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陈 鉴
陈鉴(1594--1676年)字子明,明末清初化州乐岭村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乡试中经魁,翌年赴京会试,被以触讳犯科,取消考试资格。陈鉴“博极群书”,“下笔数千言立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岭南才子”。他富于人民性,同情困苦农民,憎恨贪官污吏,性情豁达,以诗文结交天下名士。
陈鉴以同情家乡灾民困苦,修府志中坚持正义,触怒州、府官员,明末两次入狱。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因同情、支持反清义军首领陈子龙,被捕入狱八年。因不容于家乡的州、府官员,离乡外出遨游全国各地,以其道德才华先后被荐举为江夏县(今武昌县)教谕、南京兵部司务、松江府华亭县知县,所在有政声。后来的《江夏县志》、《松江府志》都把陈鉴列为名宦之一。 陈鉴流落于南京、苏州、松江一带40多年,以诗文与江南诸名士交游。江南名士毛西河(毛奇龄)、尤展成、徐而庵等称他为“岭南才子陈子明先生”。在江南士林中享此盛誉,粤人少有。陈鉴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深恶痛绝,常入木三分地揭露、戏谑、嘲讽、鞭挞这些人的丑行,弄得他们狼狈不堪。至今民间还流传很多这类传奇故事。1984年春,中国科学院在湖北召开的“全国机智人物讨论会”,陈鉴被列为“阿凡提式机智人物”。
彭中英
清末民初时期
彭中英,原名彭培芳,1891年出生于化州市横岭村(今属笪桥镇)一个中农家庭。光绪戊申(1908年),17岁的彭中英考入化州高等小学。1909年在校加入了同盟会员黄伯群组织的拜兰团,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武昌起义成功后,彭中英与李中柱、赵仲栋、彭海瑞等人在化州成立统筹部,于11月14日发动了驻化州的巡防营武装起义,一举占领了知州衙门,逮捕了县知州田荣耀,组织了化县临时政府。1914年,袁世凯窃国,彭中英响应孙中山讨袁号召,与陈信村等人在化州、廉江等地组织武装队伍,率队攻打高州城,但失败了。1918年6月,彭中英考上了广东省法政学堂。
“五•四”运动后,其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1921年赴德国柏林求学时,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其后,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在法国巴黎成立,他立即转到巴黎参加勤工俭学。1924年4月由施益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周恩来、陈延年为首的中共旅欧总支直接领导下进行活动。1925年,国内发生了“五•卅”运动,消息传到巴黎,彭中英与我国留学生中的中共党员100多人在蔡和森的领导下,举行示威活动,他们冲入中国驻法使馆,强令公使秘书签字发表通电,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彭中英等70多人因此被法国警方驱逐出境,旋即由党组织送往苏联莫斯科军政速训班学习。
北伐战争时期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党中央调彭中英回国,任广东省农民自卫军总部主任。到任后,他立即组织干部进行政治、军事训练,亲自授课,还请周恩来、陈延年等来讲课,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彭中英还关心家乡化县的革命运动,曾多次给化一中寄去进步刊物,启发家乡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大屠杀事件,广州相继发生了“四•一五”政变。彭中英随省委机关同志转移到香港,后转移到广州湾,任南路特派员和南路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等职。他以化县为重点,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组织武装队伍。后来成立南路特委,彭中英任特委书记。他多次组织农军攻打县城,虽不成功,但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当时广东省委称化县的革命工作是“第一等的”、“非常之有希望”。1928年12月,南路特委机关因叛徒告密,大部分特委委员被捕,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彭中英因不在广州湾(今湛江市)而幸免,后被反动派悬赏通缉。