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县因彭祖山而得名。
彭祖山(原名仙女山),位于“长寿之乡”彭山县东北部江口镇,地处成都至乐山、峨眉山黄金旅游线上,距成都国际机场仅40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是世界长寿文化和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称彭蒙山、彭王山、彭女山,八百寿星商贤大夫彭祖葬于此山。
[建置]
彭山县在公元前317年以前为蜀国之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移民蜀地,设置郡县,置武阳县,治地在今彭山县江口镇平茯村。此后,历经西汉、东汉、南朝、西魏至北周,先后易名为成县、灵石县、犍为县、隆山县。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因犯李隆基讳,改名彭山县(以境内彭女山为名)。此后,从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到1959年的582年中,彭山县曾先后3次并入东坡区(前眉山县),又3次更置彭山县。
彭山县在隋朝以后,县境即基本稳定。
[沿革]
彭山县在战国时期,为蜀国之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设置郡县,置武阳县(县治地在今彭山县江口镇平茯村),属蜀郡。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分武阳县地置灵石县(约今彭山县境)。大同十年(544年),改灵石县为犍为县(一说为江阳县),属江阳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撤犍为县置隆山县(约今彭山、新津两县地)。县治地由岷江东岸迁到岷江西岸(今彭山县凤鸣镇),属江州。历北周至隋,县名无变动。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因犯李隆基讳,改名彭山县(以境内彭女山为名),属眉州。历前蜀、后蜀、北宋、南宋、直至元末,隶属关系无变动。
江口宋代石龙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彭山县并入眉县(洪武九年降眉州为眉县,属嘉定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眉县升为眉州,十一月复置彭山县,属眉州。这是彭山县的第1次省并。
清康熙元年(1662年)彭山县并入眉州。雍正六年(1728年)复设彭山县,仍隶属眉州,这是彭山县的第2次省并。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彭山县先后隶属上川南道、建昌道、第四行政督察区。县境“周界共三百二十八里”。
1949年12月至2000年12月,彭山县境有三次小调整。第一次是1950年9月,仁寿县属的府河乡(毛家渡、广积场)、华阳县属的顺河乡(半边街)划给彭山县管辖,彭山县黄丰乡的七、八两保划归仁寿。第二次是1951年7月,眉山县属的黄丰乡划入彭山,置新丰乡。第三次是1953年土改复查后,彭山县青龙乡属董河坝至叶店子部分地区调整给新津县。2000年的彭山县境,介于东经103.40`至103.59`,北纬30.07`至30.21`之间。东邻仁寿,南接东坡区(前眉山县),西界蒲江、邛崃、北连新津、双流。东西直距27公里,南北直距21公里,全境面积465.32平方公里,周界196.107公里。
彭山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县境风海拔差异小,地区间气候变化不大,年温差2.1摄氏度以内。其基本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少伏旱,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洪涝;冬无严寒少霜雪,但多寒潮低温;春季气温回升早,秋多绵雨降温快。
彭山是省对开外开放重点县,区位优势十分独特,有眉山北大门、桥头堡和成都后花园之称。县城北距成都市5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30公里,南去乐山80余公里。成乐高速、省道103线、岷江河纵贯全境。全县交通四通八达,基本实现乡乡、村村通水泥路和“三纵一横”的公路大循环格局。成昆铁路纵贯全境,境内两个火车站年吞吐货物300多万吨,是川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成都府河、都江堰南河交界于彭山江口岷江经重庆、武汉、上海注入东海,成为天然黄金水道,有效地保证中外客人进出方便。
