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昆明市区的螺峰山下,云南大学正门对面。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却很有特色。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个湖湾,后来因水位下降而成为一汪清湖。
自明朝起的历任云南行政官员都曾在这里修亭建楼。由于垂柳和碧水构成其主要特色的缘故,本世纪初正式定名为翠湖。它以“翠堤春晓”而闻名四方。人们称之为“镶嵌在昆明城里的一颗绿宝石”。
园内,纵贯南北的阮堤(1834年云贵总督阮元拨款所筑),直通东西的唐堤(1919年由时任孙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国联军总司令的唐继尧拨款所筑),将翠湖分成五片景区;湖心岛景区以湖心亭和观鱼楼等清代建筑为主;东南面是水月轩和金鱼岛;东北面是竹林岛和九龙池;南边是葫芦岛和九曲桥;西边是海心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1985年起,每年冬季都有大量海鸥从西伯利亚飞到昆明过冬,其中就有一部分在翠湖栖息。每当这时,逛翠湖赏海鸥便会成为昆明人以及许多外地游客的一大乐趣。这也充分说明了昆明的四季如春。
距翠湖很近的螺峰山上就是昆明圆通动物园,圆通寺也在附近,有兴趣的游客可以从这里步行前往。
昆明翠湖公园,位于昆明市区的螺峰山下,云南大学正门对面。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却很有特色。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个湖湾,后来因水位下降而成为一汪清湖。自明朝起的历任云南行政官员都曾在这里修亭建楼。由于垂柳和碧水构成其主要特色的缘故,本世纪初正式定名为翠湖。它以“翠堤春晓”而闻名四方,人们称之为“镶嵌在昆明城里的一颗绿宝石”。自1985年起每年冬季都有大量海鸥从西们利亚飞到昆明过冬,其中就有一部分就在翠湖栖息。在冬季,旅游客可以一边观赏成群的海鸥,一边欣赏五彩鲜花。
景区地图
景区相关资料
翠湖,又名翠海、菜海子、九龙池。位于昆明城五华山西麓,是城区的中心观光点。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称“翠湖”。南眺“翠湖碧鸡” 、北瞰蛇山,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的“绿宝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多稻田、菜园、莲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东北面有九股泉,汇流成池,又名“九龙池”。至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遍植柳树,湖内多种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称。
翠湖公园由海心亭,水月轩,观鱼楼等亭台及大片湖水组成。园内花木繁茂,柳树成荫。每当千葩竟放,薰风袭人的时候,漫步在翠湖的湖堤上,满眼望去俨然是西湖之景,故有“门道钱塘天下胜,阮堤知否是苏堤”之说,湖堤纵横的翠湖,唐堤与阮堤将湖水一分为四,交汇于湖心岛,堤畔岛岸,柳丝垂水,飞絮如烟,“翠湖烟柳”因此得名。“东西高楼西面廊”中“翼然亭子起中央”,占绿水一角,闲时可坐望明月,体会“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情致。 亭侧的花木梵宇宏深、幽邃之处就是“莲花禅院”,真是“城市别开仙佛界,楼台妙在水云乡”。禅院之内的"放生池",莲浮碧泓,红鲤俟矣,又形成"濠上观鱼"一景。 除长堤、垂柳、绿水绕阁之美,听莺桥、采莲桥、燕子桥的雅致巧,莺飞鱼跃、葫芦岛、水月轩、竹林岛的篁成林,柳暗花明,无一不是醉人佳景。
2002年9月,翠湖公园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入园人数逐年递增,已成为市民休闲的首选之地。每天清晨,最让人入迷的,是坐在翠湖边廊道里唱滇曲的老人,穿蓝布衫,戴小毡帽,有人拉二胡,有人拉高胡,有弹胡琴,还有敲鼓打钹打板的,站在中间的阿姨拿个小红本唱,曲调跌宕,吐字却是铿锵有力,古调峥嵘,虽然也许听不懂,就随那曲子里的韵味,亦会觉甚辽远。坐在一旁很多老人全神贯注地听,背靠着阳光,十分惬意。
近年来,也由于来翠湖游客非常多,造成公园一些文物设施环境等的损害,园内建筑群出现檐廊断裂等现象,呼吁大家一起保持环境卫生,遵守园内注意事项,维护百年翠湖的美好品质。
历史沿革
翠湖在元代以前,是临近滇池潘家湾的一个湖湾,李专《菜海行》诗中说:“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与之为一体。菡萏之国蛟龙窟……”翠湖涌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