从此,彭中英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漂泊到硇洲岛。然而,他的革命工作并未停下来,他秘密组织渔业工会和商会,并与化、吴、廉、遂等县隐蔽下来的同志联系,以成立国技馆为名,秘密组织革命武装。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中英与陈信材同去武汉找周恩来,要求去延安。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将彭中英介绍到原十九路军抗日将领张炎任主任的“广东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任政治教官,并与陈信材、苏翰彦等人创办《南声日报》,这是南路第一张进步报纸,对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广州沦陷后,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委张炎为第七区行政专员。同时蔡廷锴的二十六集团游击总司令部在灵山成立,委张炎为第七区游击指挥官。张炎接到委任后即结束梅硇统率委员会,迁往高州办公,筹备成立乡村工作队,公开招考队员。彭中英积极协助张炎,在化州主考。被录取的队员集中在高州经过短期训练后,分成六队分赴所属各县开展工作。彭中英任化县队长,他带领队员深入县南、县西、县北各地,宣传抗日,发动青年、妇女参加自卫队、妇女会等,还向队员讲授马列主义,使队员“进入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一个新的世界”(据队员庞新、彭北棠回忆)。1939年1月,乡村工作队结束,把人员并入学生队,扩大为10个中队,彭中英仍任中队长。1940年3月—4月间,学生队副中队长周崇和香港回国服务团成员文允武在茂名乡下散发朱德总司令驳斥陈诚通电而被反动乡团逮捕,国民党欲置他们两人于死地。彭中英等人千方百计营救了周、文二人。此成为轰动一时的“周文事件”。随后,国民党反动派说彭是“共产党首要分子”,对张炎施加压力,彭为顾全大局,向张炎辞职回家乡经营小果园。
1944年底,彭中英等协助张炎策划起义,并积极主张把全部起义部队交给中共统一指挥。起义失败后,彭撤退到广州湾,国民党派人来劝他“自新”,被他大斥一顿,并要来者转告主子,劝他们的主子来向彭“自新”。从大革命失败到解放战争胜利,彭中英先后被国民党悬赏通辑三次,派兵团围捕12次,由于彭中英的勇敢机智和得到群众的保护,均化险为夷,幸免于难。
抗战胜利以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彭中英去香港寻找党组织,在港遇南路党组织负责人周楠。周叫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后来由原张炎属下叶春、曾伟介绍彭正式参加民盟。此后,民盟港九支部派他到澳门组建民盟澳门分部,在澳门、中山等地,彭中英紧密配合五桂山游击队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9年5月,为争取驻湛江的国民党62军军长张光琼部队起义,彭奉命回到粤桂边区督导处任督导员。1949年底,彭中英奉命回化县任支前司令,组织支援解放海南的具体工作。1950年任化县法院院长,后来先后任高雷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副专员、湛江市副市长、民盟湛江分部主委等职。1959年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1964年病逝。
冯 盎
冯盎(571--646年),字明达,隋唐高州良德人(今高州市东北),冼夫人之孙,隋开皇中(590年左右)任宋康县(今阳西县)令,十年(590年)番禺俚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围攻广州,冼夫人派冯盎前往救援,击败王仲宣,因功封高州刺史。仁寿二年(602年)盎请命平潮、成等五州之僚乱,授金紫光大夫、汉阳太守。大业七年(611年),追随隋炀帝征辽东,后升迁左武卫大将军。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灭亡,盎与子智戴逃返岭南,聚集各部首领,拥兵五万,守土防乱。唐武德三年(620年),盎率兵平番禺、新州高法澄、冼宝彻之乱,五年归降高祖,李渊以其所辖之地分高、罗、春、白、崖、林、振、儋八州,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后改越国公,封其子智戴春州刺史、智戣东合州刺史。不久,又改封盎为耿国公。贞观元年(627年),有人诬告冯盎反叛,太宗诏兵准备讨伐,魏征谏乃止,派散骑常侍韦叔谐前往安抚,盎派其子智戴入京侍帝。五年盎上京朝见。不久罗窦诸垌僚人叛乱,太宗诏盎平定之。其时,盎有奴婢万余人,辖地二千里,治理得法,民心信服,社会安定。盎有子三十人。死后,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杨一清
