草中……
曾在“浆声灯影”中的秦淮河也不会污浊地散发着异味……
明城墙亦不会因为用现代的水泥、石灰涂抹以修补其残破而致申报世遗失败……
而紫金山上的那个建了就拆的观景台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泛流传的笑话了……
**********************************************************************
现在,南京正在筹建“大报恩寺”,作为复建的“中世纪四大奇迹”之一的古迹,这项工程的投入更为浩大可观。
只愿我在建成参观之后,不会再有跳出来写一篇《妄评大报恩寺》的冲动。
我期待着…….
**********************************************************************
又及:在扬子上看到中世纪四大奇迹说的是报恩寺、比萨斜塔、古罗马斗兽场,…还有一个忘了,知道的DX请跟个贴。
作者:FUN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