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县名的由来,根据乾隆、道光等县志所载:“竹地多竹,故以大竹名县”。初建大竹县时,县城在今渠县岩峰乡的燕家场附近。公元1283年。移县城到木门镇(今竹阳镇附近),明成化初砌石筑城。木门镇因县城东门外有二小岗“地虽相连,而土色各别。上有两木生,交合如关”而得各。当时的木门镇墙高一丈五,围城一周,长2。4里。明末清初,张献忠所率起义军两次破城、毁城
大约四五午年前,大竹为宗子国,属原始部落社会。夏时,大竹属梁州。商时,大竹改属雍州。
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巴人入川占领了川东大片寺地,并不断向西扩张。逐步在川东族中建立起统治地位。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付获胜,巴人作“先锋队”有功。武王论功行赏,把川东一带封给宗族姬姓子孙,称为“巴子国”。大竹县地当时在范围内。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军所灭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原巴国、蜀国领地设置巴、蜀、汉三郡,下辖了1个县。大竹县地属巴郡下的宕渠县。其事至南齐时,建置多有变更。但大竹县城多属宕渠县。南晋至西魏时期,建置非常混乱。武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分宕渠县和邻山县。禽山县县城设在金城(今大竹县四合场)。西魏时,不少豪门旺族假借“勤王”名义自行设置官署。废帝时,改邻州为邻山郡,下设邻山、邻水二县。大竹属邻山县。县城仍在金城。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为了结束东晋以继“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局面,以九州划分全国。四川全属梁州,州辖数县。根据《旧唐志》邻山县为州所辖,隋朝未年,邻山县被撤销后,大竹县地一部份划入流江县,一部份划入邻水县。李渊建立唐朝后改郡为州,行政区划仍实行郡(州)县二级。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宕渠郡。设渠州,下辖六县。大竹县地其时属流江、邻水二县。同年,又分邻水,垫江增设邻山,盐泉二县,四县同属邻州。邻山县县志在金城。盐泉县县城在今大竹县童家乡境内。司年增设万州,下辖四县,其中太平县县城在今大竹县石桥铺镇境内。在这经衙的十多年间。建置多在废兴,直到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分宕渠县东部设大竹县。属蓬州。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改州为郡。蓬州改称咸安郡。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以改郡为州,大竹并入邻山县改渠州,县城移至今渠县来凤乡境内。不久,又分邻山县建置大竹县。
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大竹县和邻水县同时并入邻山县,县城在金城。不久再分邻山县建大竹县。公元907年,王建占据蜀地,建前蜀政权,行政区划没袭唐代建置。公元925年,李存晶平定前蜀,大竹县归属后唐政权。公元934年以后,四川先后被孟知祥、孟昶占据,大竹归入后蜀政权。在前蜀至后蜀的58年间,大竹县与邻山县并设。到宋代,大竹县一度被并入邻山县,一度被并入流江县。直到公元1133年,复置大竹县。至此以后,历代均设大竹县。先后隶属顺庆府(今南充市),广安州(今广安县)。绥定府(今达县市) 。
清初县属川北道顺庆府,嘉庆19年,县改属川东道绥定府。民国24年,四川省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十区”,专员公署、县政府均设在城区镇(今竹阳镇)。
1949年12月解放后,属川东行署下的大竹专区,1953年撤销大竹专区,县改属达县专区,1968年,达县专区改名达县地区,县属达县地区至今未变。
2003年,大竹县撤销城东、田坝、双桥、余家、月华、罗城、西河、明滩、高滩场、吉星、石龙、五仓、新桥、高家、民主15个乡。
