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福陵时已经是下午四点了,不过应该还是能好好游玩一番的,旅游指南上说游览时间只需约四十分钟。
沈阳人很少称它为福陵,都是叫的东陵,大概是因为它在沈阳市的东北处吧。这个称呼很容易让人误解,以为这里就是清东陵。其实真正的清东陵在遵化,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就是后来被军阀孙殿英盗掘了的那座陵墓。而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
这是不是冥冥中的一种巧合呢?清朝的奠基者和鼎盛时期的统治者、衰落时期的在位者,在安睡的地方上,无意中用了相同的名字。
一进门就能看到覆盖整座福陵的古松林,郁郁葱葱,连绵不断的一片墨绿,让人顿觉神清气爽,胸襟为之一开。
据说当年建陵时曾植下松柏30000棵,历经世事沧桑,到今天只剩下1600棵。“福陵叠翠”、“天柱神松”这些令人向往的美景,也只能在书本上领略了。
陵墓的红墙黄瓦掩映其中,若隐若现,愈显其清幽闲适。
正对着大门的是一条长长的神道,神道两侧是石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一对石骆驼,然后依次是石马、石虎、石狮,均匀地顺着神道排列着。这些石刻被参天古松包围着,掩藏在杂草中,默默守护着这份宁静。
我踩进去细细观看,石兽的雕工虽然不是很细致,拙拙的样子倒显得很可爱,配得上关东的大气率直。来自南方的我看着骆驼一个劲地追问:“清代沈阳有骆驼吗?现在有没有?这些是想像出来刻的吗?”同伴苦笑着说不知道,我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回来翻一翻书,好象明清两代的陵墓都有石骆驼,不知道是什么用意。
福陵是倚天柱山而建,山势北高南低,整座陵墓前低后高,依山而起。
神道的尽头是108级台阶,俗称“108磴”。这台阶并不是一直向上,而是在中间有一处平台,好让人歇歇脚。108是个非常圆满的数字,到处都能碰到,在沈阳的饭馆吃了几次饭,有两次都不约而同地支付了这个数目的饭钱。
当时修这个台阶时,用了这个数字,就是为了这个圆满的意思吧?
清代的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前来拜祭一次祖坟。在古老的号角声中拾阶而上的帝王们的心情,已不可揣想。他们的脚步,也如我这般的缓缓吗?
不论哪一个帝王,总是祈望着千秋万世,江山永固。所以台阶上有一座碑楼,名曰“一眼望不断”,寓意就是万世一系,这是清帝陵的首创。可惜众所周知,清代前后不到三百年而亡,这实在有些讽刺。
绕到碑楼的后面,就可以看到方城,一切都和真正的城池一样,只不过规模要小些。有城门,有角楼,有大殿,城墙还可以上去。一切都是为了事死如生,让努尔哈赤可以如生前一样起居理事。
转到大殿背后,通过了一道颇长的阴暗门楼,同伴说象是从阴间走到阳间的路,那种阴森的感觉的确有点象。然后我眼前一亮,是一道沐浴在阳光中的影壁,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雄主,就安睡在影壁后面的坟丘里。
景点相关资料
福陵位于沈阳东郊浑河北岸的天柱山,距市区约十八公里,俗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
福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
努尔哈赤生于明嘉清三十八年(1599),建州女真人,是清王朝创业的君主。后为建州女真的首领,史载:努尔哈赤“智力过人,每战必先登,屡立功”。万历十一年(1583)被授为建州左卫都指挥史,同年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用了三十多年时间统一女真,创建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重创明军,为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在宁远战役中负伤,同年八月十一日死于沈阳四十里外的爱鸡堡,终年六十八岁。天聪三年(1629)二月,于沈阳城东的石嘴头山,选好陵址开工,到顺治八年(1651)基本建成,并从东京(现辽阳)迁孝慈的梓宫于此与努尔哈赤合葬,并将石嘴山改为天柱山。
