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麦铁杖
麦铁杖,始兴江口人,生活于陈朝和隋朝期间。青年时即勇武有力且步行如飞,跑及奔马,能“日行五百里”,性格开朗,喜酒,好交游,重信义。
陈·太建年间,铁杖曾结伙为盗,为广州剌史捕获,罚为官府奴隶,为皇帝执掌御伞。隋灭陈,铁杖入大将军杨素帐下,居清留县,屡立战功,后被皇帝封赏,授同三司职,因不通文墨,后遣返家乡。
开皇十六年(596年),成阳公李彻召铁杖回京任车骑将军,随杨素北征突厥。炀帝嗣位,随杨素平汉王谋反有功,封为柱国爵位,任莱州剌史,后转任汝南太守,被封右屯卫大将军。不久,随炀征辽,不幸身亡,被封赠为光禄大夫,宿国公,谥号“武烈”。
张九龄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唐朝仪凤三年(678年)生于始兴清化石头塘村。
九龄七岁能文,三十岁擢进士第二,授校书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开元四年(716年)秋,九龄辞官归养,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南,北陆路交通干线。
开元六年(713年)春,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迁任司勋员外郎;开元十年,宰相张说荐九龄为中书舍人;开元十三年,张说罢了宰相,九龄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龄进封为始兴开国子,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龄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受株连,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七年,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龄归故乡扫墓,五月七日于韶关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被追封为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张九龄不仅是唐代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著作有《曲江录》十二卷,可惜的是《千秋金鉴录》已失传。
张九龄是始兴的历史名人,而“九龄”在始兴的知名度很高,像九龄街、九龄公园等等都是以九龄公的名字命名的。
林明伦
林明伦,字敬熙,号穆庵,顿岗镇斗塘村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十一日生。乾隆十二年(1747年)考中举人,翌年登进士,选庶吉士,乾隆十七年冬授翰林院编修;次年记名以御史用。乾隆十八年(1753年)秋,奉旨任山东乡试正考官。乾隆十九年四月,授浙江衢州知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秋病逝。
林明伦为官,力求安定团结,为民造福,深受部属和百姓敬重。病逝时,其同年发现林明伦竟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叹道:“呜呼?若君者可谓廉矣。”
谭太初
谭太初(公元1504-1588年),字宗元,号次川,始兴人。历任江西按察副使、广西参政、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誉的清官。
据《明史》和《南雄州志》记载,谭太初任江西按察副使期间,对于劳民伤财的驿传制度痛加裁革。当时大奸臣严嵩权倾天下,其亲友宗属在他的故乡江西仗势侵夺农民的良田,民怨鼎沸。江西的地方行政长官因惧怕严嵩的势力,无人敢出面处置。独谭毫无惧色,坚决依法惩办,毫不通融,故人称为“谭青天”。
谭太初去审查军籍时,释放了大批不属军籍而被地方官吏去充数的平民。有人劝诫他:“军队的数额不足了,会降罪于你的。”他坦然回答:“失额罪小,殃民罪大。”
谭在任的广西参政期间,正值桂林涝灾,米价腾涨,他请督府开梧州和全州仓的谷米,按平价卖给百姓,因而很快地恢复了灾后的生产。
谭太初在朝廷任户部侍郎期间,曾力荐佥都御史海瑞可大用,坚决反对大臣高拱、太监冯保将海瑞排挤回乡。
谭晚年引疾乞休回家,深居简出,致力于著书立说。他在家乡筑有“拙逸轩”一座,读书其中,保持清廉晚节。门人弟子从学者如流。一生著有《次川存稿》八卷,《族谱》五卷,《自叙年谱》一卷。谭死后,人们称誉他:“清介足以励顽,凝重足以镇俗,进必三让,退由一辞,卓然有大臣风,庶几古社稷臣”。