方国瑜先生考证:“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东、南三面,自碧鸡关下高峣村,经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窑团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湾、土桥、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阳城边旧校场,以至海口。”(见方国瑜《元史·赛典赤传概说》)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赛典赤拜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废弃,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张立道,付二千役而决之,三年有成。”(元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县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万余顷,皆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云南行省》),元代几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与滇池湖面分隔,成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于中种千叶莲”,周围“蔬圃居半”,称菜海子,又称翠海。翠海东北面湖中,有九个出水泉眼,“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之水经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征云南,元末代云南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兵败投滇池(一说服毒),明军平定云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南京,朱元璋义子西平侯沐英留镇云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筑昆明砖城,将翠湖圈入城内。(清·倪蜕《滇云历年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汉名将周亚夫细柳营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营”,“种柳牧马”。清《一统志·云南志·山川》载:“九龙池在昆明县城内,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为稻田,下为莲池,沿五华之右,贯城西南,汇于盘龙江达滇池,明沐氏有别业在其上,曰柳营。”沐英爱马,常在柳营河边观马弁洗马,故翠湖出城之河称“洗马河”。有诗记述沐英柳营洗马:“万柳郁成行,牵来老骕骦。将军思洗甲,神骏自生光。”清末陈荣昌也有《柳营洗马》诗:“不图城市里,乃有亚夫营。伏枥新羁马,和戎罢旧兵。愿将凡骨洗,誓与乱流争。神骏滇池出,边尘会荡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仅四十八岁的沐英卒,沐英长子沐春袭西平侯,翠湖柳营遂改为“垂柳间垂杨”,“台榭浮水面”的黔国公沐氏别业(别墅)。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府第在今之胜利堂,翠湖柳营为“别业”,草海畔近华浦外建有“西园水云乡”。
清顺治十年(1653年)大西军“南安王”刘文秀回滇。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入云南,封刘文秀为“蜀王”,刘文秀将沐氏柳营别业作为“蜀王府”,又称“南府”。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平西王吴三桂率清军攻云南,十二月清军三路会于曲靖,永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缅甸。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吴三桂驻镇云南,吴三桂“乞沐氏勋庄”,踞五华山永历宫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缢永历帝及其子于五华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蝉寺坡遂称“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对“刘文秀故宅,以其狭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营一带皆珍馆崇台”,“花木扶疏,回廊垒石”,新府石栏杆均为大理石浮雕,极尽奢华。清,李专《菜海行》诗,描述了吴三桂造新府之穷奢极欲:“橐弓解甲才几日,命将选才造宫室,明帝行宫不称意,却教再见阿房出。军令传宣部下儿,移山填海只片时……雕甍绣闼生云烟,何处十洲与三岛。金屋朱扉锁丽人,娇歌妙舞四时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沦漪月夜酒生鳞,正难更仆数骄乐,螭头有鸟大如骆……”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举“天下都招讨马大元帅”旗号反清,陈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吴三桂兵败洞庭,退守衡州(衡阳)。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暴病殛于衡州。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世璠十四万人马被清军消灭于湖南。