扩大11个乡镇的行政区域 :(1)将原城东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竹阳镇,竹阳镇人民政府驻竹阳解放街59号。(2)将原田坝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杨家镇,杨家镇人民政府驻杨家场。(3)将原双桥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石河镇,石河镇人民政府驻石河场。(4)将原罗城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观音镇,观音镇人民政府驻观音桥。(5)将原西河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周家镇,周家镇人民政府驻周家场。(6)将原吉星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石子镇,石子镇人民政府驻石子滩。(7)将原五仓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高穴镇,高穴镇人民政府驻高穴场。(8)将原新桥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庙坝镇,庙坝镇人民政府驻庙坝场。(9)将原高家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欧家镇,欧家镇人民政府驻欧家场。(10)将原民主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清水镇,清水镇人民政府驻清水铺。(11)将原石龙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并入童家乡,童家乡人民政府驻童家场。
新建2个乡:(12)新建余华乡,乡人民政府驻余家奄。辖原余家、月华乡所属的行政区域。(13)新建高明乡,乡人民政府驻高滩场。辖原明滩、高滩场乡所属的行政区域。(以上四川省人民政府2003年12月23日川府民政[2003]38号批复)
春季比较温暖,但多寒潮;夏季比较炎热,多伏旱高温;秋季温暖多绵雨;冬季寒冷多雾。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84.0,垂直差异较明显,三山多于两漕,变化呈陡峻双峰型。三山每年降雪2—3次,积雪时间7天。隆冬时节,峰岭积雪,银装素裹,“西山积雪”为旧时所称竹城八景之一。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29.4小时,年总太阳辐射90.2千卡/平方厘米,属低值区。多年平均无霜期284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4%。
.享有中国苎麻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美誉的大竹县,国道318线、210线纵横交错,达渝高速公路贯通全境,县城西至襄渝线渠县火车站40公里,北至达县火车站60公里、达县机场70公里,南至重庆江北机场130公里,东至梁平机场90公里、万州港176公里,形成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3小时成都通达格局,成为川、渝、鄂、陕的物资集散地和川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
大竹就近火车站--渠县火车站。渠县火车站被铁道部公安局确定重点整治的全国“百站百车”之一,也是成都铁路公安局确定的全局“八站八车”(贵阳、成都、绵阳、广元、重庆、达州、渠县、西昌)之一。
东湖大酒店 电话:0818-6136888
莱仕德商务酒店 电话:6229999
海丰大酒店 电话:0818-6238111
香阁里拉大酒店 电话:0818-6236111
熊猫大酒店 电话:0818-6228926
荷花池大酒店 电话:0818-6250666
世纪丰源大酒店 电话:0818-6233880
杜肿腰花
三合泥著名小吃,流行于川西广大地区,其特点为酥香油润、味甜不腻、滋糯爽口、营养丰富,配以“红白菜”佐食,别具风格。