始兴烈士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已完全暴露。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石下的李群嘉,兴仁里的陈奇文,外营的陈国光,狮石下的刘汝霖等,召集义士百余人,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始兴县城西面铜钟寨聚义。此时,一支红兵(太平军头扎红巾,故称红兵)进军始兴,在水南受阻后,绕道向县城挺进,抵达石下村后,作短期休整。军中一将领武艺超群,喜欢邀人比武,从未遇到敌手。石下村村民李柱石和他较量,战了一百回合,不分胜负,宣告停赛。该将领赞扬李柱石说,今日与你比试,算是遇到对手了。于是红兵与村民联欢,并赠枪一百支给李氏宗祠。李群嘉等趁红兵在石下休整之机,相约一同攻打县城。
消息传到县城,县令汪彦直闻讯大惊,挟着官印连夜逃跑,县衙群丑无主,不击自溃。县城立即被义军占领。
南雄知府听说始兴失守,唇亡齿寒,又惊又恨,马上派其弟周福同率重兵驰援。
李群嘉等挥兵迎敌,经过一场刀光剑影的生死相搏,终因寡不敌众,败北溃散。
战斗中,刘汝霖牺牲,李群嘉负重伤后被俘遇害。陈奇文,陈国光藏匿家中,企图重组义兵东山再战,后被清政府逮捕杀害。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革命遭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血腥镇压。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粤北各界知名人士不忍李群嘉等的反清义举被淹没,把他们四人的事迹写成报告,联名呈请广东省议会转请政府褒扬。民国九年,省长朱庆澜批示:追封李群嘉,陈奇文,陈国光,刘汝霖为反清烈士。从前被清政府没收四烈士的房屋田产全数归还其后人。李群嘉祖上遗传在竹行街的当铺归还后,他的后裔改建为“李烈士祠”,并竖立牌位,以崇纪念。
陈 模
陈模,原名茂鉴,号觉先。清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三日出生于县城。父亲陈发仁以制作首饰工艺为生。弟茂森,茂均不好读书,而他却发愤刻苦自学,熟读经史,考中优廪生。他曾辅导帮助本县的童生应秀才考试。后来赴广州就读于广雅书院。因为学习优秀,书院每月奖给他膏火费,终于以成绩斐然被选送去日本明治大学学政科深造,改名陈模。
陈模学成回国后,在南安府中学执教。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邑文明书院首设学务公所,三十二年改称劝学所,陈模先后任董事,劝学员,所长,积极筹办新式学堂,并在墨江艺苑简易师范学堂兼任学监。当时师范毕业生58人,他为培养新学师资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陈模与陈及时,李玉勋捐资在城内陈氏宗祠创办崇阳两等小学堂,开新式学堂之先河。当年,他还参与编撰《始兴县乡土志》。
为了兴办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婉言推辞了出任县长之职。
民国四年(1915年)一月,他与毛琦,凌应劭,陈美济,陈及时,饶振澜等人筹办始兴中学,并于三月十三日顺利开学。
陈模还悉心研究天文,数学,自制“天体仪”观测天体星象,每天精细记述了日月星辰的运行等珍贵资料,撰写了卷帙浩繁的读书笔记,为民国十五年出版的《始兴县志》中的《舆地略》卷提供了大量资料。
陈模是始兴最早出国学习的留学生。他知识渊博,毕业操劳地方教育事业。与李贤伟,李步程,李玉勋,曾学宗,李慕韶,黄云梯,陈及时义结金兰,世称“八贤”。
陈模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秋辞世。
陈及时
陈及时,字能忠,号梅雨,兴仁里村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出生于书香之家。陈及时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门生众多。邑人皆尊称其号:梅雨先生,正名反鲜为人知。
梅雨先生自幼聪颖,九岁能文,有神童之誉。十三岁应童子试,邑令邱令梅奇之,拨置前茅。经州试,院试中秀才。此后,每试必考第一等。他就读于北江书院,人莫能及。光绪三十四年,考选贡生,铨选县丞。
清末废科举,梅雨先生乃与陈模,李玉勋等摒弃八股,举办新学。光绪三十三年,集资创办私立崇阳两等小学堂,他亲任学监,同时兼任官立易师范学堂教员。他教课认真,被誉为始兴新学的启蒙者。
梅雨先生出身科举而热衷新学,思想进步。他常对人说:“按旧制教学,十年窗下,岂不误人。”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改八股,习西法,设学堂,先生积极拥护。他在重修《陈氏族谱》序言中写道:“鲜不晓晓然而为怪,无事以变法为疑也。”对辛亥革命,梅雨先生更是热烈拥护,认为这是“摧专制,建共和,革故鼎新,开数千年未有之局”。
民国成立,梅雨先生出任教育会长,教育局长,指导办学不遗余力。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与邑人倡办始兴中学,专教国文(语文)。每授课重启发诱导,耐心讲解,并带头用国语讲课,批改作业则因人而异,逐一指点,培养出一大批有用之材。袁世凯称帝,南北战争影响城区,各校屡屡停课;陈炯明叛变后,粤,滇,湘,赣,桂各军及北军往来县境,战事频繁,迄无宁日,先生痛心疾首,遂与校长饶振澜等商议迁始兴中学至石下老茶园复课,始得让学生安读两年。