彭山县有彭山火车站与青龙场火车站,两个火车站年吞吐货物300多万吨,是川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青龙场火车站是成昆线上成都至攀枝花段最大的专业货运站;成都至雅安、乐山两条高速公路和成都至乐山大件公路在此的交汇,辐射成都、雅安、眉山、乐山四地区的20多个区市县。货运中转辐射云、贵、川等十多个省市。年货物吞吐能力300万吨,是成昆铁路第二大货运站。
2003年年5月,彭山县把客运中心站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拍卖,最后四川黄龙集团取得了使用权,投入1020万元建设资金。2004年春节前后新车站投入使用。
彭山大东方酒店
四川彭山大东方酒店座落在成都至峨眉山、乐山大佛黄金旅游线上的彭山城区,离省级风景区彭祖山5公里。乘车到峨眉山、乐山大佛、洪雅国家级森林公园约1小时,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约50公里。酒店占地5000平方米,拥有大型停车场,大、小会议室、豪华套房、豪华单间、标准间62套,室内设施高档配套(空调、程控电话、闭路电视),具有现代化电梯,是旅游、经商、会议下榻的理想场所。
地址: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 眉山市彭山凤鸣中路216号
预订电话:0833-7624138
预订传真:0833-7628798
彭山甜皮鸭
彭山甜皮鸭又称“贡鸭”,沿用的是清朝御膳工艺。由民间发掘、改进,其卤水别具特色。卤鸭色泽红亮、人口咸甜、回味悠长、深受成都市民和县内外市民的喜爱、自创的“钟鸭子”、“潘鸭子”、“王福华甜皮鸭”等声名鹊起,卤品供不应求。
醪 糟
曾醪糟(公义乡人)在袁汤圆对门设摊。曾是醪糟世家,在凤鸣、观音、公义等乡镇很有名气。每场一坛(四、五十斤),风雨无阻,卖完收摊。每场到位生火,烧二炉碳,炉上置一口大铜锅。煮一锅舀一锅,每锅十几碗,接连不断。只要一开锅,醇香抓鼻,远溢三丈开外,甜香味袭人。锅内醪糟翻滚,汤汁金黄,不浓不淡,入口香甜化渣、提神。有个叫朱翠莲的川戏演员说:“我跑遍了川西坝,从来没有吃过哪里的醪糟儿有这儿弄么甜!”
鲜花饼 彭山旧城隍庙沙门(位于今县人武部住地),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大木结构高楼,临北街而立。门南,一姓周者临街设一摊,专卖鲜花饼。其用料十分讲究,外用上等白面做成直径约6厘米的圆饼,饼色雪白,正中心一红点印记,酷似一朵鲜花。内用冰糖、白糖、芝麻、花生、核桃仁、枣泥、猪边生油混合舂成心子,再用上等边油油酥成型。味具嫩、酥、香、甜和入口不腻而化渣的特点,深受甜食者的爱好。
象耳山
推荐星级 ★★☆☆☆
象耳风光迷人。寺周有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岩环抱,松柏茂密,斑竹万竿,青翠欲滴。寺前太白湖,主叉道总计长达10华里以上,曲折回环,山水一色,荡舟其间,静得出奇。
象耳山题刻甚多,武氏岩上刻有“磨针溪”三字,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一溪逢老媪磨铁杵,白问:“何为?”媪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媪自言武胜。白后来将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将磨针处取名“磨针溪”。还有宋代游人题刻十七幅,如歇题孝宗淳熙十六年“蓝兴来自百仓路,喜得幽人陪枚履,想是山林泽旱苗,不关居土随轩雨”就是其中一幅。石刻中,有石窟、壁浮雕、壁刻等。石窟中有讲经图、壁浮雕、主要是千余尊佛像,技艺精湛,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象耳诸山,古为武阳茶叶市场和武阳名茶生产加工基地--硼门茶茶坊所在地。“自古高僧爱饮茶”。茶与佛教有不解之缘,僧人生活讲清虚,离尘脱俗,戒荤戒酒。但坐禅时间长,易疲劳,消除疲劳的饮料,就是茶。喝茶便成为僧人不可缺少的事。茶圣陆羽说:"茶叶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可见,大圣寺(今象耳寺)的选址条件,与当时规模巨大的硼门茶场和主要交通要道有关。