制法:糯米、黑豆、芝麻炒熟后磨成细粉,入沸水中搅熟,成为糊状坯料。铜锅内放化猪油,烧热后放入三合泥坯料(根据顾客多少三、五份不等,但最多不超过十份)、芝麻、花生仁粒、核桃仁粒,用小火炒至酥香,加白糖及各种蜜饯粒炒均起锅。
三合泥因用了三种主料,成品为泥状,故名三合泥。此品在五十余年前由成都董树山创制,后由古月胡甜食
店经营,故成都人又称“古月胡三合泥”。
三合泥现今在成都经营者众多,但以古月胡甜食店和雪园甜食店制作的为佳。
五香卤豆干
达州市大竹、宣汉、开江生产的卤豆干都有名气,其制作方法、配料、形状、味道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其中以大竹县生产的草串豆干为最。大竹草串豆干历史悠久,大小仅方寸,薄如蝉翼,晶莹红亮,味道咸鲜回甜,闻起香味扑鼻,吃起绵软耐嚼,真使人不忍下咽,是佐酒的佳品,若以花生搭配更佳。出售时用蒲草串连起来,或五十或一百便于携带。如今已生产各种类型、各种味道的系列产品,改用真空塑袋包装,保质保鲜期更长,更适宜于运输与携带,畅销省内外。
珍珠元子
双味珍珠元子色泽分明,形态美观,糯香滋润,咸甜皆宜。
原料准备:糯米500克、枣泥馅100克、鸡净肉100克、鸡蛋3个、生粉50克、红肠半根、冬笋(熟)50克、椰丝50克、生姜适量、葱花适量。
双味珍珠元子的制作过程是:糯米洗净用水浸泡(时间冬长夏短),取400克,趁热加入蛋液及生坯冷却;枣泥馅分挤搓圆,鸡肉制成颗粒,红肠、生姜、冬笋切成小颗粒,下锅炒成三鲜馅,加葱花冷即糯米坯分别包入甜咸馅沾裹剩余的泡米,上笼蒸熟(5分钟),出笼,包甜馅的再均匀地沾上椰丝。装盘美饰。
五峰山森林公园
推荐星级 ★★☆☆☆
五峰山森林公园,又名竹海公园,位于大竹县月华乡五峰山。距县城18公里,乃川东新辟一处旅游胜地。因其竹区辽阔,竹类繁多而得名。园区所辖竹山6000余亩,有楠竹、斑竹、慈竹、白夹竹、苦竹、黑竹等10多个品种。利用竹类生产的各种档次的工艺品达100多个品种,深受群众喜爱。还有楠木、紫檀、榔杉、桂树、香樟等珍稀林木,条生其内;有刺猬、金鸡、竹鸡、山羊、野鸡、野兔等珍禽异兽,栖息繁衍其间。以及自然形成的大片石林,数处溶洞。还有名闻遐迩的明代巨松,极富神话色彩的七姐妹树、合欢树等,真是天造地设。把一片横无涯际的竹区点缀得绚丽多彩,把一个“竹乡王国”衬托得更加秀丽迷人。
竹海公园纵横30余公里,可供游玩最佳景点20余处。尤以小石林、通天洞、月宫桂、观景台、楠竹林等为佳中之优。
云雾山
推荐星级 ★★☆☆☆
云雾山位于民主乡西北边境的华莹山中脉,海拔1190米,山势雄伟,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西山积雪”为大竹八景之一。与铜锣山的插香坪、明月山的峰顶山并峙。藏煤丰富,遍布石灰石矿,所产云雾茶远近闻名。该区岩溶景观比较发育,地表有岩溶石山、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溶洞多,钙华景观千姿百态,已知的如九盘村虎仙洞,深达2km多,还有九盘寺白龙洞,云雾村龙洞,拱桥村硝洞等。
人文景观有著名的西山古道和云雾寺等。西山古驿道启于先秦而盛于三国,后一直是成都出川东过三峡到湖北的交通主干道。现今云雾峡至云雾寺之间保存较好的约有7km,道宽1.5m左右、有石板道、栈道、桥梁等构成,道旁有功德牌坊、壁画、石刻(漏米石),道旁山上有古山寨(白云寨)遗迹,远古巴人居住的洞穴等等,文化遗迹十分丰富。道路构件厚重古朴,石刻工艺精湛。显示该古道在当时确实是高等级交通干道。云雾山寺建于云雾山顶,始建于明代,现今寺庙为近年在原址恢复重建,已不如原来古朴,但仍保存有部份文物。
四方山
推荐星级 ★★☆☆☆
四方山,位于大竹县城至周家镇中段的大山上,是一处佛教寺庙建筑群,依山而建,巍巍壮观。行至半山,便有一处土地庙,里面供奉土地神一座。土地神态自然,庙内香火缭绕,一种肃穆气息油然而生。四方山寺庙群分为上,中,下三殿,其中最大的是中殿,殿中布局紧凑,结构合理。正中诸神塑像神态威严,或双手合什,或做莲花指状,微垂双目,笑意微微,似乎悟得世间真谛。各个偏殿中的财神,关公等神像也是栩栩如生。
清河古镇
推荐星级 ★★☆☆☆
清河镇是爱国将领范绍增的故乡,2000年7月被列为省级试点镇。位于大竹县北部,距县城23公里。该镇旅游发展规划在“特色”上做文章,以特色为生命力,坚持走特色兴旅之路,突出“三点一线”,“三点”即三个景点,就是“将军街”古建筑群、大竹第一峰“万里坪”、有“海螺碧珍龙、蓬莱小岛峙中峰”、“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美称的中峰岛。“一线”即公路沿线,在去万里坪、中峰岛及主要的公路两旁,都种植一些如松、柏、槐、杨、竹等风景树。这些地方旅游潜力巨大,旅游价值极高。