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化州城人(祖籍云南安宁)。晚年居丹徒。 明景泰年间,一清父杨景任化州同知。景泰五年,(1454年)一清诞生于州署。杨景致仕后居州城。一清幼聪颖,7岁能文,以奇童蜚声四乡。11岁随父迁居巴陵,14岁乡试中解元,18岁中进士。
一清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杨一清为明朝名臣,多有建树。弘治间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禁止不法商人垄断茶马交易,改由官方专管茶马贸易,确保军需民用.称为善政。他巡抚陕西,选卒练兵,加强边防。在陕8年.实地考察山川形势,悉心研究边防。向朝廷奏陈边防方略,建议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设一指挥机构,总制三镇军务,沿边筑城墙、墩台,设卫所,募守军。朝廷采其议。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建设边防。正德五年,安化王真反叛,一清总制军务,很快平定叛乱。在平乱中,一清劝宦官、监军张永剪除大权奸刘瑾,张永从一清计,乘献俘奏功之机,向武宗揭发刘瑾不法罪行。刘瑾因此被诛,朝野额首称庆。正德六年一清任吏部尚书,凡为刘瑾构陷者,均予以平反复职。“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起用一清为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一清曾三次总制军务,主管三边防务,边境安定。世宗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嘉靖八年,因与内阁重臣张璁政见分歧,受攻讦排挤,被命致仕。翌年受诬陷,削职,一清病卒。《明史》称杨一清“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一清死后数年,世宗追复其官,赠太保,谥文襄。国人纪其功德,将他在镇江南山寺旁欣赏过,并撰文赞颂过的13棵古松,称为太傅松。化州人尊他为文襄公、景邃公,并于州署建景邃台,以志景仰。
陈王圭
陈王圭,明,化州乐岭村人。王圭22岁中进士,初任欧宁、元城、德化知县,后升刑部主事。时严嵩当权,结党营私,陈王圭曾作诗抨击,被贬青州(在今山东首)司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陈王圭复起,调三江西右布政。嘉靖四十五年迁任浙江左布政。在任勤政爱民,力轿时弊,惩治贪官,简化税制,奖励耕织,经几年治理,浙工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文化发展。隆庆元年(1567年)申请归呈:后朝廷几次召之出仕,王圭均以年老为由谢绝。隆庆五年嘱逝:朝廷表彰其门第,赞其为“藩臬清风”、“两江名宦
化州位于广东省南部,鉴江中下游,地处两广(广东、广西)三地市(湛江、茂名、玉林)的交汇中心,交通地位较为重要。广(州)湛(江)高速公路分别横贯南部,高速公路19.2公里,国道G207线、省道S284线、S285线、S372线纵贯横穿全境,与县道、乡道连结成网,化州市公路通车里程1980.4公里,其中国道35.8公里,高速公路19.2公里,省211.6公里,县道227.8公里、乡道1486 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84.1公里。建成二级火车站1个,汽车客运站6个。目前,全市拥有出租车(的士)40辆,公交车30辆,营运客车465辆11436客位,货车4928辆9324.9吨位,年完成客运公路1500万。黎(塘)湛(江)铁路河(唇)茂(名)段横贯化州南部,境内路段全长39.5公里,经新安、笪桥、良光等镇和城区、鉴江开发区,年完成客运量铁路26万人次。东接三茂铁路可直通(北)京、深(圳)、(香)港, 西连湘桂线接通西南各省(区),南达湛江港。
化州站站址在广东省化州市附城镇,邮政编码525100。建于1959年。离河唇站40公里,离茂名站21公里,隶属柳州铁路局管辖。现为二等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零担、集装箱货物发到;不办理整车爆炸品及整车一级氧化剂发到。
化州市汽车站设立有售票处(窗)、候车区(室)、厕所,配备时钟、座椅、供应饮用水、公布班次时刻表、里程票价表、营运线路图、旅客须知,张贴禁运、限运物品宣传图,设置旅客意见簿、旅客留言牌、公告栏询问处等,还配备保健药箱、广播室、电话、行李托运指引等,统一使用电脑售票,候车室安装电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