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在河南省土壤区划中,内乡属北亚热带黄棕壤地带。境内黄棕壤土类面积最大,其次是紫色土类、潮土类、棕壤土类、水稻土类、砂礓黑土类。根据1982年土壤普查,全县共有6个土类,13个亚类,32个土属,93个土种,土壤耕层含有机质1.11%,全氮0.081%,速效氮73PPM,速效磷16.4PPM,速效钾244PPM。
内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县名源于秦代析县。
据旧志记载,西周时建郦国,春秋为楚之郦邑,战国归秦,属商鞅封地,秦设郦县,属南阳郡。汉沿秦制。西魏改析阳县为中乡县(县治今西峡县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 避文帝父杨忠讳改中乡县为内乡县,改郦县为菊潭县,同属南阳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 956年),废菊潭入内乡,时内乡县辖今内乡、西峡两县境域。元初(公元1265年),县治所由西峡口迁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同时,淅川、博山两县并入内乡,内乡兼有今内乡、西峡、淅川三县境地,为内乡县面积最大的时期。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复置淅川县。清沿旧制。民国时期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8年5月4日内乡解放,分其西境新置西峡县。1949年元月20日,撤销西峡县并入内乡,同年12月15日再建西峡县,内乡建置沿袭至今。
曾造就和培养了春秋政治家范蠡、明代政治家柴升、清代理学家王检心和著名农学家、中国农科院院长陈凤桐及全国劳动模范著名农民小麦育种专家龚文生等一批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