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属哈尔滨市管辖,面积4618平方公里,人口36万有汉,满,朝,回,蒙古等民族。 全县设7个镇,10个乡和1个朝鲜族乡,县人民政府驻依兰镇。依兰是我国满族祖居地之一。也是清室祖宗发祥重地。依兰是满语”依兰哈喇“简称,即”三姓“之意。1644年初建三姓城,1732年设三姓付都统,1905年设依兰府,1913年改为依兰县。 由于四面环山,形成了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西部是小兴安岭山脉,东北部为完达山脉,南部属张广才岭,松花江从西向北流经本县,牡丹江在西部注入松花江,还有倭肯河,巴兰河等10条河流。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的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亚麻,烟草等,是黑龙江省亚麻的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已建成了水库,灌溉,防洪堤,小电站等,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本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铁等,尤以煤的储量最为丰富,现全县已形成了以原煤开采,发电,食品制造。制糖,纺织,建材,机械等产品为主的工业体系,此外一期工程已竣工的哈依煤气工程,以250公里长的输煤气管线,把哈尔滨与依兰连在一起。 商业及对外贸易发展也较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及外贸出口总额逐年上升。 哈同公路干线从境内经过,依兰有公路通往勃利,桦南县,哈尔滨开往佳木斯的大型客货轮途经依兰镇码头,牡丹江可通行小汽轮。
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东部,隶属于哈尔滨市。其地理坐标为北纬45°50′40″— 46°39′20″,东经129°11′50″—130°13′40″。地理位置:东邻桦南、勃利两县,南面于林口县相连,西与通河、方正两县交界,北与铁力县、汤原县、佳木斯市接壤。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 依兰县地处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的延伸地带,县内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环绕,全县地形平面呈枫叶状。全县地貌可分为四个区:低山丘陵区、山前漫岗、平原区、洼地区。地面高程在海拔90—1,028.4米。依兰县城位于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交汇处,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3.3公里,地貌为盆地式地带,平均海拔96—98米,最高100米,最低92米。 依兰县是黑龙江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旅游资源丰富。
(1)巴兰河漂流河段、丹清河风景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随着依(依兰)丹(丹清河)旅游公路的建设,通车后游客人数将会大幅度增加。 丹清河风景区内原始森林、白桦树林、一线天、九女神峰、卧虎背月、满天星等林海古树、奇峰异石都是旅游的胜地。
(2)人文景观 主要有依兰博物馆、五国头城遗址、土城子古城墙遗址、慈云寺、四块石抗联遗址、巴彦通要塞遗址、倭肯哈达洞遗址等可供游人参观游览,体现了依兰县的古城历史。有待开发的宋代徽钦二帝“坐井观天”遗址、江西马大村满祖纪念馆等都能体现北宋时期及清朝时期依兰的历史文化。这些都为依兰县旅游大县建设奠定了基础。
11、生物资源 依兰县林地面积18.87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8.7%,以针阔混交林为主,多为次生林。天然原始林仅残存于县西北、西南两处山区之中,其中西北山区主要以红松、云杉、冷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西南山区以珍贵的阔叶树种水曲柳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还有黄菠萝、核桃秋、榆、柞、桦、红松、云杉等。 依兰县内山多林密,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可供食用的蕨菜、薇菜、蘑菇、猴头、木耳等山产品和山野菜,每年可出口数千吨;其次松籽、核桃、山葡萄、榛子等也比较丰富。另外野生中药材有龙胆草、黄芪、党参等也比较丰富。 野生动物有30余种,发现的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水獭、猞猁、野猪、狐狸、黄鼬、灰鼠等,野生鸟类有杜鹃、斑鸠、黄鹂、秃头鹰等都比较多。另外沼泽、江河中还有各种鱼类、河蚌、莲藕、菱角等,并常有丹顶鹤、鸳鸯、白鹳、中华秋沙鸭等10余种珍贵鸟类在此栖息。
12、水利资源 依兰县域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等,因此,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建成的晨光电厂(建在牡丹江下游10公里处),装机总容量1.25万Kw,年发电量6,300 万度,为依兰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其他规划中水力发电站有长江屯水电站,巴兰河2号桥水库电站等,还有很多水利资源等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