“将军街”古建筑群。清河镇老街(将军街)建筑群,历史悠久,始建于秦汉,明末清初形成规模,民国九年(1920年),由开明士坤(范绍增之父)范先级等出资募资扩宽街道,修葺街面,民国二十年(1931)年,抗日名将、国民党起义将领范绍增(范哈儿)在上海借鉴希腊式建筑风格,制成图纸,在原建筑群的基础上,独自出资改造兴建中西式圆柱通廊,砖木结构,瓦顶悬山式六架椽屋,前后乳伏塔牵用三柱,前低后高建筑群,房屋西高东低,呈主宾之势至显宾躬之态,房屋低层与二层楼圆柱间隔处和顶部,均有人物、动物、花草、浅浮雕、花边等图案,街两边各108根圆柱,街南北各有一道栅子门,上有郭举人亲笔手书的“清场雅镇”和“河引义源”字匾,整条街道成“L”字形(困牛型),格调统一,风貌独特,典雅堂皇,规模宏伟,全长385.5米,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共150间,独具特色,是西南地区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中西合壁的古建筑群体。1990年9月、2001年5月、2002年12月被县、市、省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保护群体,2004年2月申报为全省历史文化镇。
范绍增“范哈儿”将军。他豪爽大方,“劫富济贫、救援乡民”,在全国传为佳话。13岁参加“袍哥”,投入张作霖名下为徒,讨阀过袁世凯,曾任过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司令,也曾受过蒋介石器重,并广交朋友,是抗日名将,抗日打了胜仗,老百姓排队欢迎,也是共产党的朋友,曾与地下党王维舟有联系,并保护过王维舟,也曾向解放区送过大量药品。解放时弃暗投明,在三汇镇率部起义,任过解放军某部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通过“傻儿师长”、“傻儿军长”电视剧的播出,名声大振,不少省外游客千里迢迢到清河观光“哈儿”故里,即将上影的“中将范哈儿”二十集连续剧,更给清河古镇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大竹县第一峰“万里坪”。离场镇8公里,是全县最高峰,海拔1196米,登高一望千山万壑尽在视野,山村点缀,炊烟袅袅,恰如一幅水墨丹青,山上有自然形成的神秘的“猪儿嘴”、“天星眼”、“灯盏窝”景点。万里坪顶峰可观看相邻的“红庵寺”遗址,传说“红庵寺”曾有108个和尚,因长老和尚想和一个上山烧香拜佛的杨秀英小姐成亲,把杨小姐关在庙后“鱼古洞内”,后被小姐在省上当“猴爷”的哥哥杨猴爷知晓后,扮成卖头绳梳篦的货郎,打听到了妹妹杨秀英的下落,带官兵攻打“红庵寺”,救出了杨小姐,并放火烧了“红庵寺”,有“火烧红庵寺,照亮北京城”的传说。
中峰岛(海螺山)。也叫南轩中学,解放后为中峰中学,离场镇3公里,又名“中峰庵”、“可印庵”,岛上有近万平方米教学楼空房,岛顶有一古庙“海螺寺”至今保持完好。该岛孤峰屹立,绿树成荫,古柏参天,白鹤成群,寺宇幽静,东柳河水中分,环抱左右,四面环水,二桥相通,下流复合,潺潺流水,清彻透底,鱼蟹胜多,岛屿四面山峦重叠,松林成片,勘称风景如画。“县志”有诗曰:“海螺碧珍龙、蓬莱小岛寺中峰”,山顶古庙有对联曰:“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形象地描述了该岛的幽、静、美。
“双龙”踏水桥。该桥头有近300年巨伞式黄角树,树根环抱“石土地”,石碑上刻有碑文——“有水也认清,无水也认青。去掉青也水,添争便读静。有水也是河,无水也是河,静静河水谁不爱,喜的是河水再高不淹街”。
五拱桥。该修建于1920年,是清河镇的“牛尾”,桥两端各两棵大黄角树,现存一棵,桥两边石拱上长有数棵小黄角树,为桥两边自然绿色景观,民谣有:“过五拱桥不见五拱桥,不过五拱桥看到五拱桥,桥头黄角树成精,深更半夜找女人”。
白塔
推荐星级 ★★☆☆☆
