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古为梁州境域;商、周及春秋战国为蜀国地;秦灭蜀国,入秦国蜀郡版图;汉、晋时,为广汉郡新都县东地、雒县东南地及犍为郡牛鞞县西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朱龄石于东山立金渊戍,戍所在今县治东南同兴乡州城村,以江水产金沙名。西魏废帝二年(553),于金渊戍所置金渊郡,割牛鞞县西部分地区建置金渊县,割新都县东部分地区置白牟县,以金渊、白牟二县隶属金渊郡。郡治与金渊县治同驻今同兴乡州城村,白牟县治驻今青白区城厢镇。北周(557~581)废金渊郡,并白牟县入金渊县。唐武德元年(618),为避高祖李渊讳改金渊为金水县;咸亨二年(671),割雒县、新都、金水三县部分地建置金堂县,以界有金堂山得名。初隶益州,后属汉州,县治驻今龙威乡新生村旧城址。以后,代有兴废分合,屡变其制,至明洪武十三年(1379)后,金堂县建置再无变动。
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及巴、苴。其后分置巴、蜀郡。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三十六,蜀郡治成都,金堂地属蜀郡。
汉承秦制,仍置巴、蜀二郡。高帝6年 (公元前201年)分巴、蜀置广汉郡,领梓潼、什邡、涪、雒、绵竹、广汉、葭萌、郪、新都、白水、刚氐道、甸氐道、阴平道十三县。金堂地属新都县。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新置犍为郡,元鼎二年 (公元前115年)分新都所置犍为郡牛鞞县共领武阳、僰道、江阳、南安、资中、符、牛鞞、南广、汉阳、存+阝鄢、朱提、堂琅十二县。金堂县地属广汉郡新都县东地与犍为郡牛郫县西地。现在的金堂县城赵镇就是汉代新都县的大渡亭。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剌史部。广汉、犍为二郡均隶益州刺史部。金堂地虽分属二郡,均隶益州刺史部。
王莽篡汉,于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益州为庸部,广汉郡为就都郡、犍为郡为西顺郡。公元25年,公孙述据蜀,又改益州为司隶,广汉郡为子同,但名虽改而属县如故。
东汉承西汉之旧,广汉、犍为二郡仍隶益州刺史部。因郡县增没改置,广汉郡原领之刚氐道、甸氐道、阴平道划出,增置德阳而为十一县,新都仍属之。犍为郡划出汉阳、存+阝鄢、朱提、堂琅增加汉安而为九县,牛鞞仍属之。金堂仍隶广汉、犍为二郡之新都、牛鞞二县。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章武元年分广汉郡梓潼、涪、葭萌、白水置梓潼郡,别立阳泉、五城二县,广汉郡共领九县。犍为郡仅余武阳、南安、僰道、资中、牛鞞五县。金堂地所属同前。
晋武帝秦始三年 (公元267年)分益州置梁州,并将二年所置新都郡隶梁州,领雒、什邡、绵竹、新都四县。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封司马该为新都王,以新都郡为新都国。太康四年(公元285年)司马该死亡,无子而国除,复为郡。又二年、罢新都郡。其后又曾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或稍后封司马衍为新都王,永嘉(公元307-312年)末司马衍移封又罢。 犍为郡则隶益州,领武阳、南安、僰道、冶官、资中、牛鞞六县。金堂地又分属架、益二州。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特据蜀,永兴三年(公元306年),李雄建立成汉。至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成汉亡,遗臣又拥立范贲据成都至永和五年(公元349年)为晋所灭。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前秦攻取梁益二州,至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为晋收复。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O5年),因蜀兵不愿随益州刺史毛璩东征发生兵变,谯纵率众据成都称成都王,后为晋军讨平。自成汉至谯纵之割据期间及归晋后,除穆帝中将牛卑度属蜀郡外, 金堂之隶属关系迄未变更。
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朱龄石率军讨平谯纵后,于牛郫县西地置金水戍,以界有水出金沙故名。戍所就在今淮口镇对面的同兴场。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尉迟迥伐蜀,梁、益诸州俱入魏,遂于金水戍戍所置金渊郡及金渊县,并置白牟县于新都县东地,隶金渊郡。白牟县治则在今天的青白江区城厢镇。
北周时废金渊郡,并白牟入金渊县,隶属西魏时以阳安、婆闰二县建立的武康郡,郡治阳安。
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废郡为州,金渊隶简州。仁寿三年(公元603年)以玄武、绵竹、金渊、飞鸟四县为凯州、州治玄武(今中江)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废州为郡。其中蜀郡领成都、双流、新津、晋原、清城、绵竹、郫县、玄武、雒县、阳安、平泉、九陇、金渊十三县,郡治成都。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因避李渊讳,改金渊县为金水。在“诏令未到之前,通以‘润'字代‘渊'字,故又名金润县,未几,改金水,隶益州。”益州所领同隋蜀郡。三年(620年)分阳安、平泉、金水三县立简州,州治阳安。 咸亨二年(671年) 蜀郡长史李崇义析雒县、新都、金水三县置金堂县属益州,以县内有金堂山故以为名。金堂山又名金台山,即金堂峡之山。此时,现在的金堂县又分属益、简二州。