清福陵始建于1629年(天聪三年),1636年(崇德元年)四月十二日正式定陵号为"福陵"。清福陵是清朝皇室命名的第一座祖陵。1636年至 1820年间多次重建和改建,最后形成陵寝规制。陵寝建筑群由下马碑、石牌坊、正红门、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台阶、神功圣德碑楼、涤器房、果房、茶膳房、朝房、隆恩门、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焚帛炉、二柱门、石五供、大明楼、宝城等组成,其中依山势所建的神道上的一百零八磴台阶形式匠心独具。石牌坊雕造精细,反映了清早期满族建筑技术的水平。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后来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勘舆家的指导下进行,从选址到规划设计,考虑了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有清一代的二百多年间,清福陵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涵的历史史实,都是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
主要景点
正 红 门
正红门又叫“大红门”单檐歇山式建筑,顶满铺黄琉璃瓦。大脊,垂脊、大吻、垂兽一抹黄金,下有二尺台基,砖石垒砌,油灰灌浆,敦实坚固。三间拱型洞门,前后门橼镶有丰圆形石“券脸”,明间券脸上镶有二龙戏珠,门楣各镶有光素门额,门两侧上镶有五彩琉璃云龙,龙作升腾状,形态逼真,颇有动感。
神 桥
神桥是架在神道上的排水桥函。福陵有两座神桥,一百单八磴上、下各有一座,均为单孔拱形桥,桥两旁有扶手墙,青砖砌成,黄色琉璃瓦封顶。一般皇陵神桥都修得十分讲究,涵洞、桥身、护栏、望柱等都雕刻细致,相对而言福陵神桥比其它神桥显得朴实无华。
神 道
大红门里有三条石铺甬路,正中为神道,神道和神门一样,有极为严格的使用规定,除抬祭品官员可以通行外,其它人一律严禁行走,特别是靠近碑亭附近的神道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矩。
华 表
华表也叫“擎天柱”、“望柱”,建于顺治七年(1650)其底座为三层莲花座柱体为八角形,通体浮雕云纹,龙蟠柱,顶部横插云版,上面刻有一“日”“月”字,顶部谓“天盘”有座吼一只,形似犬非犬身有鳞甲,长尾与鬓发相连。此兽凶猛异常,所以刻在石柱上要它守陵。
华表,明代开始被用在陵寝,清代尤为盛行。
月 牙 城
月牙城如同一弯新月,顾而得名。城周长二十三丈四尺三寸,高一丈六尺五寸,北墙正中镶嵌一座彩色琉璃照壁,据说,这座照壁是地宫的入口。
一百单八磴
福陵的一百单八磴,在清皇陵中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相传天上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它们都是不吉祥的星宿,据说《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就是这些星宿“下凡”。
“一百单八磴”寓意将天罡星和地煞星踩于足下,以保护福陵平安无事云云。
明 楼
明楼,也叫“大明楼”,建于康熙四年(1665)楼内正中竖立汉白玉石碑一统。碑头为龙首,碑身正面满、蒙、汉三种文字刻有太祖庙号和谥号,满文居中,蒙文居左,汉文居右,汉字为“太祖高皇帝之陵”。此碑与其它碑制不同,碑体被漆成朱砂赤色(又叫朱砂碑),碑文填金,其它各部位用红、黄、白、兰、绿五色彩绘,金光闪闪,艳丽夺目。清末后期因年久失修,色彩脱落。
大明楼于1962年,因雷击起火被焚毁,现今的大明楼在已原基址上修复。
大 碑 楼
也叫“碑亭”,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亭内正中立有“大清神功圣德碑一统。碑文颂扬了努尔哈赤开国创业的丰功伟绩,碑座为“龙趺”,此“龙”四足,是龙生九子之一,其力大无比,善负重名曰:“赑屃”,龙趺下为“地伏”,上雕“海水江涯”又称“寿山福海”,“地伏”,四角各雕一凹形海水漩涡,内雕一鱼、鳖、虾、蟹、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皇帝,谓之“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海的主宰,此处雕刻虾、蟹图案寓意虾兵蟹将是龙最忠诚的“卫士”。