古硼门茶场始建于何时,无资料可考。但可以断定与武阳茶叶市场的形成时间相差不会很大。据中国茶叶专家朱自振著《茶叶史话》说"唐朝中期以后,我国史笈中才出现了不少有关大型茶园的记载,如《仙传拾遗》记四川彭山有个地主,他的君山茶园在每年采菜季节,单采茶的雇工就有百余人。"六十年代中国茶叶研究所考证其遗址在今彭祖山一带地区,并命名茶场村。这样规模巨大的茶场,其形成时间当与武阳茶市等同,其位置当靠近水陆交通要道的武阳茶叶茶市等同,其位置当靠近水陆交通要道的武阳茶叶销售中心。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位置,只有象耳寺所在的象耳山等一大片深山峡谷,烟雾迷漫的茂密森林区,这一带东邻锦江(今府河)边,南连江门镇武阳茶市,水上交通运输极便,陆路有象耳彭家桥--关子门--楼子山--江门的成都至江门要道,往返都很便利。
天下名山僧占多。象耳山气势灵秀,地灵人杰。八百寿星彭祖家宅于此。象耳寺座落在象耳根上。象为灵物,是佛教的吉祥物。相传世尊释伽牟尼的母亲曾梦六牙白象入怀生释伽牟尼,故佛教又名象教,佛法又名象法,这是大圣寺(今象耳寺)选址于此的主要依据之一。她不但位居川西南岷江水陆要津,而且在一千多年前就成为蜀中有名佛教胜地,吸引历代名人留题吟诗。
为了弘扬茶叶文化,展现茶叶与长寿的关系,就在象耳寺不远处的江口古镇茶楼子规划了"武阳茶肆"。重现远古时代的风彩,并结合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展示出不同国度、民族的茶馆和饮共民俗,有古代武阳茶肆、富士茶道馆、蒙古奶茶、英美红茶、茶文化博物馆等近10种建筑规划。
彭祖山
推荐星级 ★★★☆☆
彭祖山(原名仙女山),位于“长寿之乡”彭山县东北部江口镇,地处成都至乐山、峨眉山黄金旅游线上,距成都国际机场仅40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是世界长寿文化和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称彭蒙山、彭王山、彭女山,八百寿星商贤大夫彭祖葬于此山。
彭祖山绿树成荫,修竹滴翠,空气清新,绿化面积超过90%,自然生态环境极佳。四周群山环抱,中心孤峰耸立,山与山之间构成天然立体太极地貌,彭祖墓就处在太极地的阳鱼鱼眼上。这里气场特强,中外气功爱好者慕名而来,采气者不计其数,真可谓“钟灵神秀”。特殊的地形地貌配上绿树成荫的清幽环境,使得空气特别清新,空气中的负离子异常丰富,成为独具特色的天然氧吧,具有强身健体的奇特效果,特别适合中老年朋友采气吸氧。景区内有地势奇特,山恋蜿蜒直上,首尾环抱的天然太极地仙女山。山上有中国气功鼻祖、寿星彭祖的墓冢、彭祖祠、彭祖炼丹洞等历史遗迹;有展示彭祖长寿三大秘诀的养生殿、采气场、雉羹馆。还有造型巧妙的齐山双佛,依山而建的齐山双佛一立一坐,造型巧妙。立佛释伽牟尼高28米,名列世界第八位;坐佛多宝如来高24米,始建于公元713年,是乐山大佛的蓝本,且比乐山大佛早建近百年,双佛并列之规模乃全国独有。
景区内还有最早的“武阳茶肆”江口古镇,“铁杆磨成针”故事出处李白读书台,汇萃彭山5003座东汉崖墓出土文物精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汉崖墓博物馆以及湖光山色的将军湖,仙女湖等名胜古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仙女山风景区丰富的长寿养生文化、众多的历史古迹,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到此观光、度假、科研、修身养性,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象耳寺
推荐星级 ★★☆☆☆
象耳寺坐落于彭山县城东十五公里的象耳山谷中,群山环抱,竹海浓荫,松柏蓊郁。寺院规模宏大,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及众多仙神,顶礼朝拜者络绎不绝。现任主持昌泉大师领众师徒及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居士在象耳寺中修佛参禅,寺内常年经声朗朗、乐音悠悠。