白塔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竹北乡白塔村红岩头。塔身通体皆白故名白塔(文峰塔)。修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全塔高33.1米,基座高1米,顶高1.5米。塔共九层,基座和1至3层为青石结构。每层有楼及一方形望孔。塔为正六棱形,基边长4.5米,顶部有弧形石洞门一扇,门上石匾额凿有“聚奎阁”三字,底层内径3.9米,每层塔檐向外翘盖状。第一层石檐上刻有龙凤图案,并饰以红、黄、绿三色,今有五块年久风化脱落,只正西方图案尚可辩认,第二层以上各层塔檐则为深红色,仍依稀可见。塔内每层皆有木楼板和楼梯,游人可沿螺旋阶梯拾级而上直达顶端,远眺四野风光,近览竹城胜景。
东湖公园
推荐星级 ★★☆☆☆
东湖公园,位于大竹城东,内有解放初期人工凿造500亩的水库,形同湖泊而得名。公园以观赏园和水上游园为主体,辅之以金鱼池、游泳池、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鬼国神宫等。园内面积720亩。观赏园内迎面耸立着一尊三米多高的雷锋塑像,与雷锋塑像相背而立的是八仙石雕,展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奇异情态。池岸两旁,围以整齐青翠的女贞、间以亭亭玉立的塔柏。池中游鱼可数,悠游自得。池中有三岛、上建六角亭、五拱桥、曲桥、跳蹬桥沟通池岸。园内奇花异木,品种繁多。水上游园由水中茶楼、大小关山、一半岛、二斗岛、虾子包等景点组成。水中茶楼,距湖坝左角。茶楼后院有石龙、石山。茶厅宽敞高雅,几净窗明,四壁名人诗画,琳琅满目。大小关山是游区的至高点。山上紫柏密植,香樟挺拔,登临其山则游区胜景,尽入眼帘。金鱼池系按鱼头、眼、腹、尾之状,凿池而成。居高俯视,形态逼真,游泳池四周密植竹桃,游泳期间,舒适怡然。俱乐部内有各种各样游乐玩具引人入胜。
东柳醪糟
醪糟,又名甜酒。是用优质糯米蒸熟降温后,加曲药混匀发酵而成。风味独特,醇香清甜,有补气活血,滋阴补肾,生津止渴的功效和食用简便的特点。其中,距大竹县城3公里的东柳醪糟以其味道鲜美,造艺精良成为醪糟之佳品,特中之优酿。早在清代光绪年间,就名扬遐迩,享誉川内外。
凡路经大竹者,无不亲临品尝,以祭口齿,清润胃肠。 五十年代中期,东柳几家私营醪糟店联合组成东柳醪糟合作小组,扩大生产销售,仍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1979年,东柳供销合作社兴办醪糟厂,以后又与粮食部门联合经营,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年产15万市斤糯米醪糟供应市场。1983年该产品获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优质产品殊荣。1984年经达县地区标准计量管理局、地区供销合作社批准制定发布了“东柳醪糟企业标准”。同时,载入《中国土特名产辞典》扬名国内外。
随着东柳醪糟知名度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全县先后建起了大竹食品罐头厂、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继承和改进传统配方,采取现代化生产工艺,生产易拉罐、玻瓶装醪糟罐头,年生产能力达6000吨,以包装精美、携带方便,倍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有“东汉牌”原汁型醪糟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了保健型醪糟、饮料型醪糟、“东汉牌”娘娘酿、女儿春和“东汉牌”元宵粉,形成了4个品种20多种规格的系列产品4400多吨的生产能力,产品远销北京、上海、西宁、山西、南京、天津、广州、内蒙、乌鲁木齐等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产品先后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巴蜀食品节金奖、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标志产品。1995年送展首都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华夏文化促进会成立五周年暨文化养生委员会成立大会,被大会指定为专用食品,参会代表食用后,纷纷赞誉,胥光义、魏传统、杨成武、程思远、马文瑞、陈锡联、王照华、张岫、李沛瑶、廖汉生、铁木尔、达瓦买提、邵华、赵子岳等原国家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社会知名人士签名留念。