隆 恩 殿
又称“享殿”始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是举行祭祀的重要场所。
隆恩殿位居方城中,歇山式建筑,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施以彩画,这种营造方法谓之“彻上明造”,是关外早期建筑特点之一。隆恩殿底部为高大台基,、须弥座、上下枋、枭及束腰,刻有花饰,台基正面“礓礤三路”,正中一路斜铺一块巨大陛石,上面雕刻“寿山福海”及“龙凤合欢”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
石 牌 坊
始建于天聪三年(1629)石雕制品,坊心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有“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坊额内雕刻仙人献宝、松柏祥云等。南间坊心雕刻鲤鱼跳龙门、仙人击鼓、北间坊心仙人骑兽、海水江涯,外面雕有仙人、蟒蛇、祥云。整体牌坊雕工古朴,典雅精美。石牌坊是清福陵最早的建筑物之一。
二 柱 门
“二柱门”又叫“棂星门”、“冲天牌楼”。门为夹山顶,两旁各有一根方形石柱,石柱高约8米,前后有抱鼓石、顶部有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一“石吼”坐南朝北状。此门平时不开,只在大祭时开启。
石 祭 台
石祭台又叫“石五供”,石桌为汉白玉雕刻,须弥座式,上枋刻有缠枝莲及宝相花,下枋雕有“佛八宝”、“暗八仙”等饰物。石桌周围还刻有柿子、如意、净瓶、鹌鹑等这些图案寓意皇帝、后妃事事如意,平平安安。
石桌正中是石香炉,此炉也称“海山”两侧为烛台和净瓶,这些供器象征香火长明。皇帝东巡祭祖时在石祭台前“献祭”和“举哀”以表其孝心和“瞻恋”之诚。
卧 骆 驼
石像生设置于顺治七年(1650)俱仿古制行之,清代对石像生的设置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二、三品官员准立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四、五品官员准立石马、石虎各一对。六品官员以下者则一律禁立石兽,违者定依法处。
立 马
福陵石像生设置于顺治七年(1650)俱仿古制行之。这些勇猛彪悍的石兽极驯服地守护在陵墓前,无疑会增强陵墓的威严和神秘之感。
坐 狮
福陵石像生设置于顺治七年(1650)俱仿古制行之,设置石兽目的石除邪恶,驱鬼怪。《封氏闻见记》记载:“墓上树柏、路头狮虎、魍象俱之”。故墓前立狮虎陵区种松柏。
坐 虎
福陵石像生设置于顺治七年(1650)俱仿古行之。石像生也叫石翁仲。为什么叫翁仲呢?相传秦始皇麾下有一大将,姓阮名翁仲,勇猛异常、屡立战功,翁仲死后,秦始皇为纪念他的功绩下令铸铜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秦始皇死后,把又把翁仲像立于墓前,后人称墓前石人像为“翁仲”。
隆 恩 门
是方城的南门,单体拱形门洞,券脸石上有云纹图案,腰线石刻有单龙戏珠,角柱石刻有海水鱼龙等纹饰。门洞正中有合扇木门,门上有门钉和铺首。门楣正中有门额,外门额光素,内门额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写“隆恩门”三字。
隆 恩 楼
俗称“五凤楼”,全高16.72米,歇山三滴水式建筑,内有楼梯可上下,四面有窗且出廊,内外朱漆彩绘,飞檐斗拱,金碧辉煌。
方 城
是陵寝内的主体建筑部分。位于陵区中央,长方形,全部用砖石砌筑,东、西、南面外有雉堞,中间是马道,马道上铺砖石,并向内倾斜,周长370米,墙高5米。
角 楼
方城四角各有角楼一座。二层结构,单檐歇山十字脊式屋顶,正中有一琉璃宝顶,全高12.54米,飞檐四角下各垂有铁质惊雀风铃,四面出廊,正中有拱形门,门为木门对开,二楼四面有窗。角楼内二层有楼梯可以上下,内外油饰彩画。
清福陵建筑结构严谨,雕刻精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