象耳寺原名大圣寺,建于南北朝,唐宋时期达于鼎盛,有九楼十八殿,大小房间三千余间,上千僧众相见不相识,“鸣钟晓吃饭,骑马关山门”。据唐道量大师《续高僧传》和明如惺大师《大明高僧传》记载,象耳寺高僧辈出,隋有法泰、唐有道会、南宋有圆觉大师,皆德行高超,学问文章过人。今象耳寺斑竹林中历代高僧墓塔成林,清代著名高僧大耳和尚墓也在其中。唐三藏法师玄奘十七岁时来到四川,入住大圣寺,拜当时大圣寺的一代大师道会(公元579—649年)为师,潜心修习大乘佛教三年,对其佛学修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藏法师年满二十,即于武德五年(公元623年)于川西大圣寺受具,二十一岁时,坚定了西行取经的志向并付诸实施。唐武则天当政时,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开凿佛像,在此时期,大圣寺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唐以后佛教在我国宗教界取得了主导地位,大圣寺因而香火旺盛,特别是南宋时又出了一位知名高僧——圆觉大师,他不但道行高深,而且文学书画都有较高的造诣。
作为历史名寺的象耳寺在聚集了众多僧侣的同时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化与遗产。今寺后环山有唐代摩崖石刻31龛,计大小佛像1104尊,虽年代久远,风化严重,但仍可窥其当年宏伟概貌。特别是寺右山岩边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圣像,庄严美妙,色调柔和,背面石龛上的云彩、水纹、游龙还可明显分辨,不失为一座佛教文化艺术珍品。
因唐时大圣寺是川西名寺,加之高僧辈出,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观览之圣地。明代大家曹学全、林茂之《蜀中广记》及《蜀中名胜记》载有唐大诗人李白少时曾来此读书。现存有李白读书台、磨针溪、洗砚池等胜迹,还有李白夜留题:“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凝如濯魄于冰壶也”(见《舆地·碑目》)的清新题辞。嘉庆《彭山县志·古迹》载:“象耳摩崖,在治北三十里,即象耳山。层崖峭壁,神工鬼斧,奇态万状。上刻李白留题‘藤萝蓊蔚中,恍然有蛟龙盘拿之势’”。武氏岩上刻有“磨针溪”三字,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一溪逢老妪磨铁杵,白问:“何为?”妪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妪自言武胜。白后来将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将磨针处取名“磨针溪”。“铁杵磨针”一典故即出于此(见《四川通志》)。前蜀王建时谏大夫、哲学家杜宾圣来此游览时,就题诗追念清莲居士的高洁情怀——“山中尤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至今寺周、湖畔尚存历代留题二十七幅。明眉州太守许仁诗云:“万仞青山势欲催,秋岚晴锁读书台。山灵好似长呵护,有待仙才又再来”。清什邡令胡德琳咏:“顽铁磨成钺,石乳滴成溜。濯魄向冰壶,花乡满襟袖。仙人犹读书,废学嗟余陋。”
象耳寺气势磅礴,地灵人杰。八百寿星彭祖家宅于此,至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象耳寺所在的象耳村和其周的歇马村现有百岁老人3人,年寿最高者为107岁。象耳寺座落在象耳根上。象为灵物,是佛教的吉祥物。相传世尊释伽牟尼的母亲曾梦六牙象而如怀生释伽牟尼,故佛教又称象教,佛法又名象法,这是大圣寺(今象耳寺)选址于此的主要依据之一。象耳寺位居川西南岷江水陆要津,是由川南嘉定到成都的必经之路,往返便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关子口为当时古战场之一。《通鉴》说“后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赵云由外江取犍为(郡),奇兵越武阳山地取成都”;《华阳江志》记“晋恒温由武阳取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都是走的这条道。
象耳诸山,古为武阳茶叶市场与武阳名茶加工基地——硼口茶坊所在地。“自古高僧爱饮茶”。茶与佛教有不解之缘,僧人生活讲清虚,离尘脱俗,但坐禅时间长,易疲劳,消除疲劳的饮料,就是茶。茶圣陆羽说:“茶叶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可见,大圣寺的选址条件,与当时规模巨大的硼口茶场和主要交通要道有关。
寺周环山,每当风扫晴岚,松摇滴翠,步行曲径,顿觉心灵为之净化。著名的象鼻山、象耳山、擦耳岩等拱卫寺前,植被繁密、风光清丽。山麓湖水一弯,波光潋滟,可供游人荡舟