梅雨先生曾主编《始兴县乡土志》一卷,民国《始兴县志》十六卷,《始兴乡土教科书》两卷,共数十万字。其中撰修《始兴县志》贡献很大。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起,先后四次担任总编辑,统揽全局,苦心孤谐,经过十六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编完出版,给后代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雨先生告老还乡,与村人和睦相处。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先生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凡曾受业门生,莫不失声痛哭,邑里同仁亦涕哀嗟叹。
梅雨先生生前,其得意门生李大光曾精制先生母亲及先生瓷像各一块送给先生,放于厅堂。土改时,村人雇农陈过先收藏,1984年原封献出,完好无损。恰李大光仍健在,得悉此事,写信给先生嫡孙说:“于此可见先生盛德被于桑梓,感激及于劳动人民。”并作诗赞道:“回首师门五十春,遗容历劫尚如新;岂知仗义收藏者,竟是荷锄负畚人。”
杨洞潜
杨洞潜,字昭之。因生于邑之南岗,遂名其地为杨公岭。洞潜年幼爱读经史子集,富有权谋胆略。
唐朝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洞潜为大理寺评事,清海军建武节度使判官,为节度使运筹帷幄,出谋献策。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岩称帝,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洞潜升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史称“梁唐之世,天下大乱,而岭南小康,民不受兵,洞潜之力也”。
张光弟
在中学念书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遂立志投身革命斗争。1921年,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宣讲员养成所学习班”,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理论。1922年3月14日,参加在广州东园召开的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成为广东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一。1924年,先后在始兴修仁小学、德华小学任教。1925年,与他人一道创办进步青年组织“新兴社”,出版《始兴青年》杂志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26年春,参加国民党始兴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工作并任宣传部长,领导农民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通缉,被迫暂隐匿他乡。1931年潜回始兴,发动农民,恢复农会活动。1935年春,到国民党第二路军总部秘书处任中校秘书。1936年春,到始清县清化创办风度小学,任校长。同年4月,任秘密革命团体“始兴青年歃血团”顾问。同年,创办“乌鸦杂志社”,出版《乌鸦》杂志,亲自撰写文章宣传革命思想。抗日战争期间,参与创立了以青年骨干为核心的“始兴青年抗日同志会”,通过演讲、话剧、墙报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本质和汉奸反动派的卑鄙行径。
1938年春,鼓励和支持一批进步青年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捐款给抗大建校。1939年,任国民党始兴参议会议长和省参议会驻会委员。在他的组织、号召下,以始兴中学、风度小学为中心,以抗日救亡为内容的学生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同年冬,利用社会关系筹集一批武器,为建立风度抗日自卫队创造了有利条件。1945年,因病回县城治病时,遭到反动当局的软禁,不久又被投进监狱。在狱中,国民党企图诱骗他出面“招抚”风度抗日自卫队为“政府效劳”,他愤然拒绝。同年10月14日,被国民党当局枪杀于始兴西郊。时年52岁。1951年,始兴人民政府追认这位英勇无畏的爱国人士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