西魏至唐这段建置本是很清楚,但由于《隋书》《元和郡县志》。等书作于唐代,当时金渊虽已改名金水,但如遇书写改名以前的历史名字时,仍需追改以避讳,故尔两书将西魏所建金渊郡、县均追改为“金泉”给后世造成一些混乱。实际西魏所置郡县并未名过“金泉”,此事在宋代所编《新唐书》、《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等书均已纠正即可证明。
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分益州之雒、德阳、什邡、绵竹、金堂五县置汉州,因而现在的金堂县境又分属汉、简二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汉州为德阳郡,简州为阳安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为汉、简二州。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王建当时据蜀,以讨梁之名称帝建立前蜀。郡县之制悉依唐代。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公元934年孟知祥又建立后蜀,亦未改州县之名。只是后晋曾于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改金堂为“汉城县”。但当时后晋政令并不能达到孟蜀割据的四川,所以此名并未使用。
宋乾德五年 (公元967年),以简州金水县置怀安军,并将汉州金堂县划归怀安军管辖,隶西川路。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改隶梓州路。嘉祜二年(公元1057年)金堂县城因屡被水害,县治移驻白牟故城,即今清白江区城厢镇。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梓州路改名潼川府路,怀安军隶之未变。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宋代金水县有十三乡,有唐化、三州、常乐、白芬、、三节、柏茂六镇。金堂县有十六乡及金堂、真多、古城、、牟池四镇。据此亦可想见当时经济发展情况。
淳祐三年 (公元1243年)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为了抵御蒙古军队南侵,建立山城防御体系。同年在金水县云顶山筑云顶城。先后曾移成都府、潼川府、汉州、利州及怀安军治所于该城。先后坚守十五年直至宝祜六年(公元1258年)被蒙古军改陷为止。
元代为了推行其种族歧视政策,巩固蒙古族统治,曾实行减州并县。元初,升怀安军为怀州。至元十三年 (公元1276年)省金水县入怀州。二十年(公元1283年)又并怀州入金堂县,与成都、华阳、新都、郫县、温江、双流、新繁、仁寿共九县同属成都路成都府录事司。
元至正廿二年 (公元1362年)春,红巾军明玉珍于四川建大夏政权,都重庆,年号天统。金堂亦属夏国管辖,但县名、疆域隶属关系均未变更,明死后其子升继位,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于明。
明洪武十年 (公元1377年)废金堂县并入新都。十三年(公元138O年)复置,除元代成都府录事司所属九县外,又与资、彭、灌、安、保、崇宁、井研、内江、资阳、新津、什邡、绵竹、德阳、罗江、彰明、汶川、廿五县及简、汉、绵、茂、威五州同隶成都府。
崇祯十七年 (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建立五军都督府。金堂隶北军都督府。置县狙击,尽废明制。公元1646年,张率师北上抗清牺牲,金堂复为明有。“奉明历,听治于明总督内江行辕”。嗣后明、清、农民军各方战争频仍,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清军进取成都郊县,金堂始归清有,仍明制为金堂县,辖上下各四乡,与成都、华阳、双流、温江、新繁、郫县、崇宁、灌县、彭县、新津、新都、什邡共十三县及崇庆、简、汉三州同隶四川成绵龙茂道(后名川西道)成都府。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吴三桂叛清,四川又归吴手,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军攻克成都。金堂复为清有。在此期间建置亦未改变。
民国初年废府,二年 (l913年)川西道改为西川道,金堂县仍隶西川道。民国廿四年(1935年)隶属四川省第十三政所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绵阳。
1949年金堂获得解放。仍沿用其名,隶属川西行政公署绵阳专区。1953年恢复四川省建制后,改隶温江专区。辖十区共五十四乡、四镇。l955年新都县华严乡划入金堂。l962年又将华严、大同二垒划给成都市青白江区管辖。1976年金堂县划归成都市属郊县。1981年划城厢、太平二区入青白江区,县域缩小。县城驻地也于l951年迁至赵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