元、明、清各代,象耳寺屡遭破坏,又屡有建修。解放前夕,虽已有些废旧,但尚具寺院规模,有僧人26人,石刻佛像一千一百余尊。1958年毁坏。1992年,彭山县政府修复。2004年,眉山市首任市长余斌率市、县有关领导亲临象耳寺,嘱重兴象耳寺,促进彭山旅游业发展,并将佛教文化和诗歌文化精粹留存后世,亲书“象耳吹风”、“李白读书台”等碑题。
江口、顺河汉崖墓
推荐星级 ★★☆☆☆
江口、顺河汉崖墓。江口镇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全境为红砂岩质浅丘,境内有崖墓4107座。顺河乡(今江渎乡,俗名半边街)在江口镇北5公里,境内有崖墓218座。两处崖墓发现有纪年记载的有永平十三年(70年)一座,建初二年(77年)一座,建[初三年两座,永元十四年(102年)一座,属东汉早期墓葬。1956年、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两度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崖墓依山凿穴,由墓道貌岸然、墓门、墓室组成,规模大小随墓主之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而异。墓道即墓门外明槽,长度不一,有长达20米以上,道旁铺设陶制承插式排水管道,保存完好,有小巷深院之势。墓门与今农村民房“龙门子”相似,也有饰飞檐、斗拱、双阙、花卉,俨若官府大门。墓室一般设主室和侧室,按前堂后寝、左右厢房布局,也有设厅、堂、内室外、套间、辅以柱、窗、厨房、灶台、壁橱等。还有形制特殊,在墓室中凿造天井,类似今之四合院,或墓室似船形、似竖穴土洞,还有把砖室与岩室合成一体。
江口宋代石龙
崖墓雕刻,取材多样,内容丰富,繁简相间,技法齐备,造形古朴生动。属于神话宗教类,雕刻西王母玉胜、仙人六博、仙人跨鹿、仙人乘龙、老子像、佛像等;属于祥瑞类,雕刻“神福”“寿”文字和龙虎戏壁、跪羊、游鱼、蹲熊、天鹿、朱雀、莲花、仙草、柿蒂等图像;属生活类,雕刻崖墓开发较早,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英国陶然氏、法国色伽兰、美国葛维汉及中国学者梁思成、刘敦祯、杨枝高、商承祚、刘铭恕等,曾先后到江口地区作崖墓发掘与孝杳。民国30年(1941年)—31年间,川康古迹考察团在吴金鼎、曾昭、夏鼐等学者的主持下,发掘76座。有著述发表于《亚洲文会会志》、《中国西部孝古记》、《华西边疆研究会会志》、《华文月刊》、《中国文化研究会汇刊》、《金陵学报》等书刊上。出土文物,由陶然氏带回美国,色伽兰带回法国,葛维汉带与华西大学博物馆。川康古迹考察团带走22吨文物,今大部存放南京博物院。解放后出土的文物,除馆藏外,一部分上调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四川省博物馆。存省博物馆的东汉铜摇钱树,1985年赴日本广岛展出,轰动日本。
将军湖
推荐星级 ★★☆☆☆
将军湖,在彭山县城去江口镇公路中点处。据传湖畔为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库藏之所,战斗中,守库将军战死,当地群众曾立庙祀之,故名。湖小而澄澈,四周林木葱笼,幽深寂静,湖畔石牛沟,一壁如屏,高约10米,长100米,实为吟咏题留佳处。沟深林密,怪石嶙峋,多成走兽状,颇有观赏价值
仙女湖
推荐星级 ★★☆☆☆
在将军湖东面,两湖相距约2公里,有幽静之山径相连,相传为彭祖三女儿(即仙女)洒浴处,故名。湖面广阔,全长约5公里,萦回往复于群间,多次在山穷水尽之后,出现柳暗花明的景色。湖四周青山环绕,松竹如云,时有空谷流莺,白鹭飞翔。湖东毛家坡有300米长之渠洞通往将军湖,若从将军湖穿越渠洞前往,不啻步入桃源。
鲜花饼
彭山旧城隍庙沙门(位于今县人武部住地),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大木结构高楼,临北街而立。门南,一姓周者临街设一摊,专卖鲜花饼。其用料十分讲究,外用上等白面做成直径约6厘米的圆饼,饼色雪白,正中心一红点印记,酷似一朵鲜花。内用冰糖、白糖、芝麻、花生、核桃仁、枣泥、猪边生油混合舂成心子,再用上等边油油酥成型。味具嫩、酥、香、甜和入口不腻而化渣的特点,深受甜食者的爱好。
彭山甜皮鸭
彭山甜皮鸭又称“贡鸭”,沿用的是清朝御膳工艺。由民间发掘、改进,其卤水别具特色。卤鸭色泽红亮、人口咸甜、回味悠长、深受成都市民和县内外市民的喜爱、自创的“钟鸭子”、“潘鸭子”、“王福华甜皮鸭”等声名鹊起,卤品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