次年吴世璠败退云南,吴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号改称“洪化府”。洪化府大门外跨洗马河有石桥,称“洪化桥”。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桥”地名犹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军“克云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后改称“承华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云贵总督范承勋拆洪化府吴宅,木石材料用于重修西山太华寺。至今太华寺大雄殿、缥缈楼前还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栏杆。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在翠湖湖心岛上建“碧漪亭”,后称“海心亭”。湖北岸滨湖建“来爽楼”。书法家涂晫为碧漪亭、来爽楼题:“春醉蓬莱”、“是观堂”匾。
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城西门内九龙池上”建“龙神祠……敕封福滇益农龙王,内府造像辇送至滇,建祠以时致祭,月吉瞻礼。”(清·雍正《云南通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云南知府敦柱重修龙神祠,又称黑龙祠。
清嘉庆元年(1796年),昆明“同邑马孺人,礼奉观音大士,捐资百金,敬修一院,庄严金像,虔祀之。”孝廉倪士元(字云浦),居翠湖畔,“朝夕经临此地,恒念一亭之外,别无容膝,于是倡捐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许,建屋三间为栖止之地。延永丰寺僧雨庵住锡,岁奉香火。将周围草堂置买,挑填坚阔,遂成基焉。”工部右侍郎蒋予浦(字元庭) “慨然捐廉……始庀材开工,建立阁楼三楹,奉大士金像,前殿三楹,奉吕祖,后殿三楹,奉仓圣文武帝增福玄坛圣像。”后朱元亮“倡捐添建马王殿三楹,东厢楼耳房五间”。迤南观察刘钰“捐建雷神殿三楹,五龙祠三楹,并制亭炉钟鼓。前后殿宇,东厢楼屋,咸皆巍峨壮丽,庙貌一新”。“其海心大路,南北绵亘三百余丈,百余年来,悉皆坍塌倾陷,狭窄低洼,雨水盛行,浸淹断隔。有北直易公德政,倡捐加高培宽,半载之功,修培平坦。”
倪士元、倪琇及住持雨庵,兴建莲华禅院工程,前后历时二十一年,至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嘉平告成”(倪琇《鼎建莲花禅寺碑记》)。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云贵总督阮元,在翠湖沿“放生池”竹篱筑堤,“由寺南绕出寺北。”南北长堤上后来架起石桥,堤南燕子桥,堤北听莺桥,堤中采莲桥。阮元还在翠湖建成西轩舟屋和“莲笑楼”(注:一说“莲笑楼”为吴三桂建筑),时任云南巡抚伊里布有《海心亭放生池诗并序》。序称:“莲花禅院前龙潭,深窈莫测,鳞族潜聚焉。每岁冬,并海居民划小船捕鱼,巨鳞细鬣无得免者……就潭三面剡木编竹为栏七十余丈,蓄水卫鱼。”
伊里布,字莘农,镶黄旗人,清嘉庆进士,历任云南腾越、永昌知府。道光五年(1825)任云南巡抚,道光十五 年(1835年)任云贵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调任两江总督。
清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莲花禅院。凌士逸撰禅院联:“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进士陈荣昌曾赋《九龙池八景》,即“春树晓鹰、秋窗夜月、精舍书声、酒楼灯影、柳营洗马、莲寺观鱼、绿杨息阴、翠荷听雨”。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翠湖北岸建经正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废经正书院,改办云南省会中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翠湖西岸明代柳营、清初吴三桂新府之地,兴建“云南陆军讲武堂”。翠湖北岸省会中学堂在兴建讲武堂时,迁黑龙祠,学堂旧址改为云南省图书馆。
清末经济特科第一名袁嘉谷居翠湖北岸时,朝夕与翠湖相伴,有大量描绘翠湖的诗作。《翠湖早秋》诗曰:“樵水渔山共一城,湖心亭畔月三更。新秋堕地几人拾,黄叶无声诗有声”。
民国八年(1919年)底,唐继尧修整翠湖东西长堤,堤两端建家族“双节坊”。堤东架“卫东”铁桥,堤西架“定西”石桥。这条东西长堤,与南北堤在湖心岛交会。袁嘉谷有《翠湖堤上》诗:“左右树交绿城洞,浅深水涨碧添池。双堤车马人如海,让我花边觅小诗”。
龙云任云南省主席期间,1932年捣毁莲华禅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园规划改建莲花禅院,拆寺观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筑群,大门坐西向东,院中间的大殿改成“戏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两幢八角亭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