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四年(1381),筑普定城。十五年(1382),置普定卫,旋升为普定军民指挥使司,隶四川都司。普定府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习安州并入安顺州,升普定府为普定军民府,改隶四川布政司。十八年(1385),废普定军民府,普定县并入安顺州,隶云南布政司。十九年(1386),置宁谷、西堡、十二营、康佐、募役五长官,皆隶安顺州(十二营、西堡皆位于今普定境内,十二营称谓沿用至今)。二十五年(1392),将云南布政司所属的安顺、镇宁、永宁、西堡、十二营改隶普定卫,属四川都司。正统三年(1438),安顺州直隶贵州布政司,宁谷、西堡属之;十二营属镇宁州,隶贵州布政司。普定卫改隶贵州都司。成化中,徙安顺州于普定卫,州、卫同城治理。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今普定属其辖地。崇祯三年(1630),属贵州都司。
“十一五”期间,普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突破制约瓶颈、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民生水平为核心,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3%,是2005年的2.04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53:28;财政总收入达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9%,是2005年的2.2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7亿元,比上年增长32.34%,是2005年的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28元,比上年增加380元、增长13.95%,是2005年的1.9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亿元,比上年增长57.28%,“十一五”累计达到38.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7亿元,同比增长19.34%,是2005年的3.6倍;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普定县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属贵州省安顺市,东与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安顺市开发区宋旗镇相接,南与安顺市开发区么铺镇、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相邻,西靠六枝特区龙场乡、毕节地区织金县白泥乡,北与织金县熊家场相毗。普定县城距安顺28公里,距贵阳118公里。普定县行政辖区东西长51.4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1090.49平方公里。普定县的行政区划为5镇6乡,31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为全县总人口的80%左右,苗族、布依族是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2007年,全县年末常住人口有43万人。 处于贵州西线旅游中心的普定县,境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古迹、名胜、洞穴与红枫湖、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一批国家级风境名胜区连成一片。
省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湖蜿蜒42公里,水域面积21平方公里,湖光山色如诗如画,集山、水、林、洞、民族风情为一体,已成为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境内有一万六千多年历史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莲花古洞、化处空山、玉真山寺、西堡古屯、猴场“平讼摩崖”石刻、“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景点将随着普定旅游业的开发和兴起重放光彩。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共同缔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 普定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干秋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少,辐射能量低。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时数1164.9小时,无霜期301天,年平均降水1378.2毫米,属全省三大降雨中心地区之一。农业气候具有春长、夏短、秋早、冬暖的特点。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众多的农副特产。朵贝茶(清代为奉献皇室的贡品)、鸡场茶、白旗韭黄闻名遐迩,优质大米、板田大蒜、特宝西红柿等各类无公害蔬菜倍受市场青睐。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总面积1091.6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41.11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等。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562100。代码:520422。区号:0853。拼音:Puding Xian。 行政区划 · 普定县辖5个镇、2个乡、4个民族乡:城关镇、马官镇、化处镇、马场镇、白岩镇、龙场乡、鸡场坡乡、坪上苗族彝族布依族乡、补郎苗族乡、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猫洞苗族仡佬族乡。 历史沿革 元置普定县,属普定路。据《郡县释名》:普定“取普里底定之义也”。普里为部落名。 2000年,普定县辖4个镇、3个乡、4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380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66088 马官镇 44411 化处镇 42140 马场镇 32648 龙场乡 27044 鸡场坡乡 27979 坪上苗族彝族布依族乡 22679 补郎苗族乡 18557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 18420 猫洞苗族仡佬族乡 24610 白岩乡 29227 2003年,普定县辖5个镇、6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317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1.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7.76万人;非农业人口2.3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