魏传统挥毫题词:“东汉醪糟誉贯古今”,原全国政协秘书长到公司视察题词“醪糟极品,食品精华”。1998年被四川省技术监督局评为群众喜爱商品,被四川省旅游局评为四川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99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名牌产品。
观音豆腐干
观音豆腐干,又名“仁”字豆腐干。主产大竹观音乡,有百多年历史。因装压豆腐箱版上刻有36个“仁”字,制成的每大张(一市尺见方、重二两五钱)豆腐干上的36个小块中均显一个“仁”字,故称“仁”字豆腐干。视之,皮面光洁润滑细腻,呈金黄色;闻之,甘香味浓,芳香四溢,引人食欲;食之,甘甜可口,越嚼越香,回味悠长。同时,具有绵实特点,每张折成三折,可承受约25公斤重的拉力。由于质量长久不衰,声名远播,产品除畅销邻近各县外,还远销重庆、成都、广州等地。随着社会需求量的不断扩大,1982年,大竹县城关区粮站粮油加工厂建起了“观音阁”牌豆腐干机械化专业生产线,年产量60万袋。由于采取真空包装,延长了贮藏时间,且便于携带,成为馈赠亲友之佳品,受到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苎麻
被称为“中国草”的苎麻,是大竹县支柱产业之一。大竹自商周时种麻,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道光《大竹县志》记载“麻稻为首”和唐朝诗人杜甫《夔州十绝句》“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反映大竹的苎麻生产、流通盛况。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竹县把苎麻生产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来抓,使苎麻生产得到迅猛发展,苎麻产量、面积跃居全国产麻县之首,常年苎麻产量占全省40%左右,全国10%左右,成为全国苎麻生产基地县。八十年代中后期,苎麻生产进入鼎盛时期,苎麻种植最高年份(1987年)面积达22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2.05亿元,全县人均收入236元,主产麻区人平收入上千元;麻农总收入最高年份(1986年)达到1.3亿元,真正成为大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进入九十年代后,全国苎麻市场疲软,县委、县政府引导麻农重推苎麻品改,淘劣扩优,苎麻单纤维支数达到1800-2300支,苎麻面积保持在15万亩左右,面积、产量仍位列全国之冠。在抓苎麻生产的同时,大竹县充分运用苎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苎麻纺织工业,苎麻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四川省苎麻纺织基地。全县苎麻加工企业现有23家,固定资产3亿多元,就业职工上万人,拥有长纺2.3万锭、短纺1.2万锭、织布机700台,年耗原麻可达2万吨。主要麻纺产品有精干麻、麻条、落麻、麻纱和麻棉混纺布等,先后有38个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其产品因系纯天然织物,具有档次高、挺括、透气性能好等特点而倍受外商欢迎,远销日本、韩国及欧美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基本形成原麻种植生产、购销贩运,麻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已初具苎麻产业化经营形式。目前,大竹县正抓住中国加入WTO进程加快,纺织行业复苏的机遇,一手抓优质苎麻基地建设,一手抓麻纺产品深度开发,把大竹建设成为全国优质苎麻商品基地县和苎麻纺织品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