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潞城市东南5公里处的东邑村,始建年代不详。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存有山门、戏台、正殿,及耳殿、厢房等。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因为后时屡有修缮,所以风格杂糅,但是殿内梁架保留了大叉手、平梁,基本保留了金代原建时的特点。
景区相关资料
山西省潞城市春秋时称潞子婴儿国,后属晋。汉置潞县,隶上党郡。北魏真君十一年,移县别置,曰刈陵。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潞城县。唐天祐二年更曰潞子,宋后复曰潞城,习称潞城为婴城、刈陵。
东邑村距县城东南约5公里,古称黄邑,旧属葛井乡。平顺九天圣母庙碑《重修九天圣母庙记》中记载:"古潞子婴儿之国东南数十里有葛井乡,乡之东社曰圣母谷,谷之四面,山明水秀,石怪木老,乃太行左腋之最奇者也。"因"相传葛洪师事鲍元,学道于此",故又名葛井山。东峪南山有"神泉","俗传里人见一白虎入南山下,觅至山不见,止存一木箭,拔箭得水,故名。"这里寺庙林立,古有葛洪祠,即《潞州潞城县三池东圣母仙乡之碑》所谓的"盖井葛仙公炼药之宫",还有圆寂寺,"在潞城县东南十里葛井山下,唐天祐年建,今废。"今存圣母庙、龙王庙,可以想象到当年香火缭绕,云蒸霞蔚的景象。
龙王庙位于村东北,东临五道沟,坐北面南,俯临村庄,两进院落。山门三间,两侧连接八字影壁墙,与两侧围墙贯通。入山门靠西处有一眼水井,和祈雨有关。山门内两侧各为三间厢房,中间甬道直通戏台,构成第一院落,南北进深12.3米,东西宽16.7米;戏台下为通道,上为三间倒座戏台,正殿与戏台相对,以甬道相连,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五间及厢房各三间,正北为大殿三间,东西耳殿各三间,构成第二进院落。南北进深26.9米,东西宽16.7米。龙王庙布局规整有序,符合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的布局格式。
山门三间,单檐硬山顶,面阔8.31米, 进深6.3米,明间中部设板门两扇,前檐柱头斗栱四铺作,单下昂(琴面)卷云耍头,补间斗栱双下昂,上昂后尾挑入垂莲柱,上承托在中金檩下皮,后檐为一斗三升。梁架由四栿、平梁、插手构成,灰布瓦顶,砖木结构,从建筑形制和艺术构件的特征看,应是清代遗物。东侧厢房用作伙房,西侧厢房用作宿舍,宿舍门窗开向庙外,均拆改为现代建筑。
戏台三间,倒座式,即坐南朝北,面向正殿,面阔9.9、进深6.56米,单檐硬山顶,灰布瓦顶。上下两层,下层为通道,通道顶部铺木板,正面(面向山门)墙体直达檐口。中间开方形门,上部做拱形门头,沙石材质,雕刻莲花、龙、莲瓣图案,上方镶"民生润泽"石匾(0.75米×2.46米)一块。背面(戏台正面),明间下部为长方形门洞,东侧石砌台阶,可达上层。戏台前檐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卷云式昂头。柱头斗栱耍头为象头,补间为龙头。明间雀替为龙头,两次间为象头。梁架由四椽栿、平梁构成。梁架残存部分有彩画,无壁画。台口被门窗垒砌封闭,两侧东西耳房已被拆除,但建筑和架檩的痕迹清晰可辨,应为唱戏时化装、休息的场所。
正殿是龙王庙最主要的建筑,位于中轴线最北端,坐落在长14.76、宽13.5、高1米的台基之上,台基东、西、南三面设台阶。正殿三间,面阔13.24、进深11.97米,单檐悬山顶,灰瓦,大吻、垂兽、戗兽、套兽均为琉璃雕花,正脊每面6条龙,垂脊雕凤,均配饰牡丹,可惜垂脊只留一条脊刹,有"嘉庆元年五月立"题记。明间设板门(已毁),两次间为坎墙直棂窗,明间覆盆柱础,青石浅雕云龙图案,次间为方形石料基座。
砌上露明造,举架平缓,减柱造,方形抹棱金柱、山柱,檐柱收杀、侧脚,柱头卷刹显著,设栏额普拍枋。用材自然粗放,各种材断面不规整,圆木稍加砍制便使用,采用乳栿对四椽栿,栿上两蜀柱(有方形、圆形)上有大斗,平梁座于斗内,纵向出栱托替木、承金檩,蜀柱间由纵向襻间枋连接。平梁上设插手,脊瓜柱下设置合,上承大斗捧接令栱、替木承托脊檩。侏儒柱下插合,蜀柱下用驼峰,合、驼峰兼而用之的做法较为少见。各缝梁架结构处理一致,四椽栿插入后墙内设后檐柱承托,椽头卷刹明显。墙体均为坎磨青灰砖砌筑,正面两次间设坎墙,两山墙及后墙均砌至檐口。
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耍头昂形,重拱计心造。里转四铺作,出华拱一挑,第二跳昂后尾作雀替状承托乳栿。正身耍头为真昂与令拱相交上承随檩枋、檩檐,后尾由乳栿驼峰承托,上座大斗,下承金檩,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明间补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栌斗作圆形,共12瓣,第一跳华栱两侧出45°斜栱,第二跳下昂两侧出45°斜栱两缝,令栱加长,正身为昂,两侧45°出两缝耍头,上承随檩枋、檐檩里转五铺作,偷心造。华栱两侧45°斜出耍头,上昂后尾插入垂连柱,上承金檩。它和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明间补间斗栱的形制如出一辙。这种在45°角线上出庞大的斜栱两缝,第二跳加至四缝,使斗栱的形状如同怒放的花束,是辽金两代斗栱独有的构造特征,金代尤为显著。
次间补间斗栱:正身与明间结构基本一致,唯栌斗作六瓣,二、三跳45°斜栱耍头一缝,三令栱作鸳鸯交首状,出斜栱。
金柱斗栱:四铺作,设栏额,斗栱十字相交,承托四椽栿与乳栿结点,纵向有襻间枋。正身栱做雀替状施于乳栿下。从结构上看,正殿主要构件是金代物。
东西耳殿各三间,通面阔7.5米,前插廊,单檐硬山顶,纵向砖券窑洞。面为三间实为一间,明间后墙砌拱形神龛,布筒板瓦,脊为雕龙图案。
东西配殿及厢房分设于大殿、戏台与山门两侧,均为硬山式建筑,自北而南配殿五间有前廊,中间三间,南端三间,建筑已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唯东侧中间三间可看出清代样式。
正殿前台基上,东西各蹲一石狮,被移至学校门前。庙中碑刻在"文革"期间遗失,现今还没有找到其创始年代的文字记载。
龙王庙布局规整对称,保存完整,"神殿与戏台结合构成神庙,是北宋以后中国本土宗教场所的显著特征。"他们结合的思想基础是孔子的"兴于礼,成于乐"的礼乐观,神殿象征着礼,戏台象征着乐,礼乐是祭祀的两面。"无戏楼则庙貌不称,无戏楼则观瞻不雅",没有戏台,"不惟戏无以演,神无以奉,抑且为一村之羞也",这种思想体现了"礼以节人,乐以和人"的礼乐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晋东南地区多神庙,每年的雩祭仪式和春祈秋报相结合,造就了当地以取水求雨为主